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万物开始复苏,动物们又到了繁殖的季节。
李倓被杨悦折腾了一个晚上,所以腰有点酸,因此他想多睡一会,只不过事与愿违,一大早宫里就来了信使,李隆基有旨意让他立刻进宫。
李倓虽然满肚子的牢骚和不情愿,但是他也不敢违抗圣谕,只能跟着小宦官进宫,小宦官带着李倓没有去花萼相辉楼,而是到了勤政务本楼。
勤政务本楼紧靠兴庆宫南墙的位置,是唐玄宗为了督促自己勤政、亲民而兴建的。
据《唐会要》卷三十记载:“开元二十年(732年)十二月三日,毁东市东北角、道政坊西北角,以花萼相辉楼前建勤政务本楼”。
李倓在勤政务本楼外面看到了来回走动的高力士,看样子似乎是在等人。
高力士看到李倓过来,于是连忙迎了过来,然后挥了挥手让小宦官离开。
李倓一看高力士亲自迎接自己肯定是有什么要交待。
李倓躬身一礼说道:“阿翁!”
高力士回了一礼说道:“郡王殿下!”
二人见过礼,高力士就凑到李倓跟前小声说道:“圣人今天心情不太好!一会说话需的谨慎。”
李倓一听连忙说道:“李倓多谢阿翁提醒!”
李倓站在殿外等高力士先进禀报,然后等到里面传出通传声,才进了勤政务本楼。
李倓进了大殿就看到李隆基正坐在龙椅上看奏折,因为有点远李倓看不到李隆基的神情。
“臣李倓拜见陛下!”
李隆基抬起头挤出一丝微笑说道:“倓儿来了呀!免礼!坐!”
“谢陛下!”
李隆基等李倓坐下后手里拿着一本奏折晃了晃笑着说道:“王忠嗣把你提出策略呈给朕了,朕看了这个方案后,朕甚欣慰,虽然策略考虑有所不周,但是以你的年纪能想出此策略难能可贵。”
李倓一听就知道王忠嗣否定了自己陇右军事进攻的方案,他呈给李隆基的就是自己提出的那个围困吐蕃的方案。
只是这个方案并不成熟,它里面有个漏洞就是大食,因为这时的西域还在大唐手里,大唐是大食在西域的最大竞争对手,可以说大唐和大食的矛盾不可调和。
李倓连忙起身说道:“禀陛下!此策略并非臣之功,臣只不过是根据玄奘法师西行轨迹想到的,要说功也全是前人之功。”
李倓其实心里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玄奘法师西行使命和张骞出使西域是一样的。
李隆基等李倓说完笑了笑说道:“不用谦虚,玄奘法师西行人人皆知,但是却无人提出此策,只是朕想知道你为何认为困毙之策可行?”
李倓起身说道:“陛下!吐蕃之所以能和我大唐势均力敌,其主要因素就是吐蕃恶劣的地域环境,使得大唐和吐蕃在正面的军事冲突中处于劣势,但是正是吐蕃对于大唐的战术优势也成为了吐蕃自身的战略劣势;吐蕃地狭人少,恶劣的环境让他产出不足,缺乏战争潜力,更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战争消耗,因此我们只需让吐蕃长期处于战争的消耗中,假以时日吐蕃必然会自己土崩瓦解。”
李隆基很是满意说道:“你分析的很透彻,说中了吐蕃的软肋,南诏不用说一直与我大唐交好,只是天竺自戒日王去世以后已经四分五裂,恐怕天竺难以成事?你是否有应对之策?”
李倓说道:“陛下戒日王去世后天竺确实分裂,但是迦摩缕波国还在,吐蕃四次入侵天竺其目的就是天竺的粮食,不过也因此同天竺结仇,我们只需结好迦摩缕波国,通过南丝绸之路提供天竺食盐,天竺必然会停止向吐蕃供应粮食,吐蕃为了粮食必然会同天竺再起争端,即便不起争端只要掐住吐蕃的粮食供应,等于掐住了吐蕃命门。”
李隆基捋着胡子沉思了一会说道:“此法确实可以一试,只是朕对西和大食有些疑问,这大食并不同吐蕃接连,并且我们同大食存在争端,西和大食的意义在何处呢?”
“陛下……!”
李倓刚想说话就被一阵女子的呜咽声打断,一个侍女哭哭啼啼匆匆忙忙跑进了大殿。
李隆基看到进来的侍女眉头直接皱了起来。
侍女到了李隆基跟前扑通就跪下了。
“陛下!贵妃娘娘还是还是不肯吃饭!陛下你去看看娘娘吧!”
