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魔都的热浪在陆家嘴的摩天大楼间翻涌,汤臣一品别墅区却静谧如常。25岁的陈赫站在800平别墅的露天泳池边,指尖划过智能腕表,屏幕上“个人资产2.6亿”的数字让他恍惚——三年前,他还只是戏剧学院里跑龙套的学生,而如今,星宁影视的光环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
“赫赫,你这也太夸张了!”电话那头传来郑恺带着羡慕的调侃,“听说你连别墅物业费都是公司全包?”陈赫望向落地窗外黄浦江的粼粼波光,笑了笑:“明天来魔都吧,星宁正在扩招新人,凭咱俩的关系......”话未说完,手机弹出消息:星动短视频粉丝突破896万,后台显示有37个品牌排队等待合作。
星宁影视的造星神话早已不是秘密。沈知意亲自打造的“量子造星系统”,能通过AI面部分析、声纹识别和肢体语言捕捉,精准预测艺人的潜力值。签约后,新人不仅能获得定制化的演技培训,更有机会参与“虚拟偶像联动计划”——陈赫就曾与星宁研发的顶流虚拟歌手同台演出,那场全息演唱会在线观看人数破亿,直接将他的商业价值推至一线。
在星宁影视的总部大楼,新人选拔现场堪比科幻电影。应聘者戴着脑机接口头盔,进入虚拟试镜空间,AI考官瞬间生成演技评分;走廊里,智能造型机器人根据艺人的面部特征,30秒内完成专属形象设计。某新人演员在接受采访时惊叹:“这里连化妆间都配备情绪调节系统,开拍前五分钟就能把我的紧张感转化为角色情绪。”
随着陈赫的爆红,“星宁系”艺人迅速占领流量高地。郑恺签约后,仅用三个月就在星动短视频打造出“都市轻喜剧”Ip,单条视频点赞量破500万;同班同学王传君通过星宁的“跨次元选角”系统,获得科幻巨制《星际远征》的主演机会,片酬直接翻了二十倍。更令人咋舌的是,哪怕艺人暂时没有影视资源,星宁的商业矩阵也能让他们持续吸金。
“不拍戏也能赚钱?当然!”星宁娱乐事业部总监在发布会上展示数据,“我们的艺人孵化体系包含短视频、直播、虚拟代言等12个变现渠道。”大屏幕上,某位二线艺人的收入构成令人震惊:游戏代言40%、虚拟形象周边35%、短视频带货20%,影视剧片酬仅占5%。“这就是我们的‘全天候造星’战略。”沈知意的声音通过量子音响响彻全场,“哪怕你在睡觉,你的虚拟形象也能在元宇宙里接广告。”
然而,极速扩张的造星机器也引发争议。行业内流传着“星宁pUA式培养”的传闻,指责公司用高薪和资源捆绑艺人;更有媒体曝光某新人因无法承受高强度训练,在智能健身房晕倒。沈知意却在深夜直播中直面质疑,镜头里,她身后的全息投影展示着艺人健康管理系统:“每位艺人都配备AI健康管家,一旦压力值超标,系统会自动暂停工作安排。我们要的不是流水线上的明星,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家。”
为平息舆论,星宁宣布启动“星光守护计划”:设立10亿专项基金,用于艺人心理健康辅导;开放部分AI培训系统给行业共享;甚至推出“艺人创业扶持计划”,陈赫就用分红创立了自己的潮牌,星宁不仅提供供应链支持,还通过大数据精准定位消费群体。
2010年深秋,当陈赫站在“年度最具商业价值艺人”的领奖台上时,台下坐着半数他的同学。聚光灯下,他举起奖杯:“感谢星宁,让我们这代人知道,梦想真的可以被科技加速。”而此刻,星宁影视的AI选角系统正在筛选新一批素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潜力值,预示着下一个顶流即将诞生。魔都的夜空下,星宁集团的大楼外墙上,“人人皆可成星”的霓虹标语与城市星光交相辉映,诉说着这个流量时代最疯狂的造梦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