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赵小侯来说,超乎天才的超高智商以及好几门超过800分的学科加成,使得他在静下心来之后,只用了五个小时,就找到了实现常温超导技术的研发方向。
那就是微结构调整技术!
这个微结构调整技术,在之前,赵小侯实际上就研究和使用过了。
超高强度碳纤维之所以能够研发出来,主要就是其微结构的调整,使得其在原子层面上就形成了特殊的微结构,能够承受住较大的拉力,最终在宏观层面上展现出来的就是碳纤维的超高抗拉性能。
既然碳纤维经过微结构调整之后,就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常温超导材料技术也可以借用这一点来实现常温超导。
此时赵小侯脑海里是有着大量超导材料信息以及知识的。
他对超导现象产生的种种原因是了如指掌。
略微寻思之后,他就决定还是从cu-o面着手进行研究。
当然,他选择的最初材料也不是铜酸盐材料,而是碳纤维材料。
其中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关键的还是他对碳纤维材料太熟悉了,这有利于他进行微结构上的调整。
在最新制定的实验计划里,赵小侯在微观纳米层面,准备将碳纤维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拥有三个类似于cu-o面的微观结构。
至于这么做到底有没有用,赵小侯心里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毕竟801分的数学,物理,材料学,乃至于707分的化学,让他冥冥之中感觉这样做是对的。
至于如何将碳纤维重新组合,那自然就要赵小侯的老朋友-超高频震荡电磁场来帮忙了。
这个实际上就是一种电磁力场的应用方式罢了。
赵小侯接下来让1号智能AI操纵3d打印机械臂,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就制造出了1000万个智能化的碳纤维反应釜。
当然,这些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都是统一的规格,长宽高为5*5*5厘米。
之所以造这么小,除了方便1号智能AI操纵进行实验之外,主要还是为了降低设备成本。
毕竟即便是造这么小的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一个的成本算下来也达到了30元。
也就是说这1000万个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光是制造成本就达到了3个亿。
除此之外还不算机械臂本身的损耗折旧。
之所以制造这么多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借用1号智能AI辅助科研的能力,进行海量次数的实验,从而找到其中蕴含的规律。
别的不说,光是这1000万个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铺垫开来所占据的面积就有75亩。
这几乎将智能实验室地下第六层剩余的空地占了大半。
毕竟之前地下第六层就已经使用了一部分,用于3d机械臂工厂等等。
这主要是赵小侯为了节约时间,并没有设计用于重叠反应釜的架子,就这么让1号智能AI放在地面上。
随着1000万个智能化反应釜制造完毕,之后1号智能AI大半的算力都用在了操纵实验之上。
甚至于之后由于算力消耗过大,影响到了其它项目组的实验,不得不开启了一个副主体,来增加算力。
至于实验量,每个反应釜每天24小时能够进行12场实验,1000万个反应釜每天就能够进行1.2亿场实验!
这样庞大的实验量是人力无法做到的。
可以这么说,就算是全蓝星的实验室,所有的科研人员加起来,都做不到这一点!
唯独智能AI能够做到!
要知道,赵小侯已经给1号智能AI加载了NS方程式,以便在涉及流体的实验里,能够排除一些额外的干扰。
这更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但实验进行了三天之后,赵小侯就不得不让1号智能AI暂停了实验。
原因很简单,通过这三天高达3亿场次的实验,赵小侯得出了一个结论。
那就是纯粹的碳纤维是无法形成三个cu-o面,从而激活超导现象。
当然,这个结果在之前,也在他的预料之中罢了。
只不过他总归要实验一下,确定结果才行。
不过现在,实验方案就必须进行调整了。
寻思了数分钟之后,赵小侯决定在碳纤维形成的过程里加入一种铜酸盐,从而形成一种铜酸盐-碳纤维复合材料。
这样或许就能够制成一种新的超导材料。
当然,这个超导材料到底能够在多少温度多少压强下才能够维持超导现象,能不能激活超导现象,就必须进行实验来确定了。
在之后短短一天时间里,1号智能AI进行了5000多万次实验,其中大部分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但少数成功的实验,让赵小侯得到了1000多万种铜酸盐-碳纤维复合材料。
并且其中8万多种铜酸盐-碳纤维复合材料,经过测试,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压强之下激活了超导现象。
不得不说,海量实验的确有用,就好似在茫茫大海里捞鱼一样。
一条渔船去捞鱼,可能没有什么收获,但1000万条渔船同时出去捞鱼,那么必然会捞到鱼。
经过1号智能AI的整理之后,一份实验报告出现在赵小侯面前的屏幕内。
在这份实验报告里,这些铜酸盐-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里都出现了cu-o面。
其中表现最好的一种铜酸盐-碳纤维复合材料,能够在276.15K的温度时,保持超导临界性。
也就是说在3摄氏度的时候,可以激活超导性。
有一说一,这种材料写成论文发表的话,会让整个蓝星的超导学界都震惊的。
毕竟3摄氏度这个温度在超导材料里已经很高了。
一个冰箱都能轻而易举将温度降低到零下18摄氏度。
实际上,只要先将超导材料温度降到3摄氏度以下,然后包裹比较好的保温材料,是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
当然,就算是配置降温设备,体积也会变得很小。
说白了,这种铜酸盐-碳纤维复合材料已经算是可以广泛使用的超导材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