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见完少府内的一众大匠,并给他们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之后,大匠们都像被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得如同喝醉了酒一般。
待众人离去,楚王熊章又单独召见了驻守天工城的将军以及天工城黑衣卫的负责人。经过一番深入交谈,熊章对天工城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随后,在少府令工正的引领下,熊章终于踏入了这座令他充满期待的天工城。
天工城之名,取自巧夺天工之意,承载着楚王熊章对这座城市的无限期望。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座城邑虽然已经落成将近十年,但熊章却一直未能亲自前来视察。
如今,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这座寄予厚望的城邑,熊章此刻十分好奇。
他并没有乘坐马车进入城内,而是选择步行入内,对于楚王熊章的这个决定,少府令和禁卫军将军宋武都不敢有丝毫的异议。
以如今熊章的威势,他做的决定没有几个人胆敢反对,所以在熊章决定步行之后,其余人那就只能恭敬地陪同在侧,一同领略天工城的风貌。
“王上,这天工城的规模十分宏大,比起原来的故郢还要大上一些。”少府令工正满脸自豪地介绍道,“城内居住的主要是少府的工匠或者官吏,还有他们的亲属,粗略估算一下,人口差不多已经有二十万之众了,但却没有任何拥挤的感觉。”
工正一边引着路,一边继续详细地介绍着天工城的情况,“不仅如此,城中还有一座学馆,专门供城中的少年们学习知识和技艺。”
熊章听着工正的介绍,只是微微颔首,表示自己在听。
其实这些信息他都在工正之前呈上来的奏折中看到过,不过对于那些空洞的文字描述,熊章始终觉得还是亲眼看一看才会更加真实和直观。
走着走着,熊章发现天工城的布局与其他城邑有些不同。一般的城邑,入城处往往是宽阔的大街和密集的民宅,但天工城却并非如此。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片军营,营帐整齐地排列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王上,天工城只有一南一北两座城门,而且两处城门口都有军队把守。”工正解释道,“不过人数并不多,加起来也就六百多人。大部分的军队还是驻扎在城外,以确保天工城的安全。”
门口处的甲士除了震慑之外,主要还是对出入天工城的人员进行搜检。
天工城的中央,有一条宽阔的大道,宛如一条长龙贯穿南北。这条大道从南门一直延伸到北门,笔直而通畅。大道的两旁并非繁华的商铺,而是一排排整齐的民房。
或许是因为工正事先的警告,这些民房的大门都紧闭着,显得有些冷清。
然而,熊章敏锐的目光却捕捉到了一些细节——许多民房的窗户后面,都有一双双眼睛在偷偷地窥视着他们。
楚王熊章嘴角微扬,似笑非笑地指着那些民房,转头看向身旁的少府令工正,问道:“这是你的杰作?”
工正自然也注意到了那些百姓的举动,他的脸色微微一红,有些尴尬地解释道:“微臣担心这些百姓举止粗鲁,冲撞了大王的车驾,所以才……”
然而,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楚王熊章打断了。楚王熊章的脸色带着些许不满,呵斥道:“你少做这些自作聪明的事情!”
工正心中一紧,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惹恼了大王。他不知道楚王是对今日的安排不满,还是对自己在少府的其他事情有所不满。工正的心中顿时忐忑不安起来,惶恐之情溢于言表。
“待会儿就解除禁令,让百姓不出门算什么事情!”楚王熊章一脸不满地说道。
熊章此刻突然觉得工正这个少府令已经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已经彻头彻尾的成为了一个老官僚。
因为害怕出问题,所以他就直接让这些匠人家属直接不要出门,这种做法做法实在是有些过分。
不过,当他看到工正似乎被自己的警告吓到了,熊章念及工正往日的功绩,他的语气也稍微缓和了一些。
“臣马上照办!”工正连忙回答道,他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招来一个少府官员,当着熊章的面详细地吩咐了起来。
熊章见工正如此迅速地执行自己的命令,心中稍感满意,便不再在这片区域多做停留,转身继续朝城中走去。
而工正这边,在安排好一切后,才发现楚王已经走远了。他赶紧气喘吁吁地朝着熊章追了过去,毕竟楚王的身份非同小可,他可不能让楚王等太久。
熊章注意到工正追了上来,考虑到工正年纪较大,体力可能不如年轻人,便特意放慢了脚步,好让工正能够跟上。
“城中没有商业买卖吗?”熊章看着已经恢复神态的工正,随口问道。
工正闻言,赶忙躬身回答道:“回禀王上,城中自然是有买卖交易的,只是由于城中的工匠、官吏们的衣食住行皆由少府负责供给,因此真正需要自行消费的情况并不多。
而且,城中的需求相对较少,所以商业规模也比较小。主要的商业活动集中在一些酒肆、饭馆,说书馆以及裁缝店、布店等地方,它们大多都集中在城中央。”
少府作为国企中的国企,对于工匠和官吏们的生活安排可谓是一应俱全,从衣食住行到日常所需,都能得到妥善的保障。
然而,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外出可能会有些不便。
尽管如此,相较于那些需要为衣食住行而操劳的人们来说,这种生活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毕竟,少府提供的福利和保障使得他们无需过多担忧生活的基本需求,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其他事务中。
经过对天工城的一番亲自领略,楚王熊章对天工城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天工城封闭,几乎不与外界交流,所以相对封闭,但这也主要是为了保障少府科研的保密性质所决定的。
少府如今吸引了天下各国的目光,甚至是一些商贾们都窥伺,因为里面的任意一项技艺不仅能强国,还能挣钱,楚国有不少人因为酿酒术、造纸术等技艺从而成为了天下巨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