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御座上,十七岁的崇祯端坐在龙椅上,紫禁城乾清宫内,文武百官悉数到场。有的人面如死灰,有的人意气风发,有的人低头沉思,有的人仰望星空,人生百态 ,概莫如是。
最前面的地面上,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人称九千岁的魏忠贤。此时的魏忠贤早就没了昔日权倾朝野的嚣张跋扈,只是跪在地上不停的磕头。王承恩拿着群臣弹劾阉党的罪状,正在高声念道:
“魏忠贤十大罪,罄南山之竹,不足书其奸状,决东海之波,难洗其罪恶。”
“臣奏请陛下将魏忠贤明正典刑,以雪天下之愤,以彰正始之法。”
“陛下,魏忠贤祸国殃民,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陛下,魏公公安邦定国,乃是社稷功臣。如今我大明内忧外患,财政入不敷出,只有魏公公才能够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
王承恩念完奏疏,大殿里立马人声鼎沸。
崇祯一声不发,端坐在龙椅上。这段时间,原来的崇祯一直在筹划灭掉阉党,裁撤锦衣卫等。但是穿越后的崇祯可不是原来那个崇祯。
“阉党肯定要敲打,但是还不能连根拔起,至少当前阶段,魏忠贤还是有留下的必要。东林党也要打压,众正盈朝的结局是一根绳,那帮人大多数都是典型的江南士绅利益集团的代表,心中毫无国家。”崇祯在心里盘算着。
“臣奏请陛下,魏忠贤所犯十大罪,条条都是不可饶恕的欺天大罪。臣恳请陛下将魏阉下狱,命三司严加会审。”
吏部右侍郎钱谦益和吏部尚书温体仁对视一眼之后,站了出来。钱谦益是标准的东林党,之前受阉党排挤,天启四年被革职。后期成为东林党魁首,贱奴打到南京,就是这个水太凉,率领南京满朝文武出城投降。温体仁一直标榜自己无党无派,天启年间因父母离世而回去丁忧。后来在崇祯朝,温体仁出任十年的首辅,在崇祯朝其实也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否则也不肯任首辅十年。那可是崇祯朝的首辅呀!
这次新帝登基,他们都才得以回到朝堂。如果不趁此机会扳倒阉党,那以后他们更没有好日子过了。所以他俩目前算是暂时的盟友,因为在驱逐阉党的目标上,二者是一致的。陛下在前段时间批准了兵部尚书崔呈秀的辞呈,他们都看出了新帝的意思。现在就剩最后的临门一脚,阉党就可以一网打尽,以后整个朝堂就是他们东林党的天下了。
可是,今天皇帝端坐龙椅,就是一言不发,这是什么意思?温体仁和钱谦益百思不得其解。
英国公张维贤老神在在,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英国公张维贤是跟随朱棣靖难的功臣张玉的后人,是当前勋贵的领军人物,第七代英国公,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执掌京营。他是大明的定海神针,先帝天启登基的时候,就是他在险象环生的恶境中,亲自抬着天启的轿子进入文华殿称帝。崇祯登基的时候,又是张维贤接受懿安皇后的懿旨,带兵护送信王进宫,粉碎了魏忠贤和奉恩夫人的阴谋。他从来不参与任何党政,也不对朝政发表看法,只是牢牢的把控京营,在关键时刻忠于大明皇室。最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的时候,英国公家族力战而亡。英国公家族可以说是大明勋贵中,为国尽忠的代表人物。
崇祯把朝堂的各种表现尽收眼底,记在心里。看到勋贵都没有表态,也不参与争论,都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问道:
“英国公和成国公,你们对此事怎么看呀?”
“启禀陛下,臣日常负责京营,事务繁杂,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政务,所以臣对此事不是很了解,望陛下体谅。但臣是与与国同休的朝廷勋贵,臣只知维陛下之命是也。”张维贤起身,拱手对着崇祯说道。
“陛下,臣与英国公一样。”成国公朱纯臣同样起身,对着崇祯说道。
成国公朱纯臣是朱能之后,第十二代成国公。崇祯非常信任朱纯臣,拜为太傅,后期执掌京营。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对北京城发起总攻,大明帝国最后时刻,崇祯皇帝紧急召见朱纯臣,让他护送太子朱慈烺去南京,重建大明。然而朱纯臣却投降了李自成,并交出太子。李自成进北京城后,朱纯臣又和首辅陈演一起上表劝进。李自成认为其不忠,将其处决。
“魏忠贤,你好好看看你的罪状,对着每一条罪状,好好想想怎么给朕一个解释?”崇祯把奏折丢给魏忠贤。
“啊,奴婢自幼家贫苦寒,识字不多啊”,魏忠贤刚刚就没仔细听,光顾着磕头了。进宫之前,自己除了偷鸡摸狗就是打架斗殴,要么就是赌博。就是因为赌博欠了一身的债,才不得已挥刀自宫的呀。皇帝是真的不知道还是假的不知道呀?!
“不识字?”崇祯真没想到这个问题。以前看电视上,也没说魏忠贤不识字呀。
“不识字,你还怎么做秉笔太监?”
崇祯脑子飞快的转了转,想到了怎么敲打阉党了。
“既然你不识字,那秉笔太监就不要做了,还是老老实实管好你的东厂吧。”
“陛下,魏忠贤擅权弄政,残害忠良,不杀不得清明朝堂呀,陛下。”
“陛下,阉党搜刮民脂民膏,弄得天下民不聊生,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呀,陛下!”
进洞房了,衣服都脱了,陛下,你就给我们看这个?
一群东林党人嚷嚷着,不借此机会彻底弄死魏忠贤,以后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了。顾不得太多,以钱谦益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大声喧哗着,吵的朝堂像个菜市场。
“肃静!”,站在崇祯身边的王承恩扯着嗓子喊了一句。
崇祯对王承恩使了一个眼色。
“退朝。”王承恩扯着嗓子喊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