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在影片放映时,没有再看这部剪辑时都快看吐的电影。
而是一直观察着观众的反应,观众有些两极分化的反应。
前半段缓慢的节奏和大量门窗开合的特写镜头让部分人感到沉闷,另一部分人则被细节暗示(如钢琴自动弹奏、门锁的细微响动)激发出强烈的不安感。
但随着真相逐渐揭露,场内惊呼声又此起彼伏。
尤其当结局揭晓格蕾丝与孩子实为鬼魂时,一些年轻的观众甚至高喊:“what the hell!”
而更多人则是陷入沉默,直至片尾字幕滚动时才爆发出掌声。
由于影片主打心理惊悚,首映观众多为悬疑片爱好者和影评人。
放映结束后,不少人讨论结局的“鬼魂真相”,有观众直言:“看到墓碑出现时,我才反应过来导演埋了那么多伏笔。”
放映结束后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出这点。
93%的观众表示“结局完全出乎意料”,86%的观众表示前期的伏笔让人深思,但7%的人批评“铺垫过长导致情感抽离”。
首映结束,林枫等人没有休息,而是回到NtL,等待首映结果。
虽然林枫已经经历过无数次电影上映,对于电影上映数据的关心已经越来越淡了,可这毕竟是他在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林枫的意义不亚于《那些年》。
“数据出来了。”这时,伊莎贝拉拿着一张传真纸快步走进办公室。
可能由于心中急切,她的步伐明显急促,使得胸前的车头大灯不停地晃动,仿佛那两根细细的肩带随时有断裂的风险,看得林枫直眼晕。
不过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林枫也急忙喊道:“多少?”
几人的目光瞬间紧盯着伊莎贝拉。
“7月4日,星期三,《小岛惊魂》上映首日,2022家影院,累计票房650万零730美元,当天排名第三。单馆平均票房3215美元。”
伊莎贝拉迅速读出传真上的相关数据。
“《惊声尖笑2》呢?”林枫不但关心《小岛惊魂》,他更在意的是两部电影的对比,这关系到他今后在好莱坞的地位。
《惊声尖笑2》和《小岛惊魂》的对决,或者说林枫与哈维的矛盾,圈内人也许之前不清楚,但是经过宣传期的针锋相对,有能量的人稍微一打听,基本来龙去脉都会搞清楚。
伊莎贝拉早知道林枫会问这个,拿出另一份传真面无表情地念到:
“7月4日,星期三,《惊声尖笑2》上映首日,2893家影院,累计票房786万零281美元,当天排名第二。单馆平均票房2717美元。”
听到这个数据,在场的众人都松了口气。
大家都是圈内人,对于电影数据是相当敏感的,也明白一个数据的优劣。
就比如同一日上映的《惊声尖笑2》和《小岛惊魂》数据。
《惊声尖笑2》的首日票房比《小岛惊魂》高了将近21%,但是它是在开画影院数量高861家的情况下取得的。
而《小岛惊魂》的单馆平均成绩却比《惊声尖笑2》高了18%。
当然,不是说单馆成绩高一些就代表更好,毕竟即使是同一部作品,发行规模越大,单馆成绩也会下降的。
就好像很多点映的作品,经常听到单馆过万的新闻,但是大规模发行的电影却很少,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在两家都大规模公映的情况下,单馆成绩高是有一定优势,但不大,因为《惊声尖笑2》的发行规模更大,而且它是R级,而《小岛惊魂》是pG-13级。
也就是说,如果两部电影都是原创的前提下,这样的成绩是不分伯仲的。
可是,《惊声尖笑2》可是一部大卖电影的续集,天然就带有流量,这时还取得与《小岛惊魂》不分上下的成绩,就显得有些拉胯了。
如果没有对比还好,这个成绩也能接受,但是如今有了一个明晃晃的标杆,那么这个成绩确实就有些拿不出手。
“观众反馈呢?”林枫继续问。
这点很重要。
如果说首日票房和单馆票房这些数据是考察电影的宣发成绩,那么观众反馈就是对电影后续走势的晴雨表了。
虽然这个年代的影评还很重要,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多渠道消息来源让这一职业慢慢降低了生命力,而观众的真实反馈更能让发行方和院线有所动作。
“根据cinemaScore的调查结果,《小岛惊魂》首映夜的观众评级为A-(悬疑反转神作,受众更广)。而《惊声尖笑2》的cinemaScore 观众口碑等级为c+(口碑风险较高的类型片)。”
这回伊莎贝拉没有等林枫继续问,就直接也把《惊声尖笑2》的情况一并说了出来。
这回,众人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cinemaScore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的调查机构,它是好莱坞最具权威性的观众口碑调研机构,成立于 1978 年,以首映夜实时调查和票房预测准确率闻名。
为了确保观众情绪未受后续评论影响,cinemaScore会对一下比较关注的电影,在首映夜结束后立即进行调查,范围覆盖全美主流院线。
问卷调查的等级分为A+(最高)至 F(最低),共12个等级(含±)。
而且cinemaScore的预测票房的准确性非常高,很多电影公司的高管,每当有重要电影上映时,都会坚守到晚上11点,就是为了蹲守 cinemaScore 报告,用于调整排片策略、续集规划、衍生品开发等等。
六大都不例外。
“另外,cinemaScore还给《小岛惊魂》做了票房预测,即使按照这个规模,电影的北美票房将不低于9000万美元。”
伊莎贝拉补充道。
如果按照预测的北美9000万美元票房计算,对外的总成本是5500万美元,北美票房成本RoI为1.64倍,属于中等成功的电影,也就是北美票房几乎就能收回成本。
而以实际成本计算的话,北美票房成本RoI为2.9倍,属于非常成功的电影,也就是北美票房已经能够盈利的。
要知道,一般大规模发行的商业电影,全球票房分成收益,占电影总收益的30%—50%之间,越是大公司这个比例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