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新皇登基
且不说勋贵武将皆列队于后,一帮子战场上的骄兵悍将,在朝堂上能和文臣因为分歧,吵的口沫横飞。
要不是有皇上看着,文臣们的狗脑子都能被他们打出来。
此刻都安静如鸡,都挺直了腰板,端端正正坐在马匹上。
队列也是整整齐齐。
不用安排,自动安排爵位高低,品级先后,一字排列。
除了在朱棣的阅兵上,普通文臣们还没见过这些厮杀汉子如此老实。
单论杨士奇,大行皇帝故去,新皇登基典礼,明面上的主持都是他,士林之中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这种先皇信任,新君信赖的重臣,想不飞黄腾达都不可能。
这样一位注定会名垂青史的名臣,也态度恭谨对越国公执弟子礼。
当所有的东西结合起来,永乐朝第一权臣的形象,立体地出现在这些低级文官的面前,成为他们一生都难以磨灭的记忆。
有徐闻在,自然是他带头,下马入宫。
等候在一旁的司礼监主管太监,将早就准备好的劝进文书,交到他手中。
相关程序,徐闻已经经历过一次。
也是在场众人中,极少数有相关经验的。
他对主管太监微微一点头后,跨过了金水桥,进入紫禁城。
后面的诸臣,看着徐闻腰间的宝剑,无不露出艳羡之色。
剑履上殿,这就是人臣能达到的巅峰,大丈夫当如是!
具体事项,不用徐闻操心,自己的两个儿子已经安排得妥妥当当。
他只需要按照礼部官员,还有司礼监的内侍指引做好自己该做的。
朱高炽此时距离成为这个庞大王朝的主人,只剩着法理上的一步。
徐闻缓缓一步步地走上台阶,踏入巍峨的宫殿。
周边精挑细选的锦衣卫力士,手执皇家仪仗分立两旁。
端坐在龙椅之上的朱高炽也终于见到久违的老师。
说来也奇怪,哪怕是马上要成为万万人之上天子,他的内心始终还有点惴惴不安。
此刻见到徐闻,内心始终安定了下来,嘴角也忍不住上扬。
接下来就是繁琐的各式礼仪,祷告上苍,昭示天下。
大明朝的旧主已去,即将迎来新主。
礼毕。
徐闻明白,该自己上场了。
打开劝进文书,翰林院那些笔杆子写出来的东西,花团锦簇,读起来也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整个大殿中,就只有徐闻清越的声音在回响。
朱高炽首先辞谢,自己德不配位,难当大位。
徐闻继续打开第二份文书。
如此的过程重复三次后,朱高炽勉为其难,接过皇位。
身旁的内侍将早就准备的皇帝冠冕给他换上。
此时轮到杨士奇登场,宣读新朝第一道诏书,定年号。
没有什么意外,朱高炽体弱,取‘洪’字,寓意洪福齐天,愿继承朱棣的遗志,励精图治,兴我大明。
取‘熙’字,寓意光明兴盛。
文武百官齐喝万岁。
洪熙朝正式开始了。
新朝第一件大事,便是封官加爵,大赦天下。
其他可以等,但是对于徐闻这个立下泼天大功之人,众人都知道,新皇必然会马上封赏。
司礼监的总管已经手持圣旨,开始宣告。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绍膺天命,统御万方,夙夜兢惕,思与贤臣共安社稷,兹有越国公徐闻,世笃忠贞,夙承勋烈,当国家危疑之际,翊赞朕躬,戡乱定策,光昭日月,其心膂之诚,实为股肱之倚;其经纬之略,堪为柱石之托。
昔周公辅成王而天下定,霍光佐汉室而社稷宁,今徐闻之功,不逊古贤。特晋尔为越王,锡以金册玉宝,增禄万石,世袭罔替。赐王爵冕服九章,尔其克勤克慎,抚绥黎庶,翊卫朝廷,俾山河永固,国祚绵长.......”
台下众人,在听完以后,都在交换着彼此惊诧的眼神。
这份诏书里面所包含的意思有点多啊。
虽然没有直说越国公拥立之功,但是戡乱定策,但戡的是哪个乱,定的什么策,就不好说了。
当然以徐闻的资历,要说戡乱建文,倒也没啥问题。
可那是在先皇手上,新帝再说一遍,有点不合适啊。
而且用的是周公,霍光这样的例子来借古喻今。
如果今上是真心诚意的话,那越国公……哦,
不对,越王的位置,更加稳固!
至于封王,官员们倒是不太奇怪。
徐闻屡立大功,在先皇手中已经封无可封。
为了不让朱棣难做,徐闻才会领兵部尚书,并长期外出。
新皇继位,要安抚重臣,封赏有功之人,知道内幕的,也清楚徐闻选择秘不发丧,承担了多少的压力。
同时还拒绝了某些不能说的诱惑,加上本就是先皇女婿,今上的小舅子,也算皇亲。
如此功劳,封为异姓王或许算国朝还活着的首例。
但也算徐闻凭本事自己挣来的!
开先例之事,按照惯例,总要有人出来走个过场,反对一下。
这个任务只有杨士奇有资格上,事先洪熙帝朱高炽也通知过他。
为了恩师,他也愿意出这个头,可没等他出列。
徐闻已经走了出来,摘下官帽,叩谢道:“陛下对微臣的厚爱,臣铭感五内,但越王之事,臣万不敢受。”
朱高炽也想到以徐闻的性子,自己想封他越王,不会这么顺利,肯定会当场拒绝,杨士奇只是以防万一的备胎。
“朕意已决,先皇曾言,越国公功盖天下,然不能以王爵封之,此乃毕生憾事,如若归去,尔等当了此心愿。”
旨意不管用,朱高炽只能打感情牌。
这话父子聊天的时候,朱棣还真说过。
北征漠北之后,徐闻就已经是越国公。
漠北定策,保大明北境安宁,并未封赏,朱棣就觉得欠下徐闻不少。
其后徐闻坐镇北京,督造紫禁城,改造京师,哪一件不是鼎天之功?
但已封无可封。
朱棣知道,若是自己给徐闻封王,将来儿子朱高炽继位后怎么办?
徐闻当时只有三十七八岁,可是正当壮年。
所以只能从其他赏赐上弥补,徐华和徐谦身上也都被恩荫了爵位。
朱高炽深知先皇用意,故而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给徐闻封王,以安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