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作的咏月诗,就是作者让他解密红楼梦,我们看一下解读的过程。
香菱主动接了这个任务之后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绞尽脑汁作了一首: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首诗的大意是:月亮高高挂在寒夜里,月光明亮倒影是圆圆的。
诗人常常写月亮来助兴,游子却因为愁绪不忍观看。
月亮就像挂在翡翠楼边的玉镜,又像挂在珍珠帘外的冰盘。
如此美丽的夜晚,哪里还用得着点燃银烛呢?月亮明亮的光彩,已经把画栏映照得清清楚楚了。
这首诗比较简单直白,而且反复说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月亮很大,很圆,很亮……
这第一首就像我们刚开始看懂红楼梦,迫不及待向别人解释这是一部悼明的小说,是一部写了真正明史的小说。但是只是这样重复,不足以说服别人,因为没有具体的内容,就如香菱写的这首诗。
如果把它看做香菱在解密《红楼梦》,那么它的意思应该是:
明末的历史就在这本书里,满清掩盖了真实的历史,但是在书中明朝的样貌依然完整。
诗人游戏笔墨写出来的月亮,失去故乡的游子却不忍卒读,因为诗人笔下的残月代表了自己的故国。
翡翠楼是绿色的楼,与“红楼”相对,代表满清朝廷,“玉镜”指风月宝鉴,因为风月鉴在书中又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背面的历史。
这联的背面就是说在满清统治下偷偷悬了一个风月宝鉴,这就是索隐派常说的石头记偷偷隐写明亡历史。
下一句“珍珠帘外挂玉盘”是一个意思。还是说红楼梦是悼明之作,写的是明末历史,只不过隔了一层帘子。
这大好的夜晚不用烧蜡烛,因为月亮的光足够照亮这画栏,月亮还是指末世明朝,不用烧蜡烛隐含的内容是不必点灯仔细研究,月亮的光那么亮,你还看不见吗?这又是索隐派常说的一句话,石头记隐射明末历史那么明显,你还看不出来吗?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明显的问题是意向多是静止的,缺乏动态意象,也就是没有变化,很多初级的索隐派也是这个问题。
我们看作者怎么评价:
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
话里有个隐含的意思,《红楼梦》不是这个作法,没有你们说的那些隐射。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这里黛玉说意思有,就是大方向对了,但是具体的地方还不对,原因是“你看的诗少,”此处的“诗”指的是历史,而不是什么唐诗。
如果你只看古诗,是不能完全理解《石头记》的,所以黛玉让香菱把这个破解先丢开。
这就像你破解了某个角色的隐射,但是因为你不了解历史细节,所以在看角色出现的情节时,却不知道背后不停变化的历史事件。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宝玉说的地灵人杰,指的是我们这片土地,终归是会有人能看出《红楼梦》的。
这是对这片大地,这片大地上养育的人,有着足够的信心,
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再来看香菱写的第二首诗:
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
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
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这与很多索隐派遇到的问题是一样,当你们宣称自己的观点时,有没有被人说过“穿凿附会”呢?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过于穿凿了,很多人反复对人说红楼梦是隐射明末历史,书中写的才是真正的历史,这个角色隐射谁,那个角色又隐射谁。
当别人觉得他这里不对的时候,他会强行解释“怎么可能事事都一一对应呢?只是大概如此。”把解释不通的地方强行解释,这就是穿凿。
来看香菱是怎么解的: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直接看它是如何比喻读者解读红楼梦的。
首联非银非水,先是否定月亮虽然看起来象这些,实际却不是。这与我们常常对人说,《红楼梦》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写男女之情,也不是写一个家族政治斗争失败。
窗在古诗里是一个常用意向,它代表了某种局限性,如同你透过窗户看事物,你的眼界就会被窗户限制住,就像一幅画的框子。
这个框子虽然可以让你聚焦于窗内的景色,却让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地方,这就如同很多索隐派认为石头记是写明朝,不可能写清朝,,叛徒的形象一定是反面,更不可能给大顺军公正客观的评价。
在他们眼里,作者只能站在明朝的角度,一定会百般贬低与羞辱大顺,满清和那些投降过的,绝不可能给他们较好的形象。
他们只能看到明朝是如何抵抗叛军,抵抗清军,如何悲壮,所以首联只能透过寒窗,看着月光护玉栏。
梅花代表着忠贞不屈,柳代表着离别的愁绪与思念,所以人们看到了:书中用这些意向表达了对抗清仁人志士的敬意与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与哀悼。
这些意向看似美妙,实则经不起推敲,梅花开时,丝丝柳带上的露水刚刚吹干,这两种意向很难同时发生,与月亮也很难紧密联系起来,这两种景象很大可能是香菱想象出来的。
也就是说它不是香菱看到的,是靠自己脑补出来的,存在着对事物描述是否客观的问题。
我们很多人解读红楼梦也存在这个问题,由于对于历史细节和书中情节的不熟悉,导致很多人都是靠自己脑补,去想象出一些自己觉得很有道理的隐射。
虽然这些意向有这些含义,但是别人会觉得你穿凿附会,一本小说你非要说是去怀念明朝,那这本书有什么格局,有什么意义。
我们看原文写的:
宝钗笑道:“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这里薛宝钗再次代表了反对派,她说这不是“吟诵月亮了,到变成吟诵月色了,整首诗句句说月色,脱离了月亮本身。”
这是不是和我们经常遇到的说法类似,有些人认为回到小说本身,只看文本就好了,你们索隐派整天悼明、反清的,有什么意义?就知道胡说八道。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
香菱代表的索隐派自认为自己的解读绝妙无比,却被别人说成是胡说八道,自然是扫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经历,作者真是什么都想到了。
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这是说香菱继续破解书中的秘密,作者用的词是“挖心搜肝,”别的事都不能打扰她去解读。
颔联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说的是怀疑满清修改了真正的历史,“涂金砌”,就是美化、涂改后金发家的历史,玉代表华夏,轻霜“抹玉栏”就是模糊了真像。
五行西方属金,代表秋天,秋在红楼中代表衰败,“西楼”就是明朝败亡之后的满清,梦醒之后发现人迹已绝,指向清军导致的人口减少。
余容犹可隔帘看。说的是明朝的容貌依然可以隔着重重帘幔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