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17日,北方的寒风卷着枯叶掠过陈默老家的乡镇小道。村口的老槐树下,陈默的父亲戴着老花镜,反复摩挲着儿子寄来的存折,1258万港币的数字在阳光下泛着烫金的光泽。邻居王婶凑过来,惊得手里的簸箕差点落地:“老陈,这...这得是多少钱?”
“够盖十栋小洋楼!”陈默父亲声音发颤,眼角泛起泪花。他想起三年前送儿子去清华时,陈默背着塞满咸菜的布包,发誓要“混出个人样”。而此刻,儿子不仅寄回巨款,还在信里说要给村里修公路、建小学。
同样的场景也在周雨薇的家乡上演。当她把崭新的存折递给母亲时,这位一辈子务农的妇人摸着存折上的烫金字,突然捂住脸哭了起来:“我的闺女,真的出息了...”第二天,周雨薇带着施工队回到村里,规划中的养老院、电商服务站蓝图在土墙上展开,围观的乡亲们眼里满是憧憬。
林婉清的老家在西南山区。她用存款成立了“星火助学基金”,不仅资助了二十名贫困学生,还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了乡村图书馆。开学那天,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排着队走进摆满电脑的阅览室,带队的老师哽咽着说:“这些孩子,终于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这些消息很快在校园里传开。每天都有学生抱着计划书堵在星火实验室门口,其中不乏来自偏远地区的年轻人。“沈姐,我老家的特产卖不出去...”“我想开发一个帮助留守儿童的App...”面对这些热切的面孔,沈知意决定启动“星火燎原计划”——开放创业资源,为更多年轻人提供平台。
在一次分享会上,沈知意展示了室友们的故事。大屏幕上,陈默老家的新公路通车剪彩,周雨薇母亲在养老院里教老人们用bb机,林婉清的图书馆里孩子们正跟着视频学编程。“我们证明了一件事,”沈知意的声音响彻礼堂,“知识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更能照亮一整个家乡。”
这天傍晚,沈知意收到小姑的邮件,附件是阿深市新落成的星火大厦设计图。她打开二叔留下的笔记本电脑,开始撰写新的商业计划书。窗外,暮色渐浓,实验室里依旧灯火通明,新加入的成员们正在热烈讨论着项目。
突然,bb机震动起来。是沈宁发来的消息:星辰肉夹馍在港城的智能门店大获成功,分店扩张计划提前启动。沈知意嘴角上扬,回复道:“告诉沈舒,她设计的虚拟肉饼代言人已经圈粉无数。”
夜深了,沈知意独自坐在露台。远处,中关村的霓虹与乡镇新亮起的路灯遥相呼应。她翻开日记本,写道:“1258万港币的意义,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它像一颗石子,在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当一个人的成功,能带动一群人的改变,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此时,实验室里传来陈默调试新程序的声音,周雨薇正和新成员讨论着助农项目,苏睛在设计“星火燎原计划”的宣传海报。沈知意望向星空,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一个个变成现实。而星火的光芒,也将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