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赞〈本病论〉解析》
素问精微蕴妙篇,本病论里探真玄。
根源细究明机理,应对深研解病缠。
文墨飘香彰智慧,才情溢彩谱新笺。
千秋医典传佳话,华夏瑰宝绽瑞莲。
这首七律诗主要是对《深度解析〈素问〉第 73 章 本病论——探寻疾病本源与应对之策》这一文章的赞美。
诗的前两句强调了《素问》这部经典中蕴含着精妙的内容,而“本病论”一章更是深入探究其中的玄妙之处。
“根源细究明机理,应对深研解病缠”描述了对疾病本源的细致探究,以及对应对疾病策略的深入研究,体现了文章的深度和价值。
“文墨飘香彰智慧,才情溢彩谱新篇”表达了文章文采斐然,彰显出作者的智慧和才华,谱写了新的篇章。
最后两句则突出了《素问》作为中医经典的重要地位,它如同瑰宝一般,在华夏大地上绽放光彩。
一、《深度解析〈素问〉第 73 章 本病论——探寻疾病本源与应对之策》
《素问》作为中医经典着作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医学智慧和哲学思想。其中第 73 章“本病论”更是引人深思,它深入探讨了疾病的本质、发生机制以及应对方法。本文将对《素问》第 73 章进行详细的深度解析,同时呈现原文与译文,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
在“本病论”中,首先展现的是对疾病本源的深入思考。作者指出,天地之气的运行失常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天地之气的变化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平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这种观点与周易哲学中的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等理念相契合。天地间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疾病便随之而来。
同时,“本病论”还强调了人体自身的内在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也是疾病产生的根源。这体现了中医注重整体观念的特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健康至关重要。这种对人体内在因素的关注,与周易哲学中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疾病的发生机制方面,“本病论”阐述了多种情况。比如,六气的逆乱会导致疾病的爆发,而人体正气的强弱则决定了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这就提醒我们,在面对疾病时,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更要注重自身的调养和防护,增强正气以抵御病邪的侵袭。
在应对疾病的方法上,“本病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原则和措施。其中,针刺疗法被视为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与周易哲学中强调通过调整个体的内在状态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理念相一致。此外,“本病论”还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要根据天地之气的变化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
《素问》第 73 章本命论文言文原文:
黄帝问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
岐伯曰: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
帝曰:升降不前,愿闻其故,气交有变,何以明知?
岐伯曰:昭乎哉问,明乎道矣?气交有变,是谓天地机,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又有五运太过,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运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运抑之。于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别,即气交之变。变之有异,常各各不同,灾有微甚者也。
帝曰:愿闻气交遇会胜抑之由,变成民病,轻重何如?
岐伯曰:胜相会,抑伏使然。是故辰戌之岁,木气升之,主逢天柱,胜而不前;又遇庚戌,金运先天,中运胜之忽然不前,木运升天,金乃抑之,升而不前,即清生风少,肃杀于春,露霜复降,草木乃萎。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陨鸣紊。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是故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厥阴未迁正,则少阴未得升天,水运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复作,冷生旦暮。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日久成郁,即暴热乃至,赤风瞳翳,化疫,温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皆烦而燥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
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运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久而伏郁,即黄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脸肢府黄疸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
