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郑卫民更加习惯这种生活节奏,虽然手机还不是完全智能,但功能也很强大了。
“云芳,收拾一下东西,咱们准备去美国。”郑卫民收到了邀请,要去美国访问;徐雯在美国,很兴奋地等着郑卫民过去。
她早早和身边的同学讲了,郑卫民是她师哥,亲师哥,她要过去见郑卫民。
“杜姐,您去不去?”徐雯没有和郑卫民提杜若的事,她想看看郑卫民见到故人的反应——郑卫民和杜若的事情在北大并没有传播得很开,只有高羽孙东风几个人知道,徐雯并不知道,更何况杜若在美国也结婚了。
杜若有了白头发,眼角有了鱼尾纹,但气质非常好;她没有再回国,但知道了国内发生的巨大变化。
每年过来的留学生看起来都一样,但她把这些留学生每五年做个对比,便能得出来祖国强大的答案。
当年郑卫民留在国内,说要和人民一起爬坡,缩短国家的建设时间;现在看来,郑卫民真的在其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前些年她接触过几个陕北来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对郑卫民的评价非常高,她很愿意和这些留学生多聊一会。
“当初我还刚出生,和家里的苹果树一起长大的,那个时候郑卫民还是原北的副县长呢。”
“后来呢?”
“后来我长大了,电视和报纸上一直说老区穷,没想到和外面相比,我们那边不算穷了。”这些陕北的学生不敢用“富”这个字,实在是沿海省份的经济太发达;黄原的经济在陕北不错,但和这些地区对比还是有差距的。
杜若很安静地听,她喜欢听这些留学生们说家乡的变化,她也想过郑卫民会成为级别比较高的干部,只是没想过郑卫民还能访美。
徐雯一脸兴奋,只是郑卫民过来之后不好给她做贴饼子,她的厨艺着实一般,这次不献丑好像不行了。
杜若打开一个笔记本,里面有一片白蜡树叶;这么多年了,这片树叶一直安静地躺在笔记本里,上面的纹理依旧清晰。
笔记本里还有一张照片,是她和郑卫民、孙东风以及高羽的合影;徐雯凑过去,满脸好奇之色。
“来,雯雯,看看这照片的背影有没有什么变化?”
徐雯接过来,仔细看了一下,说道:“还是变了的,北大有了不少新建筑。”
当初的卫民哥他们那么年轻,充满了活力和阳光。
杜若把照片小心收好,说道:“我想也会变的,等你卫民哥过来吧。”
“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和卫民哥一起吃个饭……”徐雯嘴里嘀咕着。
“会有的,你可是他亲师妹。”
“我是说,咱们自己做饭的那种。”
“也会有机会的,他会有点空闲。”
徐雯算着时间,和大使馆的人一起去接机;作为留美学者,杜若也来了,她站在人群里,看着飞机缓缓降落——她可以在电视和网上见到郑卫民的照片,但还是想见到真人。
飞机舱门打开,郑卫民和王云芳出现在了众人面前,他们一起向欢迎的人群挥手致意。
下飞机的时候,王云芳一眼就把杜若从人堆里挑出来了,尽管过了几十年,但她很确定她看到了谁——郑卫民比她晚几秒。
王云芳的手轻轻碰了一下郑卫民,郑卫民知道她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在摄像头面前,要不王云芳指定得损他两句。
郑卫民和大家握了手,到了杜若的时候,郑卫民抿嘴笑了一下,杜若也笑了。
下午的活动之后,便是欢迎晚宴;晚饭后有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郑卫民可以自由安排。
徐雯不客气地带着同学过来,霸占了郑卫民的这点时间。
“这是我师妹。”郑卫民笑呵呵地让徐雯坐在身旁,问道:“学习怎么样?要不要回去和你高羽哥一道做研究?”
受郑卫民和高羽的影响,徐雯留在美国的意愿不是很强烈。
“我怕他不要我。”
高羽的名气很大,他带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压力很大,徐雯纵然骄傲,也不敢太往高羽身旁凑。
王云芳在和杜若闲聊,她讲了国内很多事情,从陕北讲到北京,从工作讲到生活。
“之前的韩亚文你认识的吧?他的房子在我们家旁边,之前他老婆经常会来找我告状,让卫民骂他……”
“陕北有个杜二楼,他老婆是罗强的堂妹,他经常回我们大院,找罗强诉苦……”
“东风现在是考古的专家,很权威,有的东西他说是真的,别人想说是假的都要仔细掂量掂量……”
“高羽结婚了,娶的是北大的另一个女博士,两个人整天泡在实验室……”
聊到后面,王云芳问了杜若一句:“你没考虑过回国么?”
杜若轻轻摇了摇头:“其实吧,我已经回不去了。”
她把随身带着的笔记本拿出来,递给了王云芳:“这个给你和卫民吧。”
这个笔记本有着塑料封皮,封皮的颜色不再鲜亮,能看得出是八十年代的产物;王云芳一度怀疑里面是杜若记录的一些点点滴滴。
她打开笔记本,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没有任何字迹,只是里面夹了一片白蜡树叶。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