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湾镇政务大厅的电子屏滚动播放暴雨预警,陈凡将防汛物资清单递给后勤科时,指尖掠过打印纸边缘的毛刺。窗外运砂车的轰鸣声穿透玻璃,惠民砂石厂的新式除尘设备在雨中泛着银光。
\"陈书记,东沟村堤防加固工程申请追加石料。\"大学生村官小林递上文件,袖口沾着泥点,\"施工队说原有填料孔隙率偏高。\"
陈凡的钢笔在审批栏停顿,去年防洪堤验收时的场景忽然浮现——省水利专家轻敲堤身时,空心般的闷响惊飞了芦苇丛里的白鹭。他合上文件夹:\"通知施工方暂停作业,下午两点召开现场协调会。\"
东沟堤防的施工围挡在风中摇晃,陈凡俯身抓起把碎石,棱角分明的玄武岩在掌心泛着青灰。项目经理老张擦着汗解释:\"惠民厂的新生产线出料快,但颗粒形状确实不如老设备......\"
\"暂停使用这种填料。\"陈凡将碎石装进采样袋,\"联系县质检站做抗冲刷试验。\"他的胶鞋陷进松软的堤基,远处传来采砂船悠长的汽笛声。
水利局的小赵小跑过来:\"陈书记,无人机巡检发现青龙滩段有渗水点!\"监控画面里,浑浊的水流正从堤脚草丛渗出,像条蜿蜒的土黄色小蛇。
防汛指挥部的水利模型嗡嗡作响,陈凡将渗水点坐标输入系统。三维图像显示该处堤防内部存在0.3毫米裂缝,李国明端着保温杯皱眉:\"这点缝隙在安全阈值内吧?\"
\"裂缝走向与主应力方向重合。\"陈凡调出地质资料,\"这里下面是古河道沉积层,必须做ct扫描。\"他的袖口沾着堤防上的苍耳籽,在投影仪光束里忽明忽暗。
省设计院的专家视频接入时,陈凡正在标注裂缝扩展模拟图。白发苍苍的吴教授推了推老花镜:\"小陈的判断很准确,这是典型的差异沉降裂缝。\"
次日清晨的青龙滩薄雾弥漫,地质雷达车在堤顶缓缓移动。陈凡跟着技术员查看波形图,忽然指着某处异常波动:\"这里地下五米有空洞!\"
钻探机的轰鸣惊飞江鸥,取出的岩芯在阳光下泛着诡异光泽。老技术员老马眯起眼睛:\"这是七十年代建的防空洞,当年回填不实留下隐患。\"
\"立即启动灌浆加固!\"陈凡在应急方案签字时,手机弹出施工群消息——惠民厂的玄武岩检测合格,但抗冲刷系数比标准低5%。他转头吩咐道:\"让砂石厂调整破碎机倾角,改善颗粒棱角度。\"
暴雨来临前的镇政府会议室坐满村民代表,陈凡用激光笔点着投影幕布:\"防空洞灌浆后沉降值已归零,新填料明天到货。\"墙角的防汛沙袋堆成整齐方阵,印着\"2023年储备\"的字样清晰可见。
养殖户周大海突然站起来:\"陈书记,加固工程要占我家鱼塘三米,补偿标准能不能再商量?\"会议室倏然安静,吊扇叶片的阴影在陈凡的笔记上晃动。
\"这是测绘队重新划的线。\"陈凡展开卫星图,\"实际只占1.8米,补偿款按最高标准上浮10%。\"他的钢笔在地形图上画出弧线,\"我们在塘边加建生态护坡,反而能提高水体溶氧量。\"
深夜的砂石厂灯火通明,陈凡看着改良后的玄武岩倾泻而出。周厂长递上检测报告:\"调整破碎机后,棱角度提升到87%。\"碎石在探照灯下折射出细碎光斑,像撒了一地星辰。
手机突然震动,防汛办发来最新监测数据:青龙滩渗水量归零。陈凡靠着重载卡车的轮胎坐下,远处堤防上的探照灯连成蜿蜒光带,与江面渔火交相辉映。
回镇路上,陈凡望着窗外加固一新的堤防,忽然瞥见后视镜里有车灯闪烁。司机老刘嘀咕道:\"像是周大海的皮卡,这么晚还往堤上跑?\"
防汛物资仓库里,陈凡正在清点新到的冲锋舟,忽然听见隔壁器材室有响动。推门看见周大海带着两个工人,正往皮卡上搬防水帆布。
\"老周,这是要连夜修护坡?\"陈凡的手电扫过车斗,成捆的生态草毯码放整齐。周大海抹了把脸上的泥:\"趁下雨前把草籽种上,汛期结束就能固土。\"
陈凡抓起件救生衣跟上车:\"给我留个位置。\"皮卡颠簸在堤顶时,他看见远处村庄的灯火次第亮起,像落在人间的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