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那巍峨壮丽、金碧辉煌的皇宫深处,朱标在朱元璋踏出宫门之后,便正式接过了驾驭大明这一艘巨型航母的缰绳与控制权。众所周知,后世之人皆尊称其为洪武朝的常务副皇帝,足见他在朝中地位之尊崇以及所肩负责任之重大。
此时此刻,朱标正忙得不可开交,犹如一只热锅上的蚂蚁般团团转。然而,他却浑然不知朱元璋此番外出的真正意图乃是为了寻找他那位令众人牵挂不已的“好大儿”。朱标满心以为,朱元璋之所以会怒气冲冲地离开宫廷,不再过问繁杂的政务,皆是因为之前自己的老师宋濂之间那场激烈的争执所致。面对如此情形,朱标纵使心中万般无奈,但也别无他法,只得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将所有政务全盘接手下来。
朱标正聚精会神地坐在东宫那宽敞明亮的书房里,专心致志地翻阅和批点着今日源源不断呈递上来的奏书。他时而眉头紧蹙,若有所思;时而奋笔疾书,批注要点。整个书房都弥漫着一种紧张而严肃的气氛。
就在此时,一阵轻微却清晰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朱标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来,向着门外高声问道:“谁?”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透着一股威严之气。
只听门外传来一个略显稚嫩却又恭恭敬敬的声音:“父亲,是孩儿啊!”原来是朱允炆到了。听到儿子的回答,朱标的脸上立刻浮现出一抹慈爱的笑容,他回应道:“是允炆啊,进来吧。”
得到朱标的许可之后,朱允炆轻轻推开门,迈着小心翼翼的步子走了进来。只见他双手稳稳地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仿佛那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一般。走进房间后,朱允炆快步来到朱标面前,微微躬身行礼,然后抬头看着朱标,轻声说道:“父亲,孩儿见您从早到晚一直忙于处理这些奏书,连晚饭都还未曾用过。所以,孩儿特意吩咐下人做了这碗面条,给您送过来了。希望父亲能够趁热吃下,也好补充一些体力。”
然而,这碗看似普通的面条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图。原来,这并非单纯是朱允炆自己想到要给父亲送饭,而是他的母亲——现任太子妃吕氏精心安排的。吕氏深知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明白朱允炆未来能否顺利继承皇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朱标对他的看法和喜爱程度。
因此,她便授意朱允炆借此机会向朱标献殷勤,以在朱标的心中留下一个孝顺、懂事的良好印象,从而为将来争夺皇太孙之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甚至如今很多时候,吕氏都会想尽办法阻止朱允熥去接近朱标。原因无他,只因朱允熥乃是唯一有可能与朱允炆争夺太子之位的人。从古至今,册立皇储向来遵循着立嫡立长的原则,而在他们两人之中,朱允炆年长,占据了一个“长”字;朱允熥则因其母乃正妻,拥有嫡子的身份。然而,吕氏并不知晓,那位大明王朝名正言顺、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孙已然归来!无论她使出何种手段,最终都将徒劳无功。
此刻,朱标望着朱允炆亲自端过来的那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心中却毫无食欲。他只是淡淡地开口道:“你先把它放在那儿吧,为父待会儿再吃。”听到这话,朱允炆恭敬地应了一声,轻轻将面条放置于桌上,然后躬身施礼说道:“那孩儿便先行告退了,还望父亲能够多加歇息调养身体。”说罢,朱允炆缓缓转身离去,留下朱标独自一人坐在桌前,若有所思地凝视着那碗渐渐失去温度的面条。
其实朱标能看出来这碗面条极有可能是出自吕氏之手,毕竟他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他自然能看出来吕氏的小心思,他看着这碗面条自言自语的感慨道“英哥,常姐姐若是你们还在的话该有多好。”
而此时,躲在门外偷偷聆听屋内动静的吕氏母子二人,当听到朱标所说之话时,两人的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仿佛被一层寒霜所覆盖。
朱允炆满脸疑惑与不甘地转头看向身旁的吕氏,轻声问道:“娘,难道我真的就比不上大哥吗?为何父亲总是对大哥那般偏爱?”
