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巴东工地上空飘着细雨,却浇不灭工人们的热情。量子工资发放系统启动的瞬间,工棚区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智能手环震动,提示工资到账的消息弹出——除去基本工资,每人还额外收到了十万元的季度奖金。
“老李,快帮我看看这数字后面是不是少了个零!”来自贵州的塔吊司机王强攥着手机,声音都在发抖。老李凑近屏幕,看到22.4万的到账金额,眼眶瞬间红了:“没少!三个月抵得上我在家乡干两年!”人群中,工程师张磊正在视频通话,妻子对着镜头展示新添的家电:“磊子,咱闺女的学费和钢琴钱都够了!”
财务处的智能机器人忙碌地打印着工资单,量子打印机吐出的纸张堆积成小山。沈知意站在临时搭建的颁奖台上,看着台下挥舞的手机和激动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只是开始!”她的声音通过量子扩音系统传遍工地,“只要保质保量完成工期,年终奖将是季度奖金的三倍!”现场顿时沸腾,欢呼声盖过了雨声。
工人们迫不及待地奔向县城,消费热潮席卷了整个巴东。商业街的服装店挤满试穿新衣的工人,手机店前排起长队购买星达最新款手机,就连平日里冷清的房产中介也挤满了咨询的人群。“我要买两套!”老李掏出银行卡,“一套自住,一套给儿子当婚房。”中介经理笑得合不拢嘴,展示着公寓住宅区的沙盘:“您看这智能住宅,寿命100年,70年使用权,自带无土栽培系统和光伏板,以后光卖电种菜都是一笔收入!”
售楼处的全息投影生动展示着未来生活场景:清晨,智能窗帘自动打开,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厨房的AI系统根据家庭成员的健康数据准备早餐;阳台上的无土栽培架上,西红柿和生菜长势喜人。“买一套房,等于给子孙三代留了个‘聚宝盆’!”销售经理激动地说,“贷款买房也划算,光每月卖电收入就能覆盖月供!”
这种观念迅速在工人群体中传播开来。来自四川的木工赵师傅咬咬牙,交了首付:“我爹当了一辈子农民,我当了半辈子木工,到我儿子这代,不能再吃苦了。这套房,就是他改变命运的起点。”工地上甚至兴起了“购房互助小组”,大家互相借钱凑首付,约定等年终奖发下来再偿还。
消息传回工人的家乡,引发了更大的震动。某偏远山村的村头大喇叭反复播放着巴东的“致富经”,年轻人背着行囊踏上了开往巴东的火车。一位老母亲抹着眼泪送儿子上车:“在那儿好好干,买了房就把对象接过去,别再像你爹一样一辈子窝在山沟里。”
与此同时,星宁集团启动了“以工代训”计划。工人们在施工过程中学习智能建造技术,考核通过后可获得星宁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不仅是份工作,更是通往未来的门票。”沈知意对媒体说道,“我们要让每个工人都成为掌握核心技术的‘数字工匠’。”
三个月的工资发放,不仅改变了工人们的生活,更重塑了巴东的经济生态。当地银行存款激增,消费市场空前繁荣,就连原本冷清的旅游业也因“科技工地”的名声吸引了大批游客。陈行甲在政府会议上感慨:“星宁带来的不仅是项目,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夜幕降临,工地上的量子照明将天空染成淡蓝色。工人们围坐在宿舍前的空地上,讨论着未来的规划。有人打算把父母接到巴东养老,有人计划开个小超市,还有人想攒钱继续深造。工程师张磊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公寓楼,对身边的工友说:“你看那些亮着灯的窗户,每个窗口后面,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此时,沈知意的手机弹出最新数据:公寓住宅区的认购率已达95%,其中80%的购房者是工地的工人。她打开星动短视频,发布了一条新动态:“工资、房子、未来——在巴东,每个奋斗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视频里,工人们高举工资单和购房合同,笑容灿烂而坚定。这条动态迅速登上热搜,评论区满是“我也要去巴东”“这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的留言。而巴东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着属于普通人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