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注解
五夜漏声催晓箭
- 五夜:即五更。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 漏声: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漏声即漏壶滴水的声音。
- 晓箭:指拂晓时漏壶中标示时刻的箭,随着水的滴注而移动,显示时间。这句诗以漏声催促晓箭,生动地描绘出清晨时分,时间在漏壶的滴答声中慢慢流逝,天即将破晓,营造出一种早朝即将开始的紧张氛围。
九重春色醉仙桃
- 九重:指皇宫。古制,天子所居有门九重,故常以“九重”代指皇宫。
- 醉仙桃:形容皇宫中的桃花在春色中娇艳动人,仿佛沉醉于春色之中。这里以仙桃象征皇宫内的美好春色,既描绘出春天皇宫内生机勃勃的景象,又渲染出宫廷的华丽庄重。
旌旗日暖龙蛇动
-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指早朝时宫殿前排列的各种旗帜。
- 龙蛇动:旗帜上绣绘的龙蛇图案,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随着旗帜的飘动,仿佛龙蛇在游动。此句通过对旌旗动态的描写,展现出早朝场面的宏大与壮观,也暗示着大唐王朝的威严与气势。
宫殿风微燕雀高
- 宫殿:指大明宫,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 风微:微风轻拂。
- 燕雀高:微风轻吹宫殿,燕雀在高空飞翔。以燕雀高飞衬托宫殿的宏伟高大,同时也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和生机,描绘出早朝时宫殿周围宁静祥和又不失宏大的氛围。
朝罢香烟携满袖
- 朝罢:早朝结束。
- 香烟:指宫殿中燃香的烟气。早朝时宫殿中会燃香,官员们在朝罢离开时,衣袖间沾染了香烟的气味。此句描绘出宫廷生活的独特韵味,暗示官员们参与早朝这一庄重仪式后的感受,也从侧面反映出宫廷的奢华与讲究。
诗成珠玉在挥毫
- 诗成:指贾至创作完成《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这首诗。
- 珠玉:比喻美好的诗文。这里夸赞贾至的诗如珠玉般珍贵美妙,称赞他才华横溢,一挥毫便能写出优秀的诗篇,同时也点明了此次唱和的缘由。
欲知世掌丝纶美
- 世掌丝纶:丝纶,指皇帝的诏书。贾至的父亲贾曾在唐玄宗时为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贾至此时也任中书舍人,父子都曾掌管皇帝诏令的起草,所以说“世掌丝纶”,这是一种家族荣耀。此句意在说明贾氏家族在为皇帝起草诏令方面的传承与美誉。
池上于今有凤毛
- 池上:指凤凰池,在唐朝时是中书省的所在地,中书舍人就在此办公。
- 凤毛:原指凤凰的羽毛,这里用来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才或事物,称赞贾至有其父的风采才华,如同凤凰池上又出现了珍贵的凤毛,延续了家族的荣耀。
赏析
描绘早朝氛围:首联“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通过“五夜漏声”点明时间是清晨,以漏声“催晓箭”营造出时间紧迫、早朝即将开始的氛围。“九重春色醉仙桃”描绘皇宫内春色浓郁,仙桃仿佛沉醉其中,渲染出宫廷的庄重华丽与春日的蓬勃生机。
刻画早朝场景:颔联“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写在暖阳照耀下,旌旗上龙蛇图案随风舞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旌旗的动态之美;微风轻拂宫殿,燕雀在高空飞翔,从侧面烘托出宫殿的宏伟高大,整个场景显得宏大而庄严。
体现朝罢余韵与诗人才情:颈联“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写早朝结束后,官员衣袖间还带着宫殿中的香烟气息,表现出宫廷生活的独特韵味。同时,以“诗成珠玉”夸赞贾至诗歌才华,说其写诗如同挥洒珠玉般美妙,也暗示了此次唱和活动。
赞美贾氏家族与呼应主题:尾联“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世掌丝纶”指贾氏父子都为皇帝起草诏令,“凤毛”称赞贾至有父亲的风采才华,延续家族的荣耀,既赞美了贾至,又紧扣和诗主题,表达对贾氏家族及贾至的推崇。
诗歌主旨
此诗通过描绘早朝时宫廷的壮丽场景,展现了大唐早朝的威严与庄重,同时借和诗的形式,对贾至的才华及贾氏家族“世掌丝纶”的荣耀进行赞美,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诗人对大唐中兴的期待以及对朝廷有序运转的歌颂。整首诗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体现了杜甫律诗的高超艺术水平。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的背景如下:
- 时代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局势动荡不安,而此时长安刚刚收复 。大唐朝廷在历经战乱重创后,努力恢复往日的秩序与威严,早朝等宫廷仪式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也随之重新恢复。这种特殊的历史节点,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大的时代背景,诗人们通过诗歌记录、歌颂宫廷早朝这一象征着大唐复兴的重要活动。
- 唱和背景: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在早朝之后,创作了《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一诗 ,并将其呈给两省同僚。贾至的这首诗描绘了早朝时大明宫的庄重肃穆以及早朝官员们的风采,引发了同僚们的唱和兴致。杜甫作为贾至的同僚,时任左拾遗,以和诗回应,于是便有了这首《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这种官员之间以诗唱和的文化活动,在唐代官场较为常见,既展现诗人的文学才华,又增进同僚间情谊。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的创作背景,对杜甫此诗情感表达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对朝廷复兴的欣喜与歌颂:安史之乱后长安收复,大唐朝廷恢复早朝,这象征着国家秩序的重建与复兴希望。杜甫经历战乱流离,目睹朝廷重现早朝的庄重威严,内心充满欣喜。诗中对早朝盛大场景的描绘,如“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以清晨庄重的漏声、皇宫中醉人的春色,营造出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氛围,传达出对朝廷复兴的歌颂。“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进一步展现早朝时宫殿的宏伟、旌旗的飘扬,渲染出朝廷的威严气象,流露出对大唐重新振作的欣慰与赞美。
对同僚及唱和文化的积极回应:贾至创作《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开启唱和之举,杜甫以和诗回应。这一唱和背景使诗歌融入对同僚的情谊与对文化交流的积极态度。“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既写早朝后的情景,又称赞贾至诗才,表达对贾至诗歌的欣赏,体现出同僚间友好互动,借唱和表达对这种文化交流方式的认同与积极参与。
对自身处境与责任的思考:杜甫此时任左拾遗,在经历战乱后任职朝廷,对自身职责有深刻认识。在和诗中,虽着重描绘早朝及对贾至的赞美,但也暗含对自身在朝廷中发挥作用的期许。早朝的庄重场面提醒他肩负的责任,诗歌创作也成为他表达对朝廷忠诚、愿为复兴尽力的方式,使诗歌在歌颂朝廷与唱和之外,隐含一份深沉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