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伏诛,国贼授首。
洛阳城内那短暂的狂欢,如同绚烂却易逝的烟火,很快便在一种新的、更加令人不安的平静中,渐渐冷却下来。
王允司徒大权在握,正忙于清洗董卓余党,论功行赏,试图重建朝廷秩序。
吕布被封为温侯,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权势煊赫一时,与王允的关系也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
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汉室仿佛真的迎来了中兴的曙光。
然而,我心中那根紧绷的弦,却从未真正放松过。
尤其是当我婉拒了王允的提拔,选择继续留在尚书台度支曹这个不起眼的位置后,我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那些被“胜利”的喜悦所掩盖的、潜藏在平静水面之下的汹涌暗流。
种种迹象表明,一场更加可怕的风暴,正在关中或河东之地,悄然酝酿!
玄镜台虽然在之前的风波中收缩了活动,转入潜伏,但最核心的情报渠道仍在运转。
石秀和他发展的线人,冒着风险,不断将来自城外,特别是关于凉州军动向的零散信息,传递到我手中。
这些信息,起初只是些模糊的传闻:“听说李傕、郭汜那些将军,得知太师被杀后,一开始都慌了神,派使者来洛阳请降,但被王司徒给拒了!”
“王司徒还下令,要尽诛凉州人!连普通的士兵和家眷都不放过!这下可把凉州军那帮骄兵悍将给惹毛了!”
“最近几天,好几支原本驻扎在不同地方的凉州军,都在悄悄地向着一个方向集结,好像是……弘农郡那边?”
“军中怨言很大,都说太师虽然残暴,但至少对自家兄弟不薄。现在太师死了,朝廷还要赶尽杀绝,弟兄们都咽不下这口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闻变得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令人心惊: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原本互有嫌隙的凉州军阀,竟然在短时间内达成了和解,并开始频繁地秘密会晤!
这绝不正常!
以他们桀骜不驯、各自为政的性格,若非有巨大的外部压力,或者……有高人在幕后穿针引线、调和鼎鼐,绝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摒弃前嫌,走到一起!
大量的粮草和军械,正在从关中各地向着他们集结的地点(弘农或附近)秘密输送。 这显然是在为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更可怕的是,一些极具煽动性的口号,开始在凉州军中流传开来:
“为董公报仇!”
“诛杀王允、吕布,清君侧!”
这无疑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叛乱,制造舆论和借口!
贾诩!
这个名字,如同鬼魅般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虽然玄镜台至今仍未查到贾诩的确切踪迹,他仿佛真的从人间蒸发了一般。
但我几乎可以肯定,凉州军这些反常的、高度协同的举动背后,必然有他的影子!
以他的智谋和对人心的洞察,他太清楚该如何利用凉州军将士们对王允的恐惧和愤怒了!也太清楚该如何将这些桀骜不驯的军阀们捏合在一起,形成一股足以颠覆一切的力量!“清君侧”?
多么熟悉的借口!
这简直就是当年董卓入京时故伎重演!
风雨欲来!
一场由凉州军主导的、旨在颠覆王允新政权的武装叛乱,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我立刻将这些汇总分析后的情报,以及我对贾诩可能在幕后操控的强烈担忧,通过紧急渠道,呈报给了王允司徒!
我在密信中恳切地写道:“司徒大人!凉州军异动,串联集结,其势汹汹,绝不可小觑!其背后恐有高人(极可能便是那贾诩)策划煽动!彼等若以‘清君侧’为名,挥师东向,则京师危矣!
恳请大人立刻改变对凉州军之强硬策略,或可尝试分化拉拢,或可遣使安抚招降,万不可将其逼上绝路,否则必遭反噬,悔之晚矣!”
我希望能用这最直接、最急切的警告,敲醒那位可能还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司徒大人。
我知道,这是避免更大灾难发生的最后机会!然而,我的内心深处,却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以王允的性格,以及他对凉州军根深蒂固的厌恶,他真的会听从我的建议吗?洛阳城内,依旧是一片虚假的繁荣和安定。
但城外,那股来自西凉的、夹杂着血腥与杀气的风暴,已经卷起了漫天的尘埃,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着这座刚刚经历过一场浩劫的都城,猛扑而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而这一次,我们是否还能像上次一样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