是故丑未之年,少阳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或遇太阴未迁正者,即少阴未升天也,水运以至者,升天不前,即寒冰反布,凛冽如冬,水复涸,冰再结,暄暖乍作,冷夏布之,寒暄不时。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久成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肿翳,化成疫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
是故寅申之年,阳明升天,主窒天英,胜之不前;又或遇戊申戊寅,火运先天而至;金欲升天,火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时雨不降,西风数举,咸卤燥生。民病上热喘嗽,血溢;久而化郁,即白埃翳雾,清生杀气,民病胁满,悲伤,寒鼽嚏,嗌干,手坼皮肤燥。
是故卯酉之年,太阳升天,主窒天芮,胜之不前;又遇阳明未迁正者,即太阳未升天也,土运以至,水欲升天,土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湿而热蒸,寒生两间。民病注下,食不及化;久而成郁,冷来客热,冰雹卒至。民病厥逆而哕,热生于内,气痹于外,足胫酸疼,反生心悸,懊热,暴烦而复厥。
黄帝曰:升之不前,余已尽知其旨,愿闻降之不下,可得明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之谓天地微旨,可以尽陈斯道。所谓升已必降也,至天三年,次岁必降,降而入地,始为左间也。如此升降往来,命之六纪也。
是故丑未之岁,厥阴降地,主窒地晶,胜而不前;又或遇少阴未退位,即厥阴未降下,金运以至中,金运承之,降之未下,抑之变郁,木欲降下,金运承之,降而不下,苍埃远见,白气承之,风举埃昏,清燥行杀,霜露复下,肃杀布令。久而不降,抑之化郁,即作风燥相伏,暄而反清,草木萌动,杀霜乃下,蛰虫未见,惧清伤藏。
是故寅申之岁,少阴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又或遇丙申丙寅,水运太过,先天而至,君火欲降,水运承之,降而不下,即彤云才见,黑气反生,暄暖如舒,寒常布雪,凛冽复作,天云惨凄。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寒胜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温病欲作也。
是故卯酉之岁,太阴降地,主窒地苍,胜之不入;又或少阳未退位者,即太阴未得降也;或木运以至,木运承之,降而不下,即黄云见而青霞彰,郁蒸作而大风,雾翳埃胜,折陨乃作。久而不降也,伏之化郁,天埃黄气,地布湿蒸。民病四肢不举、昏眩、肢节痛、腹满填臆。
是故辰戌之岁,少阳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又或遇水运太过,先天而至也,水运承之,降而不下,即彤云才见,黑气反生,暄暖欲生,冷气卒至,甚则冰雹也。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冰气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热病欲作也。
是故巳亥之岁,阳明降地,主窒地彤,用而不入;又或遇太阳未退位,即阳明未得降;即火运以至之,火运承之不下,即天清而肃,赤气乃彰,暄热反作。民皆错倦,夜卧不安,咽乾引饮,懊热内烦,天清朝暮,暄还复作;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天清薄寒,远生白气。民病掉眩,手足直而不仁,两胁作痛,满目 然。
是故子午之年,太阳降地,主窒地阜胜之,降而不入;又或遇土运太过,先天而至,土运承之,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气,暝暗凄惨,才施黄埃而布湿,寒化令气,蒸湿复令。久而不降,伏之化郁,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阴痿少力,天布沉阴,蒸湿间作。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愿闻迁正,可得明乎?
岐伯曰:正司中位,是谓迁正位,司天不得其迁正者,即前司天,以过交司之日,即遇司天太过有余日也,即仍旧治天数,新司天未得迁正也。
厥阴不迁正,即风暄不时,花卉萎瘁。民病淋溲,目系转,转筋,喜怒,小便赤。风欲令而寒由不去,温暄不正,春正失时。
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木气虽有余,而位不过于君火也。
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填臆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举。雨化欲令,热犹治之,温煦于气,亢而不泽。
少阳不迁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荣,酷暑于秋,肃杀晚至,霜露不时。民病痎疟,骨热,心悸,惊骇;甚时血溢。
阳明不迁正,则暑化于前,肃杀于后,草木反荣。民病寒热,鼽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则喘嗽息高,悲伤不乐。热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劲未行,肺金复病。
阳明不迁正,即冬清反寒,易令于春,杀霜在前,寒冰于后,阳光复治,凛冽不作,民病温疠至,喉闭嗌干,烦躁而渴,喘息而有音也。寒化待燥,犹治天气,过失序,与民作灾。
帝曰:迁正早晚,以命其旨,愿闻退位,可得明哉?
岐伯曰:所谓不退者,即天数未终,即天数有余,名曰复布政,故名曰再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
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
少阴不退位,即温生春冬,蛰虫早至,草木发生,民病膈热,咽干,血溢,惊骇,小便赤涩,丹瘤,疮疡留毒。
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湿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泄注淋满,足胫寒,阴痿,闭塞,失溺,小便数。
少阳不退位,即热生于春,暑乃后化,冬温不冻,流水不冰,蛰虫出见,民病少气,寒热更作,便血,上热,小腹坚满,小便赤沃,甚则血溢。
阳明不退位,即春生清冷,草木晚荣,寒热间作。民病呕吐,暴注,食饮不下,大便干燥,四肢不举,目瞑掉眩。
太阳不退位,即春寒夏作,冷雹乃降,沉阴昏翳,二之气寒犹不去。民病痹厥,阴痿,失溺,腰膝皆痛,温疠晚发。
帝曰:天岁早晚,余已知之,愿闻地数,可得闻乎?
