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民间:
先秦时代:
百姓:“这此就是后世大明王朝时代的火器吗?”
“那什么大将军炮,能打300丈(一千米)之外,这等火器,要是出现我们的这个时代之下,这仗还怎么打?”
......
大秦时代:
百姓:“这么多的火器,还能打那么远,与这些后世的火器相比的,我们大秦帝国的秦锐士的掷枪兵,强大多了。”
......
大汉时代:
百姓:“若是我们大汉时代下,就有这等火器的出现,大汉的领土,将是天道历史进程之中的数倍。”
......
大唐时代:
百姓:“后世的火器的那些被点燃的黑色粉末,定然就是那火药了,这些火器不能留到后世才被制造出来,在这一世里,我们大唐王朝也必须要有。”
.....
大宋时代:
百姓:“坏了,这些后世大明的火器,应该不仅是让我们看到了,估计那些金,辽,蒙的人,应该也看到了。”
“要是看他们抢先发明出来,这燕云十六州,但是在这一世里,又难以被收回了吧。”
.....
大明时代:
百姓:“我们大明王朝,拥有这么强大的火器,为什么在天道历史进程之中,还是走向了灭亡?”
......
大清时代:
百姓:“什么?在大明时代的时候,我们华夏中原王朝就已经拥有,这等规模的火器。可是等了大清时代的火器,为什么还是大明时代的样式火器。”
“难道,大清王朝对火器就没有革新过吗?”
.......
天道画面中,那一排排,被整齐摆放了校场上大明火器与火炮,随后镜头的转头,以不同的角度显现了出来。
这让诸天万界下,众多百姓们,都给震撼到了。
这就是后世大明强大的表现,
在大明军队前去平定西北的宁夏之乱时,也都没有运用过这么多的火器与火炮。
看来这后世的李如松,是真的要狠狠的教训教训,这些樱花岛上的倭寇了。
【时间,是目前李如松,最为紧缺的。】
【想要把这些火器,以及弹药,还有粮草,都运往朝鲜,所需要的时间并不短,】
【但李如松很快就从祖承训在平襄之战的战报中,想到了办法。】
【虽然不知道,倭寇的状态为何不再像之前那么强硬,并且有求和谈判的意愿,那就和他们谈。】
【倭寇能利用假求和,诓骗祖承训与大明的将士,那么为什么大明就不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所以,李如松需要一个人,去与倭寇进行交涉,为李如松集结大军,调运武器等,争取到一定的时间。】
【然而早在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的时候,大明朝廷在突然接到倭寇的来信件,请求能够再与倭寇进行封贡议和谈判的请求时。】
【兵部尚书石星,认为北西的宁夏之乱,由于蒙古人的介入,不知道何时才会被平定,要是双线开战,那么大明王朝的财政压力将是巨大的。】
【所以兵部尚书石星,也有意通过封贡的方式,结束这一场,本该不属于大明王朝的战争。】
【石星的这一意愿与想法,立即就得到了,众多大明儒生文官的认同。】
【毕竟,都是官场上的老狐狸了,明神宗朱翊均想通过战争等手段,提升大明武将的地位来抗衡他们文官集团,他们又怎会不清楚?】
【由于,倭寇之患的原因,大明王朝与樱花倭国之间的官方关系,似乎已经断绝了将近百年。】
【在此时的大明朝廷中,几乎没人官员,是能精通倭国语言。】
【兵部尚书石星认为,想要防止,上一次祖承训的错误再次出现,一定要有精通倭国语言的人,前去与倭寇进行交涉,要在双方谈妥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次的和谈。】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才能找到,精通倭国语言,并且适合前去平襄与倭寇进行谈判交涉的人?】
【突然,兵部尚书石星,灵机一动,忽然想到了大汉王朝时期的招贤榜。】
【于是,一张张招贤榜,很快就被大明王朝张贴了出去。】
【招贤榜张贴的内容,大致言道:如今朝鲜战事吃紧,倭寇来势汹汹,朝廷急需能与倭寇交涉之人。】
【若有精通倭语、了解倭情者,无论出身贵贱,一经录用,定当重赏,并授予官职,望有识之士踊跃报名,共为朝廷分忧解难。】
诸天万界大明时代:
民间:
百姓甲:“说真的,倭寇的言语,太难听了,根本就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要是没有这天道的盘点,都不知道他们交谈的内容是什么。”
百姓乙:“这倭寇讲的话,与浙江宁波府那里人说的话很像。”
“这招贤榜应该,贴到那里去。”
“况且那倭寇丰臣秀吉,不是想要将他们的那个大亚细亚的军事重镇,设在浙江宁波府吗?”
百姓丙:“有没有一种可能,浙江的宁波人,是他们倭寇的老祖宗。”
百姓乙:“可别,倭寇之患,在浙江宁波的侵害可不少。”
“语言相似的可能有很多种,说不是是我们的宁波人,教会这些倭寇说话也不一定。”
......
【兵部尚书石星的招贤榜,很快就成为大明京城中谈论的谈论,然而,招贤榜张贴没多久,就被人接下了这招贤榜。】
【接榜之人,乃是一名,已经年过半百,来自浙江嘉兴的沈惟敬。】
【此时,已经是家道中落,来京寻找发展机遇的沈惟敬,在看到招贤榜的内容时,心中猛然一震,这不正是自己一直苦苦寻觅的机会吗?】
【有人说,沈惟敬是大明王朝的第一大忽悠,他以一人之力,将大明,朝鲜,倭国,三国玩弄于股掌之间,把一场极为严肃的国家战事,搅得乌烟瘴气。】
【还有人说,沈惟敬他本就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在他眼里只有利益,只有投机取巧。】
【他沈惟敬,根本就不懂得国家大义,也不懂政治谈判,只是想凭借着难得的机遇,为自己谋取私欲,不仅想凭此翻身,还更想平步青云。】
【也有人说,由于沈惟敬,是领悟了兵部尚书石星,不想与倭寇发生大规模战事的意愿,他的所有行事,在他看来,都是在为大明朝廷分忧解难。】
【然而,这一次,倭寇是真的想要与大明王朝,进行和议谈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