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一年九月,大唐关中地区因入夏以来雨天过多,导致涝灾,粮食价格走高,唐玄宗打算带领朝廷百官,及后宫人员去东都洛阳居住,以减轻关中的供粮压力。
李隆基召见京兆尹裴耀卿商量赴东都之事宜。裴耀卿建议李隆基不要因粮食不足而赴东都,而是在黄河与通济渠交汇口,建设粮仓,让吴地的大米运往粮仓,再由官府雇船从黄河、洛水运进关中。另外在三门峡的东西两侧各建粮仓,储备粮食,如果水路有危险就选择陆路运输,如果水路通畅就选择水路运输。可以开凿运粮道路,与漕运互补以保障运粮通道畅通。黄河、渭水岸边的汉代、隋代的旧粮仓,修复后可以使用。
李隆基采纳了裴耀卿的建议,近期不再考虑去东都了。
韩休自这一年三月中旬任宰相以来,屡次向李隆基进谏,李隆基虽然因此闷闷不乐,但是没有讨厌韩休,还是尽量听取了他的谏言。
韩休屡次三番在李隆基面前,因为政见不和与萧嵩争执不下,当面指出萧嵩的短处,李隆基对此感到不悦。
萧嵩因为韩休当着皇上和他的面,揭露他的缺点,并常与他因政见不和发生争执等原因,向皇上申请告老退休。
李隆基说并没有厌恶萧嵩,问他为何急于退休。萧嵩言辞恳切地表示承蒙皇上厚爱,担任宰相已经五年,富贵已达到了顶点,趁着皇上还没厌恶他,他想隐退。
萧嵩略低头向李隆基说这话时,已经热泪盈眶。李隆基动情地说:“萧爱卿,你先回去吧,此事容朕慢慢地思考后再做决定。”
萧嵩离开了勤政务本楼二楼,李隆基坐在书桌北面的椅子上,闭目思索着萧嵩要求退休的事。在李隆基登基后的二十一年中,只要是称职的宰相,即便是辞去相位,也会任三省六部中的其他要职。比如说宋璟,早就罢相十三年了,罢相时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后历任西京留守、尚书右丞。直到今年宋璟才正式退休,一直居住在洛阳的家中了。
又过了近一个月,时间到了腊月二十四日,李隆基罢免了萧嵩中书令及兵部尚书的职务,任命他为尚书左丞相。与此同时,韩休也被罢相,被任命为工部尚书了。
韩休做了十个月的宰相,便与萧嵩一起罢相了。李隆基任命京兆尹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兼同平章事;任命离开朝廷已三四年,当时正在为他母亲服丧的张九龄,担任中书侍郎,兼同平章事。
自此,李隆基执政时期的最后一位贤明宰相,将要正式走马上任了。
因为在各地建设粮仓,凿修道路等工程,需要时间,因此李隆基决定在年后的正月里启程赴东都。开元二十二年春季,正月初六,李隆基从长安出发去往东都。
张九龄此时正在韶州老家,为已病故的母亲守丧,他接到李隆基任命他为宰相的诏书后,有些左右为难,因为他为母亲守丧的期限未满三年。
皇上任命他为宰相,事关重大,张九龄还是从老家韶州出发了,一路北上去面见皇上。正月下旬的一天,张九龄在东都上阳宫化成院面见了皇上。
风尘仆仆一路长途跋涉赶来的张九龄,看上去憔悴了不少。
李隆基走到了书桌东面的茶桌北面,微笑着说:“张爱卿,你请坐下喝茶。”
张九龄向李隆基躬身行拱手礼:“臣谢谢陛下赐座赐茶水。”
李隆基说:“你不要客气啊,过一会儿朕要到五殿请你吃饭。”
张九龄坐在茶桌南面了,并说:“微臣谢谢陛下。”
李隆基说:“这三四年,你憔悴了不少啊。”
张九龄有些伤感地说:“去年臣的母亲病逝,对臣的打击很大,臣是瘦了一些,头发也基本都白了。”
李隆基关切地说:“朕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你已经六十一岁了,你在武后执政末期进士及第,中宗时期开始到朝廷任职,直到朕登基后你一直默默无闻的担任了一些并不太高的职务。你兢兢业业,为人耿直,气宇不凡的风度,都给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后,朕希望你在宰相位置上,辅佐朕,让这盛世局面继续延续。”
身穿一身白色厚衣袍,额头和消瘦的脸颊满是皱纹的张九龄,忙说道:“微臣谢谢陛下的赏识,能荣升宰相,实在是承蒙陛下厚爱了。今后臣一定会竭力辅佐陛下,忠于陛下,为大唐繁荣稳定而努力工作。”
李隆基起身说:“咱们走吧,到五殿去吃晚饭,你一路颠簸,还没吃晚饭啊。”
张九龄起身躬身行礼道:“陛下,臣为母亲守丧还未满三年,请陛下准许臣回家为母亲继续守丧,等守丧期满再回朝廷任职。”
李隆基用关切地语气说:“朕理解你的心情。你已经为令堂守丧一年了,虽然守丧期未满,但是你六十一岁的年龄,长途跋涉几千里,如果再返回,也是很劳累的。今朝廷急于重用你,这是为国为民的大事,朕以为令堂在天之灵,会支持你即刻起就开始做宰相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