岐伯曰:地下迁正、升天及退位不前之法,即地土产化,万物失时之化也。
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
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注《玄珠密语》云:阳年三十年,除六年天刑,计有太过二十四年,除此六年,皆作太过之用。令不然之旨,今言迭支迭位,皆可作其不及也。
假令甲子阳年,土运太窒,如癸亥天数有余者,年虽交得甲子,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去岁少阳以作右间,即厥阴之地阳明,故不相和奉者也。癸巳相会,土运太过,虚反受木胜,故非太过也,何以言土运太过,况黄钟不应太窒,木即胜而金还复,金既复而少阴如至,即木胜如火而金复微,如此则甲已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丁卯,早至丙寅,土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详乎太乙。又只如甲子年,如甲至子而合,应交司而治天,即下己卯未迁正,而戊寅少阳未退位者,亦甲已下有合也,即土运非太过,而木乃乘虚而胜土也,金次又行复胜之,即反邪化也。阴阳天地殊异尔,故其大小善恶,一如天地之法旨也。
假令丙寅阳年太过,如乙丑天数有余者,虽交得丙寅,太阴尚治天也。地已迁正,厥阴司地,去岁太阳以作右间,即天太阴而地厥阴,故地不奉天化也。乙辛相会,水运太虚,反受土胜,故非太过,即太簇之管,太羽不应,土胜而雨化,木复即风,此者丙辛失守其会,后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己巳,早至戊辰,甚即速,微即徐,水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数乃太乙游宫。
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应交司而治天,即辛巳未得迁正,而庚辰太阳未退位者,亦丙辛不合德也,即水运亦小虚而小胜,或有复,后三年化疠,名曰水疠,其状如水疫。治法如前。
假令庚辰阳年太过,如己卯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太阴司地,去岁少阴以作右间,即天阳明而地太阴也,故地不奉天也。乙巳相会,金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姑洗之管,太商不应,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大小善恶,推本年天数及太乙也。又只如庚辰,如庚至辰,且应交司而治天,即下乙未得迁正者,即地甲午少阴未退位者,且乙良不合德也,即下乙未柔干失刚,亦金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且三年化疠,名曰金疠,其状如金疫也。治法如前。
假令壬午阳年太过,如辛巳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壬午年也,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去岁丙申少阳以作右间,即天厥阴而地阳明,故地不奉天者也。丁辛相合会,木运太虚,反受金胜,故非太过也,即蕤宾之管,太角不应,金行燥胜,火化热复,甚即速,微即徐。疫至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乙。又只如壬至午,且应交司而治之,即下丁酉未得迁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阳未得退位者,见丁壬不合德也,即丁柔干失赐,亦木运小虚也,有小胜小复。后三年化疠,名曰木疠,其状如风疫也。治法如前。
假令戊申阳年太过,如丁未天数太过者,虽交得戊申年也。太阴犹尚司天,地已迁正,厥阴在泉,去岁壬戌太阳以退位作右间,即天丁未,地癸亥,故地不奉天化也。丁癸相会,火运太虚,反受水胜,故非太过也,即夷则之管,上太徵不应,此戊癸失守其会,后三年化疫也,速至庚戌,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乙。又只如戊申,如戊至申,且应交司治天,即下癸亥未得迁正者,即地下壬戌太阳未退者,见戊癸亥未合德也,即下癸柔干失刚,见火运小虚,有小胜或无复也,后三年化疠,名曰火疠也。治法如前;治之法,可寒之泄之。
黄帝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
岐伯曰: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虚,神明失守。心为群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群泥丸宫一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之虚也,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已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
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却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此谓天虚人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部分译文:
黄帝问道:关于天元之气窒抑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希望听听关于天地之气交的变化,什么叫做失守呢?岐伯说:说的是天气和地气的上下升降,以及迁正和退位等,各自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上下之气各有不能按时而至的情况,就叫做失守。因此天地之气交发生了位置的变化,天地之气交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如果不是正常的变化,各种灾害就会一起到来。
在“本病论”中,还探讨了一些具体的疾病情况和应对之策。比如,对于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作者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疫病的流行往往与天地之气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人群的聚集、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这就提醒我们,在面对疫病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而不仅仅是单纯地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
此外,“本病论”还强调了医者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医者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更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和人文关怀。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全面的关怀和支持。这与周易哲学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的理念也是相符合的。
