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临时搭建起三十顶救灾帐篷,褪色的蓝白篷布在秋风中猎猎作响。陈凡蹲在帐篷区边缘,指尖摩挲着救济粮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2023年8月的钢印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这比县里公示的救灾粮采购日期足足早了四个月。远处传来妇女的哭喊声,他抬头看见五六个村民围在物资发放点,扯着半袋结块的大米和乡文书争执。
“陈干事您评评理!”瘸腿的老王头拽住他袖口,豁了口的搪瓷缸里米粒夹杂着黑色杂质,“这米淘三遍水还是浑的,我家小孙子喝了粥上吐下泻!”
陈凡摸出工作手册核对救济粮调拨单,县粮储公司的公章旁标注着“2023年新米”。他弯腰抓起把散落的米粒,指腹搓开表面白霜露出暗黄米芯,鼻腔里钻进淡淡的霉味。物资帐篷里突然传出纸箱倒塌的闷响,两个穿迷彩服的小伙正手忙脚乱地遮盖印有“2019年临储粮”字样的麻袋。
乡政府会议室的投影仪在墙上投出救灾物资台账,民政所长老周的激光笔在“帐篷300顶”的数据上打转:“这是县应急局统一配发的数量,各村签收单都齐全......”
“可实际到场的只有260顶。”李婷突然插话,她手边的登记册用红笔勾出差异项,“西沟村领了30顶,但现场只搭建了22顶。”
陈凡的钢笔尖在笔记本上洇出墨团。他想起三天前夜巡时撞见的场景:两辆未挂牌的货车从中学后门驶出,篷布下露出的钢管支架与救灾帐篷的型号完全一致。
暴雨冲垮的堤坝修复工地上,二十台挖掘机正在河道里轰鸣作业。陈凡的雨靴陷在泥浆里,手中的工程质量验收单被风吹得哗啦作响。监理单位签字栏里“赵长河”三个字龙飞凤舞,和红旗水库验收报告上的笔迹如出一辙。
“陈干事小心!”工程队长老张拽着他后退两步,刚刚清理的滑坡体突然滚落几块山石,裸露的断面露出蜂窝状的混凝土——这本该是加固堤坝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县电视台的采访车扬起尘土驶来,女记者的话筒几乎戳到陈凡脸上:“群众反映救灾帐篷被倒卖,乡政府是否存在监管失职?”
镜头转向处,七十岁的周大爷正在临时安置点外搭塑料棚,捡来的广告布在风里扑棱作响。陈凡摸出手机打开相册,防汛演练时储备库里的崭新帐篷此刻变成画面里破旧的蓝布篷,编号漆却都是同样的“青防2023”。
深夜的乡档案室弥漫着樟脑丸的气味,陈凡打着手电筒翻找三年前的河道整治合同。泛黄的纸页间突然滑落张酒店消费清单,2019年12月的发票金额栏赫然写着“防汛工程验收工作餐费——陆万捌仟元整”。
窗外的犬吠惊得他手抖,光束扫过文件柜最底层,整摞未拆封的审计报告安静地躺在灰尘里。2018年度的封皮上用铅笔写着“待领导批示”,而当年负责审计的会计老刘,如今正在县医院重症监护室昏迷不醒。
秋雨拍打着信访办起泡的墙皮,十来个村民挤在走廊里,沾着泥巴的举报信堆满办公桌。陈凡的钢笔在转办单上悬了许久,最终落在“建议移交县纪委核查”的选项框。
“陈干事,农机站那批水泵又坏了!”农技员小吴冲进来,工作服上沾着油污,“才用半个月就漏油,供货商说我们操作不当......”
维修单上的故障描述让陈凡瞳孔骤缩:所有损坏部件都集中在质检报告里被重点标注的序列号区间。他摸出手机想打给县市场监管局,屏幕上却跳出县府办通知:明日省脱贫攻坚检查组莅临,要求全面做好迎检准备。
检查组的考斯特中巴驶入乡政府时,二十个学生正举着塑料花列队欢迎。陈凡站在汇报席上,投影仪里的扶贫数据曲线完美上扬,而真实的手写台账正锁在他抽屉底层——那上面记录着三户返贫家庭至今未领到产业补助金。
“青岩乡的救灾工作值得肯定。”检查组组长合上汇报材料,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扫过会场,“不过有群众反映......”
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撞开,周大爷举着半袋长毛的大米冲进来,豁口的搪瓷缸砸在瓷砖地上发出刺耳鸣响。陈凡看见人群里闪过副乡长铁青的脸,而窗外的挖掘机仍在河道里轰鸣,扬起遮天蔽日的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