李隆基听完整个胸膛瞬间起伏不断,李倓一看心道:看来二人昨晚是因为杨三姐吵架了!到了现在还在战争状态。
李隆基一下子将奏折摔在地上怒吼道:“朕不去!朕是天子!朕不会向她低头的,她不吃让她饿死算了。”
所有人还是第一次见李隆基这样失态,李隆基的怒吼让所有都吓得不轻,高力士伺候李隆基一辈子也没见过李隆基这样失态过。
李隆基说完李开始在大殿内来回急走,走了一会又开始发飙:“让她走!让她走!让她走!朕以后再也不想见到这个妒妇。”
能让一个男人,即便是一个贵为天子的男人如此失态、抓狂的人恐怕也只有同床共枕的女人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夫妻吵架上不会因为你是天子或者平头百姓有什么区别,吵起架来都是一个吊样,砸锅摔碗是正常操作。
“高力士!”
李隆基停了下来,因为刚才的嘶吼让他的嗓子有些嘶哑。
高力士听到李隆基叫他,连忙接道:“陛下老奴在!”
李隆基喘了一口气说道:“你现在马上把那个妒妇送回杨家,朕永远不要看见她!”
“这……!”
精明如高力士的人现在也犯难了,于是赶紧看向李倓,向李倓投去了求助的目光。
“愣着干什么?还不赶紧去!”
气急败坏的李隆基瞪着眼睛催促着。
李倓对着高力士点了点头。
高力士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说道:“老奴遵旨。”
高力士叹了一口气,然后转身离开。
李隆基看着高力士离开,嘴突然张了张但是没发出声音,手抬了抬然后又放下。
李隆基的动作虽然转瞬即逝,但是已经被李倓捕捉到了。
李倓看高力士离开于是对着李隆基说道:“陛下!孙儿尿急!孙儿可不可以先入个厕?”
李隆基双眼一瞪说道:“尿什么尿!事多!”
不过李隆基怔了一下,语气也变的温和了许多说道:“去吧!去吧!入完厕马上回来。”
“孙儿遵旨!”
李倓说完连忙出殿去追高力士。
李隆基看李倓离开长长吐了胸中的一口闷气,然后开始自己弯腰捡自己刚才摔在地上的奏章,捡起奏章还不忘检查一下看摔坏了没有。
李倓追上高力士喊道:“阿翁慢行!李倓有话说。”
高力士回头一看是李倓,不等李倓开口就开始埋怨李倓。
“郡王刚才你为何不替咱家说句话呀?我要把贵妃娘娘送走了,圣人回头万一后悔了,圣人岂不迁怒我?”
李倓笑了笑说道:“不用万一,圣人肯定后悔!”
高力士一听立刻急了。
“这……哪……啥……哎呦!我的老天爷呀!郡王你可得给咱家想个折呀!”
李倓笑了笑说道:“阿翁无须担心!陛下后悔了,接回来就是了,况且两个人现在正在气头上,分开反而可以让二人都能冷静一下,不然二人再吵起来,到时候您夹在中间岂不是更遭罪?”
高力士一听瞬间释然,忍不住鼓掌说道:“对呀!两人如果再吵起来,咱家岂不是更遭殃,分开的好!分开的好,气消了再接回来就是了。”
高力士刚说完立刻又急眼了说道:“不行!不行!贵妃娘娘那脾气扭着呢!万一陛下气消了!贵妃娘娘气没消,贵妃娘娘不回来怎么办?更何况是圣人把贵妃娘娘赶走的,贵妃娘娘为了面子不回来怎么办?”
李倓说道:“贵妃娘娘怎么会是被陛下赶走的呢?那是在夫家受气了自己回娘家的,你不说我不说大家都不说谁知道呢?至于阿翁怎么和贵妃娘娘说,这个应该难不倒阿翁吧!”
高力士喜笑颜开道:“我说郡王啊!难怪圣人老是说你聪明伶俐,咱家今天可是开了眼了。”
李倓嘿嘿一笑说道:“如果贵妃娘娘还是不肯回来,不是还有杨家一大帮子人吗?他们肯定比谁都着急,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面对一帮人围攻贵妃娘娘她也扛不住呀!”
高力士彻底乐疯了,说道:“郡王啊!咱家今天是真的服了!以后遇到什么难事,郡王你可得帮衬着点!”