总的来说,“本病论”是《素问》中的重要篇章,它深入探讨了疾病的本质、发生机制以及应对方法,体现了中医深邃的医学智慧和哲学思想。通过对“本病论”的深度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更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从“本病论”中获得许多重要的启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健康挑战。我们可以借鉴“本病论”中关于天地之气变化与疾病关系的理念,更加关注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中关于预防疾病的思想,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本病论”作为中医经典的一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的传承,更在于对当下和未来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挖掘其中的智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对“本病论”的深度解析,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为推动医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健康事业而不懈奋斗。
二、《深度解析〈素问〉第 73 章 本病论——从周易哲学角度的探讨》
《素问·本病论》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章节,主要探讨了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章节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度解析:
(一)阴阳平衡
周易哲学强调阴阳平衡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体健康的关键。在《本病论》中,作者指出,天地之气的运行失常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天地之气的变化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平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恢复阴阳平衡。例如,在治疗风邪所致的疾病时,作者提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即通过辛凉、苦甘、甘缓、辛散等方法来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生克
五行学说是周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在《本病论》中,作者根据五行生克的原理,提出了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例如,在治疗火热之邪所致的疾病时,作者提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即通过咸寒、甘苦、酸收、苦发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五行生克关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象数思维
象数思维是周易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方法。在《本病论》中,作者运用象数思维来分析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诊断方法。例如,在诊断疾病时,作者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象、面色等外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同时,作者还运用象数思维来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药物的运用。例如,在治疗疾病时,作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和方剂,并根据药物的性味、功效、归经等象数特征来进行配伍和运用。
(四)变易与常易
周易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变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在《本病论》中,作者也充分认识到了疾病的变化性和复杂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作者提出了“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的治疗原则,即根据疾病的变化和发展,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的目的。
(五)中和为贵
周易哲学强调中和为贵,即宇宙万物都要保持适度的平衡和和谐。在《本病论》中,作者也提出了“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即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使其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素问·本病论》是中医经典中的一篇重要章节,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方法。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章节强调了阴阳平衡、五行生克、象数思维、变易与常易、中和为贵等重要思想和原则,这些思想和原则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用不同词牌名对《深度解析〈素问〉第 73 章 本病论——探寻疾病本源与应对之策》进行的解析:
《沁园春·本病论》
素问精微,本病论中,探寻本源。叹运气失常,升降不前;天地气交,变化多端。胜抑失序,万化不安,民病灾生苦难言。须详辨,明其理法宗,方得康健。
气交变化万千,遇胜抑、民病各不同。有木火土金,太过不及;少阴厥阴,迁正失时。治之之道,针刺药石,养生预防亦重要。细思量,守正御邪侵,安康永保。
《清平乐·本病论》
天元九窒,气交何失守?上下升降迁正退,各有经纶前后。
气交有变非常,灾害并至民伤。探寻疾病本源,应对策略周详。
《卜算子·本病论》
运气失常凶,升降有前因。天地气交变化多,疾病丛生扰人。
详辨明机理,应对有法循。针刺药石养生道,安康方得永存。
这些词牌名在格式和韵律上各有特点,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诠释《素问》第 73 章的内容,展现出其对疾病本源的探寻和应对之策的重要性。具体的解析可以根据词牌名的特点进行创作,以表达对该章节的理解和感悟。
《沁园春·本病论》诠释
《素问》之微妙,在本病论中尽显。探讨疾病本源,寻求应对之法。运气失常,升降不前,天地气交,变化万千。胜抑失序,灾害并至,民病灾生,苦难言。
需详加分辨,明其理法宗旨,方能保健康。气交变化多端,遇胜抑则民病各异。木火土金水,太过或不及,少阴厥阴,迁正失时。治疗之法,针刺药石,养生预防,皆重要。
仔细思量,守正御邪,安康方能永保。
《清平乐·本病论》诠释
天元九窒,气交失守何?上下升降迁正退,各有规律可循。
气交变化非常,灾害随之而来。探寻疾病本源,应对之策要详。
《卜算子·本病论》诠释
运气失常为凶,升降有其因。天地气交变化多,疾病扰人不安宁。
详辨明机理,应对循法行。针刺药石养生道,安康永留存
以上词牌名的解析,以不同的风格展现了《素问》第 73 章的内容,强调了对疾病本源的探究和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具体的诠释可根据词牌名的特点进行创作,以表达对该章节的理解和感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