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封王之事
徐闻也知道朱高炽会提到朱棣,他叹了口气。
“先皇病重时,臣曾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越王臣断不能受!”
此言一出,大殿之中,一片寂静。
谁没背过出师表?
新皇以大行皇帝为由封徐闻为越王。
徐闻也以先皇为由,还用蜀汉丞相名言表明自己的心志。
朱高炽本来还想了很多说辞,仿自己登基的三请三辞,让徐闻受封越王。
可现在所有的话都堵了回去。
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劝说这个亦师亦友的国之重臣。
“末将,臣请陛下收回旨意!”
徐华和徐谦看得出,自己父亲是真心诚意的不想当这个越王。
上阵父子兵,也一同出列,摘帽叩谢。
看着跪在台下的父子三人,朱高炽心中感慨万千。
回京以来,众人对他的态度大变。
潜邸之时,旁人是恭敬。
现已为天子,则变成了谄媚,让他感觉很不适应。
但徐闻还是那个徐闻,没有太多的改变。
就连其他人梦寐以求的王爵,也能坚定拒绝。
双方僵在这里,杨士奇知道该自己出场了。
越国公坚决不受越王,新皇贵为君上,说出的话又不能随便收回,他们都需要一个台阶。
“臣恳请陛下收回越王之名,本朝自太祖以来,异姓王皆为追授,授予越国公恐不妥当。”
大家也都知道,这只是一个推辞。
凡事都有第一次,异姓王为啥不能给活人?
但杨士奇只能从这个方向找切入点,从不吉利方面来让朱高炽收回成命。
有徐华,徐谦,还有杨士奇带头,其他身份够格的勋贵和文臣,也都清楚怎么回事,纷纷出面帮腔。
有这些人出面,朱高炽也拍着龙椅,叹息道:“看来还是朕考虑欠妥当,那越王之事,暂时搁置吧。”
众人齐齐叩首道:“陛下圣明”
而没见过大场面的低级文官武将们,则是看得目瞪口呆。
以他们的品级,也只有这种大典上,才有资格站在大殿上。
还得是最后的位置,都快挤出殿外了,得垫脚才能看到前面的肉头。
这可是异姓封王啊!
数遍历朝历代,都是人臣巅峰!
得此名号,无一不是一世人杰!
要么是遗臭万年,要么是名垂青史的那种。
从徐闻的为官数十载的表现来看,他绝对是后一种。
这些人幻想如果自己站在那个位置,怕不是当时就欢天喜地地接受了。
要点脸的,可能会稍微推辞一下。
但最终还是挡不住这个诱惑,应了下来。
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当官为将,可不就是为了钱名二字。
异姓王已经是帝王能够给臣子的最高待遇,而赏赐也是极为丰厚,钱和名,朱高炽都给了徐闻。
可那个男人就这么坚决地拒绝了!
至少他们看不出有什么作秀的成分。
况且两个儿子,爱徒也都下场恳请收回。
这就是打定主意,坚决不受这越王之位。
皇帝所说的暂时搁置,也就是不想再继续下去了,不过说得好听一点。
徐闻不受封赏,那这些君恩就落到了两个儿子身上。
徐华,升任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正一品,领京营总兵。
徐谦,授文华殿大学士,内阁成员,兼领翰林院学士。
两人不过二十来岁的年纪,就已经荣升绯袍高官行列。
其他人除了祝贺以外,基本没人有什么嫉妒之心。
他们的爹放弃了一个异姓王,给两个儿子升点官怎么了?
而且二人可都是根正苗红的潜邸旧臣,和太子朱瞻基一同长大。
平日里和天子关系也如同家人,功劳更是立了一堆。
和他们相处过的同僚,对二人的为人处世,办事能力,也都是赞不绝口。
两位实打实的纨绔子弟,能走到这一步,肯定有他们老爹的关系在,但也是有非常强能力的。
除了两兄弟外,朝中重臣也都有相应的封赏,哪怕不升官,也有赏金。
四海商会的大股东之一,就是皇家。
所以现在内库宽裕,钱管够,新皇登基,总要让大家都高兴一下。
大殿之中一片喜气洋洋,哪怕是没有得到越王的徐闻,也很开心。
异姓王这个名头,其他人看得重,但对于他来说,可有可无。
金钱?
四海商会日进斗金,赚的钱他自己都有些害怕。
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往内库塞,再就是给郑和更新装备。
在沿海以皇室和郑和的名义,开设各种航海学校,培训大批水手。
让他们能够开创属于大明朝的大航海时代。
在江南还资助了各式公学,不求出什么人才,只为让更多人识字。
经过前世那个工业克苏鲁的洗礼,兴学已经变成徐闻刻在骨子里面的本能。
名望?
徐闻就更无所谓了。
他很肯定,后世的史书上,自己必将留下浓厚的一笔,和是不是越王关系不大。
徐闻之所以不在乎这个时代别人所看重的那些,是因为他站在更高的位置上。
审视过这段历史,所求不过百姓安康。
华夏苗裔源远流长,后世炎黄子孙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朱棣在临死之前,就曾经试探过徐闻。
他有钱有兵,门生遍布朝野,又有暗卫这等少有的精兵强将。
北征漠北后,徐闻向朱棣坦白,自己养了一批卫士,是为保护自己家人,以及四海商会,顺便侦查海外诸国情报。
其实,朱棣对暗卫早已知晓一些,是当年纪纲秘密呈报越国公私养死士,想要搞垮徐闻。
朱棣对徐闻一直信任有加,一直等他坦白。
翁婿坦诚相待后,徐闻请旨暗卫听命于朝廷。
朱棣同意,仍让徐闻单独领导,专攻海外情报。
暗卫得以招兵买马,发展骑兵军士。
然而,暗卫虽然脱胎于锦衣卫,听命于朝廷。
但徐闻作为他们的建立者,直接管理者,其影响力甚至超越朝廷。
无论是金钱,权力,还是门生势力。
徐闻已经具备了谋朝篡位的资本。
当年朱棣在燕王府只有八百人可用,远不如现在徐闻所掌握的这一切,照样奉天靖难得了天下。
永乐大帝作为上下五千年都排得上的君王,自然居安思危,会考虑到如果徐闻犯上作乱,会有怎样的结果。
所以才会有那最后的试探,将后手藏在郑和手中,留下第二份遗诏:“徐闻若有不臣,立诛之!”
当初看到郑和被突然召回时,徐闻隐隐有猜测。
他只是没法和朱棣明说,自己对皇位毫无兴趣。
坐到那个位置,一言九鼎,天下尽在手中,看上去很爽。
但只有侍奉了三代君王的徐闻才清楚,究竟有多坑。
兄弟血脉之间相残不必说他,单就是那把全天下扛在自己身上的压力,徐闻就很不喜欢。
也就是这样,后世嘉靖选择了当个挂机皇帝,远程遥控。
最重要的是,自己一旦有意称帝,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经历过靖难之役的残酷,徐闻是真不想折腾了。
自己已经是一人之下了,何必为了一己之私,搅得天下大乱?
那样一个位置,谁爱坐谁坐,自己就安心当自己的逍遥公爷,好不快哉。
都劳累了半辈子,清闲清闲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