金銮殿内,云灵帝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俯瞰群臣。
朝堂之上,都在围绕边关匈奴犯境、并州旱灾以及西凉之事讨论。
“边关传来情报,匈奴又开始劫掠边关城镇。”
“陛下,匈奴屡犯我边关,劫掠百姓,臣请战,出关痛击匈奴。”
“不可,大军出征必定损耗无数钱粮,匈奴兵强马壮,骑兵来去如风,应该坚守城池。”
一名武将刚出列,大司农钱植便赶紧出列制止,在内心暗骂这些莽夫只会打打杀杀。
“此事就依大司农所言,如今并州灾情如何了?”
“启禀陛下,并州灾情不容乐观,预计超过四十万灾民。”
云灵帝一惊,整个并州不过八十万人,灾民已超过五成,灾情如此严重。
太尉王现之出列说道:“恳请陛下,下拨赈灾粮,解救灾民。”
“钱爱卿,依你之见,应当如何?”云灵帝看向了掌管粮食和财政的大司农。
若之前没有讨论匈奴犯境的问题,钱植早就哭穷了。
这群武将还在虎视眈眈,一有粮草就想着打仗,现在用来赈灾,看你们怎么打仗。
“启禀陛下,各地秋收受天灾影响,比往年降了三成,如今也只能下拨十万石粮食。”
“并州四十万灾民,只有十万石粮食如何撑到夏季的冬小麦丰收?”
翼国公曾带兵与乌桓征战,比较熟悉并州情况,当即出列提出质疑。
并州苦寒之地,多种粟和小麦。
春小麦与冬小麦季节不同,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丰收。
这十万石粮食看似很多,然而运输过程,民夫和牲口也要吃粮食,至少要折损三成。
三成还算是好的,遇到路途遥远,雨雪天气或山路难行,至少要折损一半粮食。
并州连续两年大旱,百姓早已没了余粮。
这十万石粮食运到并州,折去三分之一,顶多剩八百万斤粮食。
看似很多,可四十万灾民,每人每日只领半斤米,八百万斤粮食都不够撑两个月。
距离夏季收成还有半年时间,如何熬过去。
“翼国公,边关吃紧,肯定优先保证将士的粮饷,至于灾民,也只能尽力而为。”
大司农钱植冷哼一声,再多也拿不出了。
“先筹集赈灾粮和五万两赈灾银,至于谁负责,容朕考虑。”
“臣,遵旨。”钱植松了一口气,再多就难办了。
翼国公叹了口气,不由得为并州的灾民担心了起来。
“孙爱卿,之前交待你的事情办得如何了?”
“启禀陛下,西凉那边已答应邀请,届时会派遣代表前来参加冬狩。”
云灵帝满意的点了点头,这块压在心中的石头总算能放下了。
“陛下,臣有事启奏。”王太尉再次出列。
“还有何事?”
今日朝堂讨论之事颇多,云灵帝都有些乏了,不由得皱了皱眉头。
“长安府尹高千荣,擅自下令查禁民间话本《水浒》,如今事态失衡。”
“嗯?这《水浒》是何内容,为何民间反应如此之大?”
云灵帝有些好奇,区区话本而已,既然王太尉提及此事,证明事态并不简单。
“陛下,此书臣略有耳闻,内容宣扬暴力,蛊惑民心,容易引发民变。”
“如此大逆不道之书,臣恳请陛下直接下旨查禁,以正视听。”
大司农钱植出列,提到此书,他可谓是深恶痛绝。
“朕问的是此书写了什么内容。”云灵帝声音略带不满。
钱植一时答不上来,他也没仔细看过,倒是王太尉拿出一份手稿。
“臣带有此书的引首,陛下可先行过目。”
一旁的太监接过手稿,递给了云灵帝,他好奇的看了起来。
“诗曰: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风流……”
“词曰: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这诗词是哪位大儒所作,民间话本质量已高到如此地步?”
看到这一诗一词,让云灵帝诧异,难怪如此大受欢迎。
“此书是作者虚构的民间故事,讲述的是底层人民如何反抗暴政,展现的是人性的复杂和多面,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解读。”
“臣认为,若将此书封禁,可能会引发民众猜疑,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作派。”
王太尉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认为封禁《水浒》就能堵住悠悠之口。
“陛下,此书写的是朝廷的镇压和江湖的反抗,容易引发江湖人士的效仿,不可取。”
太常宋文礼出列,同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云灵帝沉吟不语,觉得都有道理,左右为难之际,王太尉再度开口。
“两位大人,此书并未完结,明月书斋售价一两,供不应求。”
“在《水浒》新一期中,当日两千份话本售罄,此时高府尹派的捕快才赶到。”
“然而新书已流入民间,在官府查禁期间,从一两银子,暴涨到了十两银子。”
宋文礼不满的说道:“那又如何,只能证明此书妖孽,更应趁早查封。”
王太尉只是摇了摇头,也不与其争辩。
“陛下,您有所不知,城中已有流言,被查禁之书,疑似被二次贩卖,背后有人从中牟取暴利,已超数万两银子。”
“此等流言,居心叵测,还请陛下明鉴。”
大司农钱植认为这是有人故意放出流言污蔑朝廷官员。
“钱大人,不管流言是否属实,此番必定会影响春闱。”
“天下寒门学子何其之多,一本书十两银子,他们会不会加入其中?”
钱植一愣,哑口无言,这当官的都心动,更不用说那些寒门学子了。
“王太尉所言极是,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理此事。”
这已经影响到了春闱,云灵帝不得不重视起来。
“此番封禁是由高府尹提出的建议,陛下可派人严查,并将《水浒》解禁。”
“待明月书斋正常发售,此书价格会逐渐趋于平稳,民众才不会唯利是图。”
“准奏!”随着云灵帝下旨,今日朝堂议政就此结束。
吴秀才的无中生有之计,也让高府尹的日子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