吕氏闻言,连忙伸出手轻轻抚摸着朱允炆的脸颊,安慰道:“儿啊,你莫要胡思乱想。如今你可是堂堂正正的皇长孙,这身份何等尊贵。你无需去与他人比较什么,有娘亲在,定会为你铺平前方道路。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定然是非你莫属!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娘亲也定要助你成功登上那宝座!”
说到此处,吕氏的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之色,她咬牙切齿地继续说道:“哼!想当初,那个贱人还有她生下的那个小野种,不照样被娘亲除掉了么?其他人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只需安心读书,讨得你父亲以及皇爷爷的欢心和认可就行,其余之事,娘亲自会替你妥善处理!”
朱允炆呆呆地望着眼前这个平日里温柔贤淑、知书达理的母亲,此刻却露出如此狰狞可怖的面容,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寒意,冷汗顺着额头汩汩而下。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朱元璋则带着朱英在小院之中度过了整整三天轻松惬意、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每日里,祖孙二人或是悠然自得地品茗饮茶,或是随心所欲地谈天说地,好不欢乐。偶尔,朱英还会兴致勃勃地给朱元璋讲述一些精彩有趣的故事。至于这些故事究竟是什么嘛,无外乎便是现今尚未问世的《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传》之类的奇闻异事罢了。
朱元璋对于《水浒传》兴致缺缺,但他对《三国演义》却是喜爱有加。每逢朱英讲述其中的故事,朱元璋总是听得全神贯注、目不转睛。
这一日,当朱英讲到诸葛亮巧借东风之时,朱元璋不禁开口道:“大孙啊,你所讲的这部《三国》,爷爷我是越听越觉得似曾相识呐。特别是那庞统给曹操出谋划策,让其以铁索连接船只;还有这诸葛亮借来东风之事。”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仿佛思绪已飘回到往昔的战场之上,接着说道:“想当年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展开水战时,那陈友谅亦是将众多战船用铁链紧紧相连在一起。而这借东风嘛,倒像是当时刘伯温夜观天象之后,断言明日将会刮起东南大风一般。”
朱英闻得此言,方才恍然大悟,心中暗自思忖:原来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时竟借用了这般相似的桥段。于是赶忙应道:“爷爷,想来那时的场面定然极为壮观吧!”
朱元璋脸上露出一抹自豪的笑容,朗声道:“那是自然!彼时爷爷便屹立于船头,放眼望去,但见那陈友谅的战船一艘连着一艘,绵延不绝,真可谓是气势恢宏、遮天蔽日呐!”
“而爷爷这边跟他媲美的几乎没有。就在那时,狂风大作,那陈友谅的战船瞬间被熊熊大火吞噬。爷爷我眼疾手快,瞅准时机,毫不犹豫地率领着部下如猛虎般冲杀了上去。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响彻云霄,那陈友谅的大军被杀得丢盔弃甲、哭爹喊娘。”
实际上,此时的朱元璋多少有些夸大其词了。毕竟以他当时吴王的身份和地位,根本无需亲自上阵去与敌军拼死搏杀。他只需稳坐后方指挥全局即可,冲锋陷阵这种事情自然有手下那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们去完成。然而,面对眼前天真无邪的孙子,他还是忍不住想要在孩子面前吹嘘一番,好树立自己高大威猛的形象。反正此处只有爷孙二人,也无人会戳穿他的牛皮。
朱英瞪大了眼睛,满脸崇拜地望着朱元璋问道:“爷爷,您当时奋勇杀敌的时候难道一点儿都不害怕吗?”
朱元璋挺直了腰板,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怕?大孙儿啊,你要牢牢记住,无论遇到何事都绝不能心生畏惧,特别是在上阵杀敌之时更是如此。一旦心中产生恐惧,那么这场战斗便已然输掉大半了。打个比方说,如果是两个人打架,你这一方若是心怀怯意,必然会在行动上暴露出破绽,从而给对方可乘之机。所以,唯有勇往直前,毫不退缩,方能克敌制胜!”
朱英一脸认真地对爷爷说道:“爷爷,您的教诲孙儿铭记在心,日后定当一往无前、奋勇拼搏!”朱元璋微笑着轻轻抚摸着朱英的小脑袋瓜,满含慈爱地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