李倓嘿嘿一笑说道:“都是自己人!好说!好说!”
李倓看着高力士雄赳赳、气昂昂的离开,完全没有刚来出来时的那种忧心忡忡、失魂落魄。
李倓嘴角闪过一丝微笑,随即消失不见。
李倓回到殿内发现李隆基已经从一个暴走的一家之主变成了一个正襟危坐的帝王。
李隆基看到李倓进来清了清嗓子说道:“尿完了?”
李倓说道:“回陛下!孙儿刚才没有尿尿,而是去追阿翁了。”
李隆基听了李倓的话,故意问道:“追他干什么?”
李倓捏着嗓子学着妓院老鸨的语调说道:“孙儿啊给阿翁说,在陛下心里最喜欢的就是贵妃娘娘了,只不过贵妃娘娘转不过来那个弯,这事需要有个人给贵妃娘娘说道说道,正好让贵妃娘娘回娘家住两天,别人的话她不信,娘家人的话她总得信吧,等贵妃娘娘想通了接回来就是了。”
李隆基听着李倓的音调心里瞬间通畅了许多,忍不住说道:“整天就知道学一些旁门左道的东西。”
李倓看李隆基神情好了起来,说道:“陛下!有句话叫女人心海底针,她们如果不这样就不是女人了,那就是妖孽了!”
pS1:李隆基和杨玉环吵架根据记载一共吵了三次,每次吵架杨玉环都会被李隆基赶回杨家,然后再接回来。
第一次是李隆基和杨三姐两个人勾勾搭搭被杨玉环发现了,然后就吵了起来,接着杨玉环回了杨家。
第二次是因为李隆基宠爱了梅妃,这个梅妃据说叫杨彩萍,杨玉环因此生气并回娘家。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五杨”闹得太凶了,李隆基想以冷落杨玉环警示杨家人。
第三次是因为杨玉环吹了李隆基的大哥宁王的笛子,李隆基醋意大发,两人就吵了起来。
杨玉环绝对是一个高情商的人,她被李隆基第二次赶回杨家时,抽出一把剪刀,剪下了一缕头发,请太监带言:玉环一身绫罗绸缎皆是皇上所赐,唯有身子与头发是父母所给,玉环对皇上无以为报,就以一缕头发留作纪念吧。李隆基收到头发,心直接就碎了一地。
本来李隆基还想着冷落杨玉环一段时间,让杨家人收敛点,但是没坚持三天就阵地失守。
pS2:唐玄奘西行有很大可能就是李世民的一次战略布局。
首先唐玄奘西行的路线完全是围着吐蕃转了两个圈,去时走的外圈,回来时走的是一个内圈,把吐蕃周边的情况摸了一个清清楚楚。
其二唐玄奘西行是发生在贞观三年,根据历史记载,唐玄奘西行是趁着朝廷允许百姓逃荒,偷偷离开长安的。因为唐玄奘西行之前曾经向李世民上过奏折,但是被李世民拒绝了。假如是一个人要出国,必须先给国家的总统报备,我觉得这个国家总统是不是的忙死,还有同样是和尚出国,为什么鉴真东渡日本却没向李隆基报备?既然是偷偷出去的,肯定没有通关文牒(护照)玄奘是如何在西域畅通无阻的?
其三、唐玄奘从天竺回来的时候过不了关卡,他于是就给李世民写信,并且这信他不让官府转交,而是找了一个胡商转交李世民。回到长安后李世民第一件事竟然是让他还俗,并且要给他官职,不过唐玄奘拒绝了。还有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唐玄奘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翻译佛经,而是把一路上经历的地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记录交给了朝廷。
其四、唐玄奘去天竺取经为何不走吐蕃,并且那时候吐蕃和大唐还没有多大的仇怨,我不认为吐蕃会为难一个取经的和尚,并且当时的吐蕃和天竺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唐玄奘不可能从吐蕃到达不了天竺。并且还有一个南丝绸之路,南方不是所谓的人间罕至,不可走人。
其五、唐朝西域军事进攻路线完全按照的是唐玄奘的西行路线。李世民作为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以他的战略眼光不可能不对吐蕃进行提前的布局。
综上猜测,唐玄奘西行所承担的真正任务是和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一样的,取经只不过是遮人耳目,因为没人会去为难一个和尚,而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刚出国就被抓了,并且一关就是十几年。
我从网上找了一张唐玄奘西行路线图放在作者说里面,读者可以看看。关于玄奘西行以上都是作者的个人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