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静祥和的甘露殿内,阳光透过轻薄的纱幔,如金色的丝线般轻柔地洒下,织就一片柔和而梦幻的光影。李世民身着宽松的常服,闲适地坐在榻上,他的身姿优雅如松,挺拔而又不失柔韧;从容似云,自在而又蕴含着威严。面前的小几上,摆放着一套巧夺天工的精致茶具,那细腻的瓷质在光影中泛着温润如玉的光泽,仿佛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润与醇厚。李世民悠然地端起一杯香茗,轻轻抿了一口,那清幽的茶香在口中缓缓散开,仿佛一缕春风拂过心尖,又似一泓清泉流淌心间,让他的心情愈发舒畅,眉眼间也不自觉地流露出惬意与满足,恰似那闲云野鹤般的自在逍遥,又宛如世外仙人般的悠然自得。
此时,太医署的太医令陈太医在一位内侍的引领下,迈着沉稳而恭敬的步伐缓缓走进殿中。陈太医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谨慎,仿佛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无比的庄重。他一见到李世民,便立刻跪地,恭恭敬敬地行礼,额头几乎触地,其虔诚之态犹如朝圣者面对神明,满心都是敬畏与尊崇。李世民微笑着抬手示意他坐下,那笑容中带着几分亲切与随和,宛如春日暖阳般和煦,又如拂面微风般轻柔。
由于国家的大一统,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加之交通和贸易的日益发达,以及西域和印度文化的不断输入,使得唐代的药品数目和种类不断增加,药物学内容得以极大丰富。太医院陈太医为了总结和整理这些新的药物知识,上奏李世民组织修撰新的本草着作。
“陈太医,朕今日想听你讲讲那编撰《唐新本草》的计划。”李世民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那眼神深邃而明亮,犹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闪耀着智慧与好奇的光芒,让人不禁为其专注所倾倒。
陈太医微微躬身,神色庄重而严肃,说道:“陛下,这《唐新本草》乃是我大唐首部国家药典,意义非凡,其份量之重,堪比泰山北斗。全书共五十五卷,收录了八百四十四种药物,宛如一座药物的宝库,蕴藏着无尽的奥秘与智慧。”他说话时,目光坚定地望着李世民,声音平稳而有力,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
李世民饶有兴致地问道:“那此书内容如何划分?”他微微侧头,神情专注,仿佛想要透过陈太医的话语,直接窥探到书中的奥秘,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一位求知若渴的学者。
陈太医连忙回道:“陛下,全书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有名未用等 11 部。对每种药物的药性、产地、采制要点、疗效等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可谓是巨细无遗,面面俱到。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斟酌与考量,力求准确无误。”陈太医边说边观察着李世民的表情,额头上不自觉地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犹如珍珠般晶莹,那是紧张与敬畏交织的表现。
李世民微微点头,说道:“如此详尽,甚好。那此书有何特点?”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小几,节奏平稳,显示出他内心的思考,犹如静水之下的潜流,深沉而又连绵不绝。
陈太医神色激动,眼中闪烁着光芒,说道:“陛下,此书最大的特点便是图文并举。药图广集于全国各地,图经乃是药图的说明文字。这种编纂方式在医书编纂体裁上实乃一种创新,犹如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康庄大道,为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世民放下茶杯,目光专注而锐利地看着陈太医,问道:“这图文并茂的好处究竟何在?”
陈太医略作思考,理了理思绪,说道:“陛下,这图文并茂之妙处在于,其一,能让医者和百姓更直观地认识药物,避免误认误用,减少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其二,生动的图像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使医学知识更易于传播,如春风化雨,深入人心,让每一个渴望知识的灵魂都能得到滋养;其三,对于一些珍稀药物,图与文的结合能更精准地记录其特征,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成为传世的珍宝,如同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知识宝库。”
李世民微微颔首,沉思片刻后说道:“既然孙神医如今正好在长安,等着刊印《千金要方》,那么请药王参与编写,既可以增加《唐新本草》的知名度,又能让孙神医添加我们不知道的药剂和药用,丰富这部医书的内容,这可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好事。”他的脸上洋溢着憧憬与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这部医书问世后为万民带来的福祉,犹如一幅盛世安康的美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那画卷中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对苍生的关爱与期许。
陈太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赶忙说道:“陛下圣明!孙神医医术高超,德高望重,若能参与,此书必能更加完善,成为医学史上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李世民听了很是赞同,当即说道:“来人,传朕诏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等人会同名医撰写《唐新本草》。”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充满了帝王的威严,犹如雷霆万钧,震撼人心。
不久,孙思邈应召入宫。李世民亲自接见了他,微笑着说道:“孙道长,朕欲编撰《唐新本草》,想请您参与编写,并赋予您总编之职责,不知您意下如何?”李世民的目光中充满了恳切与期待,那目光仿佛能融化一切的犹豫与迟疑。
孙思邈微微躬身,神色庄重而坚定,说道:“陛下厚爱,草民定当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懈怠,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李世民又说道:“孙道长,还望您能提供各有所长的名医名单,朕将下诏入宫帮助编撰。”
孙思邈沉思片刻,说道:“陛下,李淳风、袁天罡、李励、苏敬等人皆为医道高手,可助此书编撰。”
李世民点头道:“好,朕即刻下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太医署的大书房中,孙思邈全身心投入到《唐新本草》的编撰工作中。他带着李淳风、袁天罡、李励、苏敬等人,时而围坐在一起,激烈地探讨着药物的特性和编撰的要点,那场景犹如一场智慧的盛宴,思想的火花四溅;时而各自埋首于堆积如山的资料之中,认真地查阅、记录,仿佛在知识的海洋中探寻着宝藏。
孙思邈手抚长须,对着一卷古籍微微皱眉,说道:“这味药物的疗效描述,似乎还不够详尽,需再深入研究。”
李淳风抬起头,目光专注地说道:“孙道长,我觉得可以参考一些民间的丹方,或许能有所补充。”
袁天罡拿着一幅药图,仔细端详后说道:“此图的色彩运用不太准确,可能会影响对药物形态的判断。”
李励奋笔疾书,边写边说道:“这部分关于药物炮制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核实。”
苏敬则翻看着一本笔记,说道:“我这里有一些新的发现,不知是否能纳入书中。”
许敬宗则认真地校对每一处文字,神情专注,不敢有丝毫马虎,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
整个宫廷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众人都为了这部巨着而努力着,不辞辛劳,只愿能为大唐的医学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造福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