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
- 首句“骝马新跨白玉鞍”,从将军的战马入手,描写将军出征时英姿飒爽的姿态,侧重写战前准备情况,以及将士们对战斗胜利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
- 次句“战罢沙场月色寒”,笔锋一转,描绘战斗结束后的场景,通过“月色寒”三字,不仅写出夜晚天冷,更渲染出战场尸横遍野、血迹斑斑的凄凉与肃杀,含蓄地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残酷。
- 第三句“城头铁鼓声犹震”,重点写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战鼓虽停,但那震天动地的声音仿佛仍在耳边轰鸣,进一步强化了战斗的激烈程度和震撼力。
- 末句“匣里金刀血未干”,借宝刀上未干的血迹,凸显战斗的惊心动魄,表现出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选取“骝马”“白玉鞍”“沙场”“月色”“铁鼓”“金刀”等一系列典型的战争意象,组合成一幅生动的战斗画卷,以少胜多,表现力极强。
- 动静结合:“战罢沙场月色寒”是静景描写,描绘出战斗结束后战场的寂静与清冷;“城头铁鼓声犹震”是动景描写,让战鼓的轰鸣声打破寂静,使画面充满张力。
- 侧面烘托:全诗没有一处直接描写战斗的具体过程,但通过战后的景象和氛围,如“月色寒”“铁鼓声犹震”“金刀血未干”等,让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战斗的激烈与残酷,侧面表现出战士们的英勇善战。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自信心极强,这种时代精神在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体现为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 个人经历:王昌龄早年曾赴西域,有过边塞生活的经历,对边疆的战争、士兵的生活等有深入了解和切身感受。他目睹了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出塞二首·其二》正是写在一次胜仗之后,反映的是唐军奋勇杀敌、激战沙场的事实。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爱国与自豪之情:盛唐时期国家强大、军事强盛,这种时代背景让诗人对国家充满自信与自豪。诗中通过描写战士们战斗后的英姿,如“骝马新跨白玉鞍”,展现了唐军的精良装备和昂扬斗志,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军队的赞美以及身为大唐子民的自豪,饱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
- 对战争的复杂态度:一方面,唐朝对外战争频繁且多有胜利,诗人肯定战争对于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意义,诗中的“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描绘了激烈战斗后的场景,彰显了战争的壮烈,流露出对战士们保家卫国行为的歌颂;另一方面,战争也带来了伤亡和痛苦,“战罢沙场月色寒”中“寒”字体现出战场的残酷和凄凉,隐含着诗人对战争残酷性的感慨。
- 对战士的同情与歌颂:诗人有过边塞经历,了解战士们的艰辛。在强大的国家背景下,战士们为了国家利益浴血奋战,诗中既歌颂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又通过“月色寒”等景象,表达了对他们在残酷战争中经历的艰辛与危险的同情,展现了对战士们复杂而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