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十四年三月初九,京师突降大雪。
崇祯躺在乾清宫的病榻上,有些呆呆发愣。
自从过了正旦节(春节),他的身体便一天不如一天。
时至今日他已经有了病入膏肓之态。
太医院的御医换了好几波。
虽然嘴上都说并无大碍,但崇祯知道这是他们的谎言。
自知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崇祯并未感到沮丧。
他深吸一口气,对着旁边轻轻喊道:“王承恩,扶朕起来。”
“是。”
王承恩应了一声,迈着老迈的步伐来到崇祯的床榻前将他扶了起来。
在崇祯的指挥下,王承恩将一面铜镜搬到床边。
看着镜子里的人影,崇祯有些恍惚。
他算了算。
十七年前他穿越到了大明朝。
至今已有十七年时间。
十七这个数字好像很玄妙。
要知道这具身体十七岁登基。
登基十七年后被他穿越附身。
他执政十七年后,生命似乎也要走到尽头。
这就是命运吗?
崇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他只想在意识还清醒的时候做些什么。
看了一会镜中的人影,崇祯缓缓说道:“扶朕去龙书案旁。”
王承恩再次应了一声,扶着崇祯来到龙书案旁。
落座后崇祯又休息了很久才缓缓说道:“让周皇后来。”
皇后的坤宁宫就在乾清宫后面。
得到消息的皇后很快来到崇祯面前。
看着崇祯虚弱的样子,周皇后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
她想哭,却又不敢哭出来。
毕竟崇祯只是病重...
此时哭泣成何体统?
周皇后来到崇祯身前轻轻下拜:“臣妾见过陛下。”
崇祯点点头:“起来吧。”
等周皇后站起身,崇祯抓着她的手说道:“皇后,朕有些话要对你说。”
周皇后低着头:“请...请陛下明示。”
崇祯抓着周皇后的手,开始酝酿语言。
周皇后的手早已不复年轻时的细腻柔软。
可崇祯不但没有嫌弃,反而紧紧抓着她的手不放。
过了一会,他开口说道:“朕的命数似乎已经尽了...”
话刚说出口,周皇后便不受控制的哭着说道:“陛下洪福齐天...”
崇祯摇头:“勿要多言,这是朕的命数。”
周皇后站在原地,有些不知所措。
崇祯继续说道:“朕有两件事要交待!”
周皇后稳了稳情绪:“臣妾在听。”
崇祯轻轻颔首:“现在政清人和,朝局稳定,且太子朱慈炯手握部分兵权,朕走之后他必然能顺利登基,唯一不稳定因素来自后宫。”
“你要想办法帮他管好后宫,只要后宫不出问题,朝局就不会出问题。”
周皇后抬起头,泪眼朦胧。
崇祯目光平静:“第二件事是管好后宫的同时不得干政,另外替朕照顾好皇嫂...”
周皇后泪如雨下:“陛下...”
崇祯加重语气:“记住没有?”
周皇后使劲点头:“臣妾记下了。”
“记下了就退下吧。”
周皇后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连忙说道:“陛下,臣妾还有话要说。”
“讲。”
周皇后先是看了王承恩一眼,随后又看向崇祯,犹豫再三后问道:“臣妾...臣妾想知道一些关于朱慈烺的消息。”
周皇后很聪明。
作为崇祯的枕边人,她对崇祯了解颇多。
崇祯确实杀了不少人,但只是有选择性的杀。
像谢三宾那种给朝廷解决过大麻烦的人,崇祯也只是抄家并未杀人。
朱慈烺并非造反的主谋,且是皇家血脉。
按照崇祯的性格,必然不会杀他。
考虑到那段时间大量东厂番子和锦衣卫被调出京师,周皇后认为朱慈烺并非真的失踪。
而是被崇祯藏了起来。
至于藏到了什么地方她不得而知。
为了证实这个猜想,周皇后冒着惹怒崇祯的风险当面询问。
崇祯故意恶狠狠的瞪了周皇后一眼并未说话,而是挥手示意周皇后退下。
周皇后急了,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陛下,慈烺是臣妾的骨肉,臣妾并没有其他想法,只想知道他是否还活着。”
不等崇祯发话。
王承恩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朝周皇后哀求:“皇后娘娘快别问了,再问下去奴婢恐怕死无葬身之地。”
关于朱慈烺的任何消息都属于机密。
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哪怕王承恩也不知情。
如果崇祯当着他的面把相关消息告诉了周皇后。
那么王承恩就成为了知情者。
这件事的知情者不会有好下场。
周皇后并未理会王承恩,而是继续朝崇祯磕头:“求陛下成全,求陛下成全。”
崇祯早就做好了准备。
他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十个字。
他写的不是地名,而是一首诗的名字。
周皇后激动得瞪大眼睛,静静等待答案。
崇祯写的很慢。
等墨迹干了之后他将纸对折了三次,放到了龙书案上用镇纸压好。
周皇后连忙询问:“陛下这是...”
崇祯缓缓说道:“消息都在里面,不过你现在还不能看。”
“那臣妾何时能看?”
“等朕不在了你才能看。”
听到这句话,周皇后的眼泪再次流了下来。
他们夫妻之间的情分很深。
她很难接受崇祯即将离开的现实。
可崇祯没有时间儿女情长,他挥手让王承恩将周皇后送走,并下令让内阁几位成员进宫。
入夜前,内阁成员在首辅邱瑜带领下来到乾清宫。
与几年前的内阁相比,现在的内阁多了几个并不陌生的新面孔。
除了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邱瑜,还有新任户部尚书施邦曜,工部尚书黄锦以及兵部尚书王家彦。
曾经的礼部尚书史可法由于指挥失利,被崇祯安排到国子监担任祭酒一职。
礼毕后,邱瑜抬头看向崇祯。
此时的崇祯已经脸色苍白,神态恍惚。
邱瑜知道崇祯要托孤,于是急忙来到崇祯身前躬身施礼:“陛下!”
看着邱瑜满头的白发,崇祯心中有些感慨。
俗话说铁打的内阁,流水的首辅。
邱瑜刚进内阁时年纪最小,地位最低。
十多年时间过去了,他却成了内阁里年纪最大,地位最高的一个。
感慨之后,崇祯缓缓说道:“内阁拟旨,朕走后传位于太子朱慈炯。”
邱瑜和其他人迅速下跪,口中轻呼:“陛下龙体无恙,何故贸然下此旨意...”
崇祯轻轻摇头:“朕的身体朕自己心里清楚,尔等照做就是。”
邱瑜无奈,只能带头回答:“是,臣等遵旨。”
崇祯继续说道:“朕并非有德之君,生前未佐百姓,崩后亦不可扰之。今诏令全国吏民,国丧一天为一年,哭祭三天后即脱下丧服,不禁嫁娶、祭祀、饮酒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