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军制改革缓慢,其他新政推进速度就快多了。
在1735年十二月底时候,鄂尔泰、张照、孙嘉淦等人便已完成警察局,反贪局,检察局在直隶省保定府、天津府等地落地。
进入1736年,改革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山东省首当其冲,巡抚岳濬接到朝廷指令后,立即投身于改革工作中。
山东作为人口大省,治安与民生问题至关重要。在组建警察局时,岳濬从全省各地的绿营兵和衙役中精挑细选,组建起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警察队伍。
这些警察迅速走上街头,维护治安,处理纠纷,让山东各地的集市、街巷秩序井然。
同时,组建的反贪局也积极行动,深入官场内部,调查各类贪污线索,检察局依据证据决定是否起诉。
在一次针对盐政的专项调查中,成功揪出了一批长期贪污盐税的官员,有力地整肃了山东官场的风气。
刑部新式审判制度推行后,在济南府的一场土地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上依据证据各抒己见,律师也充分发挥专业能力进行辩护,法官公正裁决,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与此同时,山西省的改革也在稳步推进。
巡抚石麟结合山西商业发达的特点,对改革进行了针对性的部署。
在商业重镇平遥、太谷等地,警察局加强了对商业区域的巡逻防控,保障了商人的财产安全和正常的商业秩序。
反贪局则重点关注商业领域,打击官商勾结的腐败行为。
在查处一起涉及票号的贪腐案件中,反贪局的官员们深入调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成功将涉案官员和不法商人一网打尽,维护了山西商业的健康发展。
江南地区,包括江苏、浙江等省份,凭借其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改革进展顺利且成果显着。
在江苏,苏州、南京等地的警察局积极与商会合作,共同维护城市的治安和商业秩序。
警察局还设立了专门的治安举报点,方便百姓反映问题,提高了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效率。
反贪局在江南地区的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查处了多起涉及地方官员和富商勾结的腐败案件,追回了大量赃款。
在杭州府的一场民事借贷纠纷审判中,新式审判的流程和公正性让双方当事人都心服口服,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两湖地区,即湖南和湖北,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和人文优势。
湖南巡抚杨锡绂和湖北巡抚德沛积极组织力量,推动警察局、反贪局、检察局的组建和新式审判的推行。
在长沙府、武昌府等地,警察局加强了对码头、驿站等关键区域的管理,保障了人员和物资的安全流通。
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在改革中不仅注重内陆的治安和司法改革,还充分考虑到沿海地区的特殊情况。
福建巡抚郝玉麟和广东巡抚杨永斌积极加强沿海地区的治安管理,警察局在沿海港口、渔村等地加强巡逻,防范海盗和走私活动。
反贪局则对涉及海外贸易的官员进行严格监管,打击贪污腐败行为。
在广州府的一场涉外贸易纠纷审判中,新式审判制度展现出了其公正、高效的特点,赢得了外商的认可,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截止八月底,除陕甘、蒙古等地外,警察局、反贪局和检察局已在全国大部分省份落地生根。
借助这三大机构,累计安置绿营士兵近25万人,有效缓解了裁撤绿营带来的人员安置压力,为后续各省军制整编奠定基础。
自1735年十月第一期《中华日报》发行以来,凭借丰富多元的内容与对改革理念的大力传播,逐渐赢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可,销量呈爆发式增长。
1735年十月,报纸销量仅为150万份,而到1736年八月,这一数字飙升至800万份。
随着销量的大幅提升,报纸带来的收益也越发可观。
起初,每份报纸除去成本能赚20文,随着报纸印刷需求增大,刺激了印刷技术的改进,工匠们在工艺上不断钻研创新,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排版技术与材料,使得印刷效率大幅提高,成本下降了五成以上。
相应地,每份报纸的收益增长到35文,随着各省用报纸发行获得的收益改善驿站道路交通,驿站公文传递速度提高了两成左右。
原本从京城到广州需要15天,如今仅需12天。
这一变化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弘历也因此将《中华日报》从之前的每月一期调整为半月一期。
这一调整,使得朝廷的政令、各地的消息能以更快的速度传播,百姓对国家大事的了解更加及时,进一步增强了民众对新政的支持和参与感。
报纸内容也越发丰富多样,除了继续刊载皇帝的谕旨、朝廷的新政、各地的民生与军事动态,还增设了许多实用的板块。
在农业方面,详细介绍了各种新农作物的种植技巧和农业生产经验,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在商业领域,分析各地的市场行情和贸易趋势,为商人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为了让《中华日报》更好地发挥作用,弘历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的报亭和分销点,方便百姓购买阅读。
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报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每天清晨,报童们便会将新鲜出炉的报纸送到报亭,供百姓选购。
而在偏远的乡村,也会有专人定期送报,让村民们也能了解到国家的变化。
礼部尚书杨名时主管的西学培训班,作为改革浪潮中的重要一环,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那些在留学选拔中遗憾落选的学子,本以为培训即将终结,自己的西学探索之路就此戛然而止,心中满是失落与无奈。
谁也未曾料到,弘历皇帝不仅没有解散培训班,反而御赐其“清华大学”之名。
在过去的数月里,清华大学积极拓展师资力量,成功邀请到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知名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传教士。
这些学者和传教士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多元的思想,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校还仿照西方的教育模式,结合大清的实际需求,建立了一套系统且全面的学科体系。
从西洋语言、数理化,到天文历法、西方历史文化等领域,每一门学科都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培养出具有广阔视野和扎实学识的人才。
在严谨有序的教学体系和浓厚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学员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
他们不仅深入钻研西方先进知识,还积极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与大清的国情相结合,为国家的变革和发展出谋划策。
课余时间,学员们常常聚在一起,热烈讨论学术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从西方科技在大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到西方文化对大清社会观念的影响,各种新颖的观点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交流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