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平衡记账法”的初步成功推行,如同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观察徐州官场内部运作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不仅看到了财政管理的混乱和漏洞,更窥见了其背后隐藏的、更加根深蒂固的吏治弊病。
新式记账法,治标不治本。
它能够提高透明度,增加舞弊的难度,提升行政效率。但它无法改变用人的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约束权力的滥用。
我很快便发现,即使有了清晰的账目,依然有“聪明”的官员能够找到新的方法来中饱私囊。
比如,通过虚报工程量、夸大物资需求来套取财政资金;或者利用职权,在官府的采购或销售环节中,向自己的关系户进行利益输送;甚至利用对政策的解释权,故意刁难百姓或商人,索取贿赂……
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账目本身,而在于掌握权力的“人”,以及约束权力的“制度”!
我意识到,要想真正实现吏治的清明高效,要想让我的改革成果得以巩固和深化,就必须触及那更深层次、也更敏感的领域——人事制度和监察体系!
仅仅管好“钱袋子”是不够的,还必须管好“官帽子”!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再次获得了与刘备主公私下交流的机会。这一次,我没有再谈具体的经济数字或屯田盐铁事务,而是将话题引向了更宏观、也更根本的吏治问题。
“主公,”我看着刘备,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凝重,“近日推行新式记账法,虽初见成效,然昭亦发现,账目之弊易除,吏治之弊难去。若不能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则再好的政策,最终也可能流于形式,甚至……为奸吏所乘,反害于民。”
刘备闻言,也陷入了沉思。他并非不明白吏治的重要性,只是之前一直疲于应对生存危机,无暇他顾。如今徐州局势稍定,财政略有改善,这个问题也确实摆在了他的面前。
“先生所言极是。”他叹了口气,“备亦知晓,如今州郡官吏之中,确有诸多不称职、甚至贪墨之辈。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徐州新定,根基未稳,若大动干戈,整顿吏治,恐引发更大动荡啊。”
他的顾虑,与我之前的判断不谋而合。
整顿吏治,其难度和风险,远超之前的任何改革。但我必须让他明白,不改革,等来的,只会是更彻底的崩溃!
“主公,”我继续说道,“昭并非主张立刻进行大规模的清洗或撤换。然,至少在两个方面,我们必须开始着手准备,并逐步推行。”
“其一,是改革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机制。”“如今取士用人,多凭名望、资历或门第。此法固然有其可取之处,然亦难免埋没真正有才干、肯实干之人,更容易让那些尸位素餐、甚至品行不端者窃居高位。”
“昭以为,当建立一套更注重实绩的考核与选拔体系!无论出身贵贱,无论资历深浅,唯才是举,唯功是赏!”
“具体而言:
明确岗位职责: 为各级官吏制定清晰的职责范围和绩效目标。
量化考核指标: 对于能够量化的岗位(如负责屯田、税收、工程等),尽量用客观的数据(如粮食产量、税收增长率、工程进度与质量等)作为考核依据。新式记账法为此提供了可能。
定期考核与升降: 每年(或每半年)对所有官员进行一次严格的考核。政绩卓着者,破格提拔! 碌碌无为者,降级使用! 贪腐渎职者,严惩不贷!
拓展选才渠道: 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打破本土士族的垄断,大力从寒门士子、军功人员、甚至那些在屯田或基层管理中表现突出的普通吏员和平民中,选拔真正有能力、有德行的人才!”
“其二,是建立独立有效的监察体系。”
“仅仅依靠官员自觉和上级督促,是无法根除腐败的。必须建立一个独立于现有行政体系之外的、拥有足够权威和手段的监察机构!”
“昭建议,可在州府层面,设立‘督察处’或‘廉政司’,直属于主公您本人(或由您最信任的心腹掌管)。”
“其职责在于:
巡查地方: 定期或不定期地派遣督察御史(或类似职务),巡视各郡县,暗访民情,检查政务,受理百姓申诉。
审计账目: 拥有独立审计权,可以随时抽查各部门、各郡县的财政账目(利用新式记账法),核查是否存在贪腐、浪费等问题。
查处不法: 对于发现的贪腐渎职、欺压百姓、以及阻挠改革等不法行为,拥有独立的调查权和初步处置权(如停职、拘押),并直接向主公汇报,提出处理建议。
人员独立: 监察官员的选拔必须极其严格,要求绝对忠诚、刚正不阿、且与地方势力无任何瓜葛!初期可从外地招揽品行端正的法家人才。”
我将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构想,详细地阐述给刘备。我知道,这两项改革,任何一项都足以引发巨大的政治地震!
改革选拔考核机制,等于动摇了士族门阀赖以维持特权的根基!
建立独立监察体系,更是将一把利剑悬在了所有官员的头顶!
这无疑是在挑战整个官僚体系!其难度和风险,比盐铁专营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备听完我的构想,久久没有说话。他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显然内心正在进行着极其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渴望吏治清明,渴望建立一支高效忠诚的队伍。但他又深知,这两项改革一旦推行,必然会引发徐州本土势力(特别是陈氏父子)最强烈的反弹!甚至可能导致徐州内部的彻底分裂!
他刚刚获得的这点基业,很可能就会因此而毁于一旦!这是一个更深层次、也更具根本性的挑战! 它不仅仅考验着我的智慧和勇气,更考验着刘备作为一方之主的魄力、决心和……他对我的信任程度!
我没有再多言,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回答。我知道,他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权衡。而无论他最终做出怎样的决定,我都必须接受。
因为,这就是政治。这就是现实。
但我的心中,已经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关于更彻底的制度变革、关于建立一个更理想的“新秩序”的种子。
即使这次不能立刻实现,我也相信,只要时机成熟,这颗种子,终将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