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门外的厮杀声渐渐平息了一些。虽然零星的战斗和追捕还在继续,但随着吕布的神勇以及王允卫队的支援,董卓那些群龙无首的亲随卫队,大势已去,或死或降,或四散奔逃。
宫门前那片狭小的广场,终于暂时恢复了令人窒息的、被鲜血浸染的“平静”。
我知道,这只是暂时控制住了最直接的武力冲突。接下来,才是更关键的、决定未来走向的政治较量。
而这场较量的核心,就在于如何以最快速度、最权威的方式,宣布董卓的罪行,昭告其伏诛的消息,并以汉献帝的名义,重新掌控朝局,稳定人心。
这,正是司徒王允最擅长,也最需要立刻进行的“政治表演”。
虽然我身在宫外,无法亲眼目睹宫门之内或朝堂之上的具体情景,但凭借着我对王允的了解,以及对当前局势的判断,我几乎可以想象出接下来会发生的一幕幕:
场景一:宫门之内,稳定禁军,控制中枢当宫门关闭,外面的喊杀声稍歇,黄琬、士孙瑞等人必定会立刻行动起来。
安抚禁军: 他们会迅速找到负责守卫宫禁的将领(比如那个被董卓任命的牛辅?或是其他尚存忠义之心的禁军军官?),出示早已准备好的、盖有玉玺的(真假难辨,但此刻无人敢质疑)皇帝诏书,宣布董卓已伏诛,吕布乃奉诏讨贼。
同时,许以高官厚禄,或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调董卓祸国殃民,人人得而诛之),迅速稳定住宫内禁军的情绪,确保他们不会哗变或被董卓残余势力煽动。控制住禁军,就等于控制住了皇宫这个权力的象征。
召集百官: 他们会立刻派人,将那些已经入宫或居住在宫城附近的朝中重臣(尤其是那些平日里对董卓不满的官员)迅速召集到指定的殿宇(可能是未央宫或长乐宫的正殿)。
场景二:朝堂之上,宣读诏书,昭告天下当百官齐聚,人心惶惶之际,王允必定会适时地、以一种悲愤交加、大义凛然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
宣布“喜讯”: 他会首先宣布国贼董卓已被吕布奉诏诛杀的“大好消息”,将董卓的尸体(或者至少是首级)展示于众人面前,以正视听,消除疑虑。
宣读诏书: 然后,他会命士孙瑞或其他心腹,高声宣读那份早已准备好的、声讨董卓滔天罪行的皇帝诏书。诏书中必然会历数董卓废立君主、残害忠良、荼毒百姓、祸乱朝纲等种种罪状,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此次“奉诏讨贼”正名。
论功行赏(初步): 诏书中可能还会包含对此次诛董有功人员的初步封赏,特别是对吕布,必定会许以高官厚禄(比如晋封温侯、假节钺、开府仪同三司等),以安抚和笼络这位手握兵权的关键人物。对黄琬、士孙瑞等人也会有所褒奖。
稳定朝局的姿态: 王允会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强调要“拨乱反正,重振朝纲”,安抚百官,表示将辅佐天子,恢复汉室威仪。他需要在这权力真空期,迅速展现出自己作为“中流砥柱”的形象,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场景三:可能的“政治作秀”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威,争取民心,王允甚至可能还会进行一些“政治作秀”:
“审判”董卓尸身: 他可能会下令将董卓的尸体拖到闹市之中,进行象征性的“审判”,允许百姓唾骂、泄愤,以平息民怨。
诛杀董卓宗族及核心党羽: 他会下令迅速逮捕并处决董卓的宗族亲信(如董旻、董璜等),以及那些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核心党羽(李儒若未逃脱,必在此列),以儆效尤,并展示自己除恶务尽的决心。
开仓放粮?减免赋税?: 为了收买人心,他甚至可能象征性地宣布一些“仁政”措施,比如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或者暂时减免部分苛捐杂税(虽然以当时空虚的国库,这很难真正落实)。
这一切,都是王允这位浸淫官场数十年的老臣,所擅长的政治手腕。 他需要在这场巨大的权力洗牌之后,以最快的速度,用最有效的方式,将权力、道义和民心都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
我虽然身在局外,但能清晰地感受到,宫墙之内,一场没有硝烟的政治大戏正在上演。王允正在竭尽全力地扮演着“拨乱反正”的英雄角色。
然而,我的心中,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完全的轻松。王允的政治表演固然精彩,但他似乎……忽略了几个最致命的隐患:
数量庞大的凉州军该如何处置?
李傕、郭汜等手握重兵的军阀会甘心臣服吗?
那个如同幽灵般消失的贾诩,又在酝酿着什么?
王允沉浸在诛杀国贼、掌控朝政的“胜利”喜悦中,是否会因为他的刚愎自用和政治上的短视,而为更剧烈的反噬,埋下祸根?
历史的车轮,似乎正在按照某种既定的轨迹前行。
而我,似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难以真正扭转它的方向。
不,或许还有机会!
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座依旧紧闭的宫门。里面,不仅仅有权力的游戏,还有……那些亟待拯救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