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参见陛下!见过几位大人!”
孙传庭早已在潼关等候皇帝的到来。
崇祯赶快下了銮驾,将孙传庭扶了起来。
“伯雅,朕早就想着来陕西了,一直到现在才有机会。”
“陛下,臣也盼着陛下可以早日前来呢。”
“伯雅,目前陕西局势已经稳定下来,当前的施政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崇祯没有兜圈子,直接问起了核心问题。
“臣认为当下陕西最大的问题是秦王府!”
孙传庭通过廷报和报纸,早已知道了河南发生的事情。所以也直言不讳的回答皇帝的问题。
“陛下之前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陕西因为情况特殊,所以一直没有推行。”
“伯雅,这个是朕的计划,不是你的事情。”
“朕当时考虑山西局势不稳,民变四起,万一再出现官宦或士绅抱团对抗朝廷,酿成大祸。”
“现在建奴主力被创,未来几年之内都不敢叩关。山西商人集团也被连根拔起。”
“江南的赋税也逐步恢复了正常,商税也得到了推行。”
“所以现在是该考虑陕西的问题了。”
“今天朕在此休息片刻,和伯雅好好聊聊陕西的事情。”
崇祯和孙传庭对坐着,侃侃而谈。
刘兴祚和周遇吉还有东方不败也落座其中。
刚开始的时候,几人皆不敢就坐,还是崇祯发了一点小脾气,众人才落座。
“陛下在河南所为,臣在陕西早已知晓。陕西也需要一次刮骨疗毒。”
“目前陕西的土地,基本上集中在士绅和大商人之手。当然最大的拥有者就是秦王。整个西安丰腴的土地几乎都是秦王府的。陛下之前和臣说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五立锥之地,就是当前陕西的真实写照。”
“陛下,请恕臣直言,陕西的问题要想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就必须改变目前的秦王府的土地现状。”
“朕这次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谁和老百姓过不去,朕就要了他的命!”
“不管这个人是达官显贵还是皇室宗亲!”
“陛下之前做了军政改革,臣目前手中无兵,所以请陛下给予便宜之权。”
孙传庭之前手里有兵,改革之后,自己就失去了军事指挥权。
“伯雅,军政改革是大势所趋。是朕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为了长远大局考虑,不能给予地方官员军事指挥权。但是朕会支持你。”
崇祯想了想后世的做法,想到了武警!
“朕后面会让你在军事委员会挂职,解决这个问题。”
“整个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四个省的政务,后面都要交给你来统一负责。”
“另外朕筹划在各个省建立武装警察,之前改革的时候还没有想那么细致,朕这一路走过来,算是看明白了。”
“警察?陛下,警察是何意呀?”
“你可以理解是现在的衙役捕快,只不过分工不同,有点类似之前的地方厢军。”
“那臣就明白了。”
“每个省建立专业的武装警察部队,大概五千到一万人不等。”
“现在的地方卫所都被裁撤了,手里没人不行呀。武装警察由军事委员会和地方双重领导。”
“日常作为地方的维稳力量,战时作为军队的后勤力量。”
“陛下,臣还有一事希望陛下允准!”
“你尽管说!”
“臣希望陛下允准臣在西北炼钢,将科学院的炼钢技术传授到西北。”
“这个朕已经在考虑了。目前的钢铁冶炼技术还不行,达不到朕的期望。另外就是目前缺少特别优------”
崇祯说到铁矿的时候,突然想起陕西周至县有着特别好的铁矿。
“伯雅,朕想起来了,你尽快安排人到周志县附近去探矿。太祖爷曾经告诉朕说那里有着很好的铁矿。如果属实,从那里采矿通过渭河进入山西,山西有高档的煤呀。煤加铁矿石,钢铁不就来了吗?”
“臣遵旨,臣这就安排人探矿。”
“朕回头和科学院那边说说,让他们把技术转授给你们。”
“之前朕想着钢铁冶炼关系国计民生,所以一直没有放开。但是这次外出巡视,发现民间极度缺铁。所以还是逐步放开吧。”
“但是必须坚持国营。私人不许从事冶炼行业。而且技术要保密。”
“臣明白!”
“现在陕西的粮食供应怎么样?”
“回陛下,目前只是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还需要朝廷源源不断的供给才行。所以臣才全力推行土豆玉米红薯的种植。预计明年可以实现全陕西的种植。到了那个时候,才算是彻底解决了陕西的粮食问题。”
“好!朕前几天在河南下了旨意,关于种植棉花的事情,你怎么看?”
“衣食住行,衣排第一。现在很多贫民家里都是一套衣服穿全家,应当如此。”
“就是目前的纺织技术跟不上,布料的成本比较高(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布料或者锦缎丝绸都是硬通货。)。”
“朕已经安排科学院去研制新一代的织机,应该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到时候你在陕西、陕西建立地方国有的大型纺织厂,每个老百姓都要穿上自己的衣服。”
“陛下真乃千古仁君!”
“不要拍朕的马屁!都是朕的子民,他们吃不好穿不好,朕心里难过。”
“让每个平民百姓吃饱穿暖,是皇帝的义务!”
“如果每个人都过的越来越差,终将有一天他们会揭竿而起,把朕撵下皇位的。”
“-------”
众人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今天休息一夜,明天出发去西安。朕给你拔掉这个陕西最大的毒瘤!”
“还有陕西的晋王府,他们和山西商人暗中勾结,同样是谁罪该万死。这次一起送他们去凤阳!”
第二天清晨,在勇卫军的护卫下,
崇祯带着孙传庭一行,出发前往西安。
而在皇帝西行的时刻,山东孔府迎来了几位重要的客人。
“衍圣公!别来无恙呀!”
韩爌、刘一燝,朱国桢和张溥四人结伴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