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过草原,带起枯黄的杂草。
颉利可汗的营帐内,弥漫着浓烈的羊膻味和烈酒的辛辣气息。
颉利可汗正斜倚在虎皮垫子上,手中把玩着一把镶嵌着宝石的匕首,眉头紧锁。
义成公主掀开帐帘,一股寒风裹挟着雪花涌入,颉利可汗抬头,看到义成公主略显凌乱的模样,
“公主,何事如此匆忙?”
义成公主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翻涌的情绪,走到颉利可汗面前,语气坚定:
“可汗,我有一计,可助你击败楚王,吞并大唐!”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大唐长安城,却是一派繁荣景象。
太极宫中,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下方的大臣们。
建成余党的影响逐渐消除,朝廷上下都致力于恢复大唐的秩序和繁荣。
“诸位爱卿,如今我大唐百废待兴,朕当初以‘贞观’为国号。
‘贞’为正道,‘观’为景象,就是寓意着我大唐将迎来一个政治清明、万民安居乐业的盛世。
朕愿与诸位爱卿,一同开创这贞观盛世!”
李世民的话音刚落,殿内顿时安静下来,片刻之后,大臣们齐齐跪地,高呼道:
“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洪亮,响彻整个太极殿,震得屋梁都似乎在微微颤动。
李世民环视众人,语气一转,变得严肃起来:
“如今我大唐虽然国力日盛,但外患未平,突厥与高句丽,皆是我大唐的心腹大患。诸位爱卿,对于这两方蛮夷,有何看法?”
李靖跨步而出,拱手说道:
“陛下,臣以为,突厥与高句丽,皆不可小觑。
突厥铁骑骁勇善战,来去如风,善于游击战术,而我大唐铁骑,擅长正面冲锋,若在草原之上交锋,我军恐难占上风;
高句丽据险而守,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我军若强攻,势必损失惨重。”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因此,臣建议,先对付突厥。
突厥与我大唐接壤,威胁更大。但如今我大唐刚刚结束内乱,需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方可一举击溃突厥。高句丽,可暂且放缓,徐徐图之。”
房玄龄也附和道:“李卫公所言极是。我大唐虽有雄兵百万,但经不起无休止的战乱。
当务之急,是发展民生,积蓄力量,待国力强盛之时,方可对外用兵。”
李世民点了点头,对李靖和房玄龄的分析表示赞同,他心中也明白,对付突厥,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仔细筹谋,耐心等待。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殿内的沉寂。
李君羡快步走入殿中,单膝跪地,神情凝重,手中捧着一份奏报,高声道:
“陛下,梁国急报!”
李世民的眉头紧紧皱起,一股不安的感觉涌上心头。
“呈上来。” 李世民沉声说道。
李君羡双手高举奏报,呈于李世民御前。
李世民接过奏报,展开细阅,眉头越皱越紧。
奏报上言,梁国突发内乱,王室岌岌可危,恳请大唐出兵相助。
“梁国?”李世民喃喃自语,梁国偏居一隅,向来安分守己,怎会突然内乱?
长孙无忌见状,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陛下,梁国地处边陲,虽与我大唐互为友邦,但其国内情况复杂,贸然出兵恐有不妥,臣以为,此事还需多方查探,谨慎行事。”
杜如晦也赞同道:“长孙大人所言极是。梁国内乱缘由不明,我大唐不可轻举妄动,当先派人查明真相,再做定夺。”
李世民环顾四周,众臣皆是一副谨慎之态。
他点了点头,沉声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甚是。
梁国之事,不可草率。李君羡,传朕旨意,命柴绍领兵,即刻前往梁国,探明情况,速速回报!”
“臣遵旨!”李君羡领命退下。
然而,李君羡还未走远,又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这次来的,是一名脸色苍白的侍卫。
他双手颤抖地捧着一封信件,跪倒在地,声音带着一丝惊恐,“陛下,突厥来信!”
突厥!
这两个字如同一道惊雷,在大殿之中炸响。
大臣们纷纷面露惊愕之色,李世民更是脸色一沉,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李世民一把夺过信件,快速浏览起来,他的脸色由最初的凝重,慢慢变得铁青,额头的青筋根根暴起,握着信纸的手指也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信纸上的内容很简单,却足以让李世民心惊胆战。
“不可能,不可能……他不可能回来!”
李世民喃喃自语,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仿佛在竭力压制着内心深处的恐惧。
他猛地站起身,手中的信件被揉成一团,扔在了地上,仿佛那是一件极其烫手的山芋。
李世民的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大臣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压迫感。
他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生怕触怒了龙颜。
“楚王……”
李世民口中再次吐出这两个字,语气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他转过身,背对着众人,双手紧紧攥成拳头,关节咯咯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