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主要着作:
7、《屈原贾生列传》—2
译文(参考):
题意:“屈原(战国时楚国文学家)与贾谊(西汉文学家)的合传”
屈原,名平,与楚王同姓(屈);是楚怀王的左徒(上大夫,仅次于宰相);学识广博,记忆力极强,很了解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于讲话。
对内与王共议国事,制订国策;对外接待别国的使节,应对诸侯;王很信任。
上官大夫和屈原的官阶相同,因为争宠而心里妒忌屈原的贤能。怀王命屈原起草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只写好了草稿,还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想夺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便散布谗言:“王命屈原制定法令,民众没有不知道的,每一个法令出来,屈原都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非我谁都不行’” 于是王发怒并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于楚王被谗言所迷惑,分不清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的视觉被遮蔽而)所见不明。邪恶的小人损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为小人所容,因此内心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作了《离骚》。
“离骚”即遭受忧愁。上天是造物者,是人类的原始(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父母是人的本源。
人们当遭受困难的时候,总要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救助。因此劳苦穷困时,就会呼唤天助;疾病痛苦内心悲伤时,就会呼唤父母。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伺俸君主,可是谗人(小人)离间,可谓不遗余力!诚信而被怀疑,忠心而被诽谤,能不怨忿吗?
屈原之所以写作《离骚》,原来是由怨愤而生的。《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离骚》可谓二者兼有。
《离骚》对上古称道到帝喾,对近世谈到齐桓公,对中古提到商汤和周武王,(引古代帝王的事迹)来讥讽当世(没有贤君)。
《离骚》阐明道德(包括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政治上的举贤授能等)的广大和崇高,治和乱的因果关系,没有不显现的。文章简练,措辞深曲(隐微不浅露),志趣高洁,行为方正不苟。
《离骚》所用的文字虽然是寻常细小的事物,但它的旨趣却很宏大(关系着国家的治乱)。所举的是眼前常见的近事,而这些事例所表达的道理却很深远。
屈原因为志趣高洁,所以用美人、芳草作比喻;因为行为方正不苟,所以虽死也不肯自己疏放(放任、懈怠)。
屈原虽在污泥之中,却能洗净身上的污泥;像蝉自己脱壳那样,从黑暗的政治中解脱出来;超脱于尘埃之外,不为尘世的垢秽所玷污;
屈原能处在污泥之中而不沾染,保持洁白的本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可与日月争光!
屈原被罢免去职,之后秦想伐齐,齐、楚两国联合抗秦,秦惠王顾虑(惧怕),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信物,表示诚意侍奉楚王,说:
“秦非常憎恨齐,齐却与楚亲密(联合);如果楚国能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之地六百里(在今陕西商县至河南内乡县一带)给楚国。”
楚怀王贪念这些财、地,相信了张仪,断绝了与齐国的关系,派遣使臣到秦国,接受秦国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狡赖说:“张仪说的是给你约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国使臣生气离去,回楚告知怀王。怀王大怒,兴师伐秦。秦发兵抗击,大破楚军于丹、淅(河南、湖北一带),斩杀八万人,俘虏楚将屈匄,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
怀王尽力组织国中的兵力深入秦国抗击,与秦军对战于兰田(今陕西兰田县西)。魏国得知,袭击楚国,打到邓地(今河南邓县)。楚兵惧怕,撤出秦国。而齐竟然不救楚,使楚遭受大难。
第二年,秦割让汉中地区给楚以求和。楚王说:“不愿得地,愿得到张仪才甘心。”
张仪听闻后,说:“用我一人换汉中地区,我愿意去到楚国。” 到楚国,又用重金贿赂楚王手下的权臣靳尚,编造骗人的假话(胡说秦王将以上好之地和美女来赎回张仪,楚王看重秦国,秦女必贵,这样楚王的宠姬郑袖就要被排斥了。)
怀王竟然听信郑袖的话,把张仪释放了。这时屈原已被革职,不在位,正出使齐国。回国后,进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放了张仪,要追他回来,已经迟了。
之后,各诸侯国联合攻楚,大败楚军,杀死了大将唐昧。届时秦昭王与楚女成婚,想与怀王见面。怀王将行,屈原说:“秦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不去。”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说:“为什么要惹秦王不高兴呢?” 怀王遂行。进入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商县东),秦国的伏兵切断了他的后路,秦留下怀王,是为求割地。怀王发怒,不听。逃亡到赵国,被拒。又复归秦国,竟死在秦国而归葬于楚。
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宰相)。楚人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而没有回来。屈原痛恨这件事,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着楚国,怀念怀王,不忘回返,希望(侥幸)君王醒悟,改变楚国贵族荒淫堕落的习俗。
把一蹶不振的国势挽救过来,一反从前的局面,在一篇文章中三次表示这种志向。但是屈原的(这种挽救楚国局势的)抱负终究无法实现。也不能返回朝中。终于从这种情况中看出怀王是始终不醒悟的。
(以下插入了一段作者司马迁的正面议论)“君主不愚笨,智慧贤人不蠢,没有不想求忠心帮助自己(治理国家)的人。于是推举贤人帮助自己(治理国家),然而亡国破家之事一件接着一件,君主圣贤、政治修明的国家多少世代以来没有(不见)了,这是因为忠者不忠,贤者不贤之故。
怀王分不清忠奸,因此内里迷惑于郑袖,外部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兵挫地削,失掉汉中一带地方(六郡),自己死于异乡(秦国),成为天下的笑话。这是因为他不知道坏人是祸害。”
令尹子兰听闻后大怒,让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屈原的短处(诋毁他),襄王一怒之下又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来到江滨,披头散发,一边行走,一边吟咏。脸色黄瘦无光彩,形容枯槁,毫无生气(已濒临死亡)。
一渔父见到问屈原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荒凉的地方)来?”
屈原回答道:“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拘泥(固执)于某一事物而能随着世俗转变作风。举世混浊,何不跟着潮流而推波助澜(变本加厉)?众人皆醉,何不吃其酒糟而喝其淡酒?为什么总是保持坚贞的操守而自己折磨自己?”
屈原说:“我听闻,新的洗头人必先弹掉帽子上的灰尘,新的沐浴人必先斗落衣服上的尘灰。人又谁能全身都总是那么干净整洁(保持高尚的人格),不蒙受世俗的侮辱呀!宁可投入江流而葬于江鱼腹中,都不可让皓皓之白(高尚纯洁的品德)蒙受世俗尘垢的层层污染!”
于是写作了《怀沙》之赋(《楚辞?九章》中的一章)。……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班人,皆喜好文学,都擅长作赋;然而都效法(继承)屈原的言辞委婉不迫,却始终不敢直谏(君王)。其后楚国(的领土)一天比一天缩小,数十年后竟被秦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