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月2日,大年初一的杭城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爆竹碎屑染红了青石板路。沈知意穿着藏青色毛呢外套,踩着积雪来到星宁工作室旁的咖啡馆,玻璃橱窗上还贴着去年圣诞时留下的星星贴纸,在晨光中折射出细碎的光芒。
推开门,热气裹挟着咖啡香扑面而来。苏睛早已坐在角落,面前摊着《哈佛商业评论》中文译本,指尖无意识摩挲着书页折角。不远处,王思博、陈浩等同学围坐在一起,争论着新开发的点餐小程序该用哪种算法更高效。“知意!”苏睛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亮晶晶的,“你总算来了!”
众人落座后,话题很快转到未来。陈浩转动着手中的车钥匙,率先打破沉默:“我想开一家专门给山里孩子送书的物流公司,用星火计划的模式培训司机,让每个偏远角落都能通上知识的路。”王思博推了推眼镜,将阿宁分店扩张的图纸展开:“我想考上海财经大学,学企业管理,把星辰肉饼开到东南亚去。”
“那你呢,苏睛?”沈知意搅动着咖啡,看着奶泡在杯口晕开。苏睛合上杂志,目光坚定:“我要去复旦读国际贸易。家族企业虽然挺过了危机,但我想带它真正走向世界。”她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对欧洲市场的分析,“下个月,我准备去参加广交会,试试把改良后的中式糕点推向国际。”
沈知意的思绪飘向窗外,远处星辰肉饼门店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想起大伯爷书房里那幅“格物致知”的匾额,轻声说道:“我想去清北,学经济和计算机双学位。”她顿了顿,眼神中燃起炽热的光,“杭城有太多老字号守着老手艺却濒临倒闭,我想把现代商业理念和数字技术结合,帮他们活过来。”
话音未落,宿华的视频通话突然接入。湘西的信号有些卡顿,但少年脸上的兴奋清晰可见:“我查到清北有非遗数字化的专项课题!”他举起身后的苗绣,“等我考上,要用最前沿的技术把这些老祖宗的宝贝都存进‘数字博物馆’!”背景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原来是他教的学生用代码制作了电子红包。
咖啡馆里的气氛愈发热烈。有人掏出课本讨论起三角函数在商业建模中的应用,有人用吸管在糖霜上画出未来连锁店的布局图。沈知意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二叔发来的海外商业动态,突然提议:“我们成立个‘星火学习小组’吧!每周线上分享知识,寒暑假集中做项目。”
“我举双手赞成!”苏睛立刻响应,“正好我爸的贸易公司有不少资源,可以给大家当实践基地。”陈浩也来了兴致:“我的物流公司缺程序员,欢迎各位大佬来‘扶贫’!”笑声中,众人纷纷掏出bb机,互相添加了联络代码,约定明天就开始第一次线上研讨会。
临别时,沈知意站在咖啡馆门口,望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卖糖画的老人正在绘制龙的图案,隔壁绸缎庄的伙计挂起新到的湘绣屏风。她握紧书包里的《清北历年真题集》,突然意识到,这些看似平凡的老店铺,或许就是未来商海变革的起点。
夜幕降临时,沈知意坐在书桌前,窗外的烟花此起彼伏。她翻开日记本,钢笔尖在扉页写下:“清北不仅是升学目标,更是通往理想的桥梁。当传统商业遇见现代智慧,当老字号的匠心碰撞新技术的锋芒,我要做那个点燃变革之火的人。”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字迹上,宛如为这场青春之约镀上一层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