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疾风呼啸、高猿哀啼,水清沙白的江渚上鸟儿盘旋的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腾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借景抒情,表达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上极写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孤独愁苦。
-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归结到自身艰难困苦的处境,因穷困潦倒,因病断酒,更添愁绪。
艺术特色
- 格律严谨:八句皆对,对仗工整,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 意境雄浑:诗人将个人身世与自然景象相融合,描绘出雄浑壮阔又凄凉萧瑟的意境。
- 情感深沉:全诗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是杜甫诗歌中的杰出代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杜甫此时已处于暮年,长期漂泊他乡,从早年为了实现政治抱负而游历,到后来为躲避战乱而四处奔走,居无定所。这种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身心俱疲,备尝艰辛。写《登高》时他已在夔州,生活依旧困苦,身体也每况愈下,患有多种疾病,如肺病、疟疾、风痹等,“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是他当时身体状况的真实写照。
- 社会环境: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之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国家千疮百孔,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杜甫一直心系国家和人民,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让他深感忧虑和痛心,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 季节因素:诗中写于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古代,秋天往往是万物凋零、草木衰败的季节,容易引发人们的悲秋情绪。重阳节本是家人团聚、登高祈福的节日,而杜甫却孤身一人,这种节日氛围与他的孤独处境形成了强烈反差,更增添了他的愁苦和凄凉之感,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登高》这首千古名诗。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个人经历
- 漂泊之苦:杜甫长期漂泊,远离故乡与亲人,在重阳节本应团聚之时却独自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体现出他内心深处无尽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疾病之痛:年老多病的杜甫身体每况愈下,“百年多病独登台”既写出了他身体的痛苦,更表达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悲哀,这种病痛的折磨加深了诗歌的愁苦之情。
社会环境
- 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杜甫心系天下,“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艰难”既指个人困境,更指国家的艰难时局,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沉重的历史感。
- 壮志未酬:国家的动荡使杜甫实现政治抱负的理想破灭,他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内心充满了悲愤与无奈,这种情感融入诗中,让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复杂。
季节因素
- 悲秋传统:秋天万物凋零的景象,契合了杜甫当时的心境,引发了他的悲秋情绪,强化了诗歌的悲凉氛围。“无边落木萧萧下”借落叶表达了生命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节日反差:重阳节本是欢乐团圆的节日,杜甫却孤独登高,这种反差让他的孤独、愁苦之感更加浓烈,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