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二十六》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赏析
描绘碧荷之美
-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诗的开篇描绘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艳丽、鲜嫩。此句点明了荷花生长的清幽环境以及清晨阳光下荷花生机勃勃的姿态,给人以清新美好的感受。
-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进一步描述秋天的荷花从绿水中挺拔而出,茂密的荷叶如青烟般环绕。“冒”字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破水而出的动态美,“罗青烟”则形象地描绘出荷叶在视觉上的朦胧美感,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感叹荷之孤独与命运
- “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诗人赞叹荷花的秀丽姿色堪称绝世无双,然而它的芬芳香气却无人传播。这里“空”字突出了荷花虽美却无人赏识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冷落的惋惜之情,也暗示了自身才华不被认可的失落。
-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眼睁睁看着秋霜降临,布满大地,荷花美好的青春年华就此凋零。此句描绘了荷花在霜雪中凋零的悲惨命运,寄寓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难以长存的感慨,也影射出自己人生抱负未展却面临时光流逝的无奈。
表达愿望,渴望依托
-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荷花叹息自己扎根的地方不够理想,希望能生长在美好的华池边。这里的荷花实则是诗人自比,表达了诗人渴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环境,能让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实现人生抱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境遇的向往。
整首诗以荷花自喻,通过描绘荷花的美丽、孤独与命运,借物抒情,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体现了李白诗歌借物言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一般认为这首诗创作于李白应诏前不久,当时他四十来岁。李白胸怀壮志,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以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但一直未能如愿,处于等待机遇、渴望被举荐的状态。
- 社会环境:当时的唐朝处于由盛转衰的过渡阶段,表面上仍维持着繁荣的景象,但政治上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权贵专权、政治腐败等,有识之士难以施展才华,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在这样的环境下,李白空有一身才华和抱负,却没有合适的平台来施展。
基于这样的个人境遇和社会现状,李白创作了《古风其二十六》,以荷花自喻,表达自己才高道洁却无人赏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怀才不遇的感慨
在当时政治出现问题、有识之士难以施展才华的社会环境下,李白以“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自比,将自己比作生于幽泉的碧荷,虽艳丽鲜美却无人欣赏,正如自己空有才华却得不到重用,“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直接抒发了他怀才不遇,渴望找到施展才华平台的感慨。
对自身品质的坚守
尽管处于不被赏识的困境,但李白受自身渴望被重用的积极心态影响,在诗中借荷花“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表达自己虽不被人知,但仍保持着绝世的秀色和馨香,即坚守着自身的高尚品质和才华,不会随波逐流,体现出他对自我价值的高度认同和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对理想机遇的期盼
从个人经历来看,李白一直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这种期盼在诗中有所体现。“愿托华池边”表明他希望能像荷花移栽到华池边一样,得到一个良好的机遇,进入朝廷,实现自己的抱负,让自己的才华和价值得以展现,透露出对理想机遇的强烈期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