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五六的指尖重重叩在 \"司马懿\" 二字上,烛火突然剧烈晃动,映得古籍上的墨迹如活物般扭曲。
殿外传来一声闷雷,仿佛天际在为他的抉择震颤。
他忽然轻笑出声,笑声里带着几分自嘲,那笑声在空荡荡的藏书阁里回荡,惊起梁上沉睡的夜枭。
“司马懿隐忍半生,熬死曹家三代才露出獠牙,朕要的是能即刻为我所用的利刃。”
他猛地将古籍合上,震得案头的砚台里墨汁飞溅,在宣纸上晕开一片乌黑,恰似朝堂上那些权臣的心思。
夜风卷着雪粒扑进窗棂,在案头凝成霜花。
朱五六裹紧身上的龙袍,却仍觉得寒意刺骨。
他想起白天朝堂上,常遇春与曹操争吵时那副恨不得将对方生吞活剥的模样,想起老臣们在旁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假笑。
这些场景像毒蛇般缠绕着他,让他辗转难眠。
目光扫过藏书阁满墙典籍,朱五六忽然想起幼时随父亲游历文庙的情景。
那时的他站在先贤牌位前,听着父亲讲述他们的丰功伟绩,心中满是向往。
如今自己登上皇位,却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
他猛地起身,袍角扫落几卷竹简,在满地狼藉中喃喃道。
“姜子牙垂钓渭水而兴周,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李斯助嬴政横扫六国......”
每念一个名字,他的眼神就愈发坚定。
脚步在 \"姜太公世家\" 的书架前顿住,朱五六抽出一卷泛黄的帛书。
月光穿透窗纸,映得帛书上的文字熠熠生辉:姜子牙七十二岁出山,辅佐文王武王伐纣,以 “太公六韬” 定天下兵谋。
“伐国之道,攻心为上。”
朱五六反复摩挲着这句话,眼前浮现出常遇春与曹操剑拔弩张的模样。
复活姜子牙,既能借其 “文伐”之术瓦解权臣异心,又能以 “龙韬 虎韬 整饬军备,正可应对北方蛮夷与朝堂内斗的双重威胁。
指尖划过 “管子” 二字时,朱五六的呼吸变得急促。
想起昨日户部尚书呈上的奏折,国库空虚,连军饷都难以筹措。管仲相齐四十年,推行 \"相地而衰征\" 富国强兵,设 “轻重九府” 调控经济,甚至以 “衡山之谋” 不战而屈人之兵。
“朕的国库空虚,常遇春要的骑兵,曹操说的粮饷......”
他握紧书卷,若能复活管仲,不仅能解决财政困境,更可借其 “四维八经”的治国理念重塑朝纲,让那些老臣真正明白何为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秦之崛起,始于商鞅,成于李斯。”
朱五六抽出《李斯谏逐客书》,烛火将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的字句映在他眼底。
想起曹操与常遇春背后盘根错节的家族势力,想起朝堂上那些积重难返的陈规陋习,他冷笑一声。
“李斯能车裂嫪毐,诛灭吕不韦,朕倒要看看,他会如何对付这些跋扈的武将。”
张良的《素书》被轻轻翻开,“”、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的箴言跃入眼帘。
朱五六记得史书记载,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 “下邑之谋”奠定刘邦帝业,更在功成时急流勇退。
“常遇春有勇,曹操有谋,却都缺个能调和各方、指明方向的谋士。”
他将书按在胸口,若复活张良,既能用其谋略平衡朝堂势力,又可借其 “明哲保身” 之道,给那些野心勃勃的臣子上一课。
鬼谷子的《本经阴符七术》泛着神秘的幽光,朱五六翻开时,仿佛有冷冽的目光从字句间穿透而来。
“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
鬼谷子虽隐居云梦山,却教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搅动天下的弟子,其纵横捭阖之术,正可用来分化瓦解朝堂上的利益集团。
最后一本《计然篇》在手中展开,范蠡助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称霸后,又化名陶朱公三散家财而富甲天下。
朱五六想起曹操克扣军饷中饱私囊的传闻,想起常遇春麾下骑兵因缺马而战力大减的困境。
“范蠡既能治国,又擅经商,复活此人,既可填补国库,又能以其 '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 的处世之道,给满朝文武做个表率。”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朱五六将六卷古籍整齐排列案头,月光为它们镀上一层银边。
他轻抚过每本书的封皮。
仿佛已经看见姜子牙在沙盘前推演兵法,管仲在朝堂上整顿财税,李斯执笔重订律法,张良与鬼谷子在屏风后密谋,而范蠡正穿梭于市井之间,为大周开辟新的财源。
次日早朝,朱五六怀抱六卷古籍踏入金銮殿,晨光照在他年轻的面庞上,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肃。
当他掷地有声地宣布要复活姜子牙、管仲等六位贤才时,满朝哗然。
常遇春粗重的呼吸声在寂静中格外刺耳,曹操攥紧的拳头将袖中玉佩捏得咯咯作响,老臣们交头接耳的议论声如同惊蛰后的群蚁。
话音未落,忽有金光自天际乍现,三十六道祥瑞彩云在宫阙上方盘旋。
朱五六抬手遮住刺眼光芒,余光瞥见殿外青铜仙鹤的羽翼竟在无风自动 —— 这异象令聒噪的朝堂瞬间鸦雀无声。
此刻,幽冥界的奈何桥头,六位先贤的魂灵似有所感。
姜子牙抚须轻笑,将垂钓的直钩缓缓没入忘川。
管仲解下腰间玉珏,在青石上敲出清越声响。
李斯摩挲着《仓颉篇》残卷,眼中重燃当年助嬴政一统天下的锋芒。
而李世民正对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画像叹息,听闻此事时打翻了案头茶盏:“朕若得姜子牙之韬略、张良之谋算,何须日日受魏征逆耳忠言?”
始皇帝嬴政也羡慕不已。
“如此多的明臣竟被陛下复活, 大周必定旺盛千载。”
哪像他的秦朝,两世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