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制定了周密的防御策略,加固了城防,也拥有了玄镜台的情报支持,但我深知,单凭徐州一己之力,想要长期抵挡住曹操十万大军的猛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必须寻求外部的援助!哪怕只是获得一些象征性的支持,或者仅仅是分散曹操的部分注意力,对我们来说,都可能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
“远交近攻”,这是自古以来颠扑不破的外交法则。此刻,对我们徐州而言,近在咫尺的威胁是曹操,那么,那些与曹操存在潜在或现实矛盾的“远方”势力,便成为了我们合纵连横、寻求外援的潜在目标。
我向刘备主公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天下格局,并提出了派遣使者、多方求援的外交策略。刘备对此深表赞同,他本身就擅长利用自己的“汉室宗亲”身份和“仁义”之名进行外交活动。
我们的主要求援目标,有三个方向:
目标一:河北袁绍。
理由: 袁绍是目前天下实力最强大的诸侯,也是曹操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决战对象。若能说动袁绍此时出兵,从北面进攻许都或兖州,必然能极大地牵制曹操的兵力,迫使他从徐州战场分兵回援,甚至可能直接瓦解他的南征计划!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挑战: 袁绍此人,“外宽内忌,好谋无断”,是否愿意为了我们这个“名义上的盟友”(刘备此时名义上依附于袁绍,保持着联系)而与曹操提前进行主力决战?他是否会坐视我们被削弱,以便他日后渔利?而且,袁绍内部派系林立,我们派去的使者能否见到袁绍本人?能否说服他麾下那些各有算盘的谋士和将领?都是巨大的未知数。
人选与策略: 我建议派遣一位能言善辩、且身份相对较高的使者(比如孙乾?他素有辩才,且是刘备的元老亲信),携带重礼(即使府库空虚,也要砸锅卖铁凑出来),前往邺城。游说的重点,要放在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上,渲染曹操吞并徐州后必将威胁河北的危机感,并可以暗示若袁绍出兵,徐州愿在战后“唯袁公马首是瞻”(当然,这只是外交辞令)。不必强求袁绍立刻大举南下,哪怕他只是在边境制造一些声势,摆出进攻的姿态,对我们来说都是巨大的帮助!
目标二:江东孙策。
理由: 孙策此时已基本平定江东,兵精粮足,锐气正盛。他与曹操之间,虽然暂时没有直接的冲突,但彼此都将对方视为潜在的威胁。徐州与江东隔江相望,地理位置上唇齿相依。若我们能与孙策结盟,他若能派遣水军沿长江北上,袭扰曹军的侧翼或后方(比如淮南、豫州等地),同样能起到巨大的牵制作用。
挑战: 孙策年少气盛,野心勃勃,是否愿意为了徐州而与强大的曹操为敌?他会不会趁火打劫,反而觊觎徐州的广陵等地?而且,江东与中原信息沟通不畅,我们的使者能否顺利抵达江东?能否见到孙策本人并说服他(以及他身边那个同样智谋过人的周瑜)?
人选与策略: 我建议派遣一位胆识过人、熟悉江东情况的使者(或许可以从我们招揽的流亡江淮人士中挑选?或者糜家是否有通往江东的商路和人脉?)。游说的重点,要放在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后必将南下”的共同威胁上,强调徐州作为江东屏障的重要性,并可以许诺一些商业上的利益(比如开放部分港口进行贸易?或者在盐铁经营上进行合作?)。同样,不必强求孙策立刻大规模出兵,哪怕只是派遣一支水军在长江上虚张声势,也能对曹操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目标三:荆州刘表。
理由: 刘表是汉室宗亲,与刘备有同宗之谊。荆州实力雄厚,且与豫州接壤,理论上可以从西面牵制曹操。若能说动刘表出兵,进攻许都或南阳,对曹操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挑战: 这是希望最渺茫的一个方向。刘表此人,“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向来偏安一隅,不愿轻易卷入中原的纷争。他与曹操之间似乎也保持着某种微妙的默契。而且荆州内部派系复杂(蔡瑁、蒯越等),未必会支持出兵援助刘备。
人选与策略: 尽管希望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放弃。我建议派遣一位身份尊贵、能言善辩的使者(或许是简雍?他与刘备关系最亲近,也擅长辞令),前往襄阳。游说的重点,要放在强调“宗室情谊”、“共同辅佐汉室”的大义上,并渲染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本质。主要目的是争取道义上的支持,并试探刘表的真实态度,不指望他能真正出兵。
派遣使者求援,是一项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且成功率不高的外交行动。 但在当前这种敌强我弱的绝境之下,任何一丝可能争取到的外部力量,都值得我们去尝试!
刘备主公对此深表赞同,立刻根据我的建议,挑选了合适的使者人选(孙乾、简雍,以及一位由糜竺推荐的、熟悉江东情况的商人),并亲自修书,备上厚礼,让他们即刻分头出发,前往河北、江东、荆州。
看着使者们踏上那前途未卜的求援之路,我的心中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知道,真正的依靠,终究还是我们自己!
外援,只是锦上添花,甚至可能只是画饼充饥。
最终决定徐州命运的,还是下邳城头,那即将打响的、血与火的较量!
我将目光收回,重新聚焦到眼前的城防部署和内部动员上。
寻求外援的棋子已经落下,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必须做好独立支撑、死战到底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