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二天,金帝师来到鹿泉山,给何晓娜交代了一些事情就来到了鹿泉寺,看见妙成龙和妙成凤,盛施圆,魏子涵,他们在学习《妙法西域记》,金帝师给他们亲自讲了这第十七记:
我问上师:一切的真相无非是一个根本,然人们说法时,总分“妙明觉见真心”与“境同虚妄识心”。反而让我迷惑,我如何理解?
上师回答:不妨这样理解,世人常言“我”,此“我”众生若不妄认,本来恒真是一,比喻我看见,我知道等,谓之“自知之明”,这样的明了性它包含整个宇宙生命,即为一切的根本。所以人们表达的“我”其实就是人们要找寻的真相。但是人们累劫颠倒了,把所见所知等尘相为“我”的根本,离开了这些认为“我”就不存在了,即名死去。所以哲人们为了让众生不再颠倒,就用正见和颠倒见的方式阐明真相,菩提妙明自性当然没有正颠之别。识性即为众生颠倒妄出,所以说虚妄。
上师继续说道:如果把此分类统一起来理解,可以这样理解,菩提妙心恰似一面澄明空寂的镜子 。镜中障蔽什么?就显现什么。称作“照见”;显现什么,便明了什么,称作“觉明”。显然明了的对象已经不是镜子本身了,即说觉明真识,名阿赖耶识。一切识障,亦是觉明当下妄成,因说理故作分类,比如眼看与根尘相对,识生其中名眼识。实际上镜子和映像无二无别,名字不同而已。如此自知之明,自照之性,恰似水面倒映蓝天,水自带的认知功能将蓝天认作自身,表现为“我看见”“我知道”等。实则水是本真,蓝天不过是虚幻倒影,即看见,知道等六尘境界为虚幻妄影,即说识心境同虚妄。通过我的解释,明白真相的人,自然明白“照见”“觉明”“识影”无二无别。至于那个比喻镜子的妙心,离了照见觉明,它本就空无的如同不存在一般,用时显性。所以,真心“真”无寻,何以为真?妄心“真”即寻,又何以名妄?言妄显诸真,了真妄俱非,即见本性,这样性空的妙明本性就具有无限的可能了,可善亦可恶。
我问上师:众生是如何只见缘影而不见妙明本性的?也就是说众生是如何迷入颠倒见的?
上师回答:就是因为离了识影,此如镜的妙心也就找不到了,但此觉明之性又常住不灭,然后妄立“知道”,觉一切所明,即为“明觉”,就是念,如此念念流发,人们在颠倒见中就回不去了,把这念头就当做了心,妄说心念,就遗忘了“念”还是妙心本觉的事实。把本觉的照见就当成了六根心见,即见即觉知,比如说“我看见什么”等,即迷“六根觉见”为“我心”者,就彻底颠倒了。所以,若有人要不颠倒,还得从六根处下手证悟,见境即见识(六识),见识即见性(自知之明),即见障即见我,即性识(障我)明知(本我)。
我问上师:觉知明了之时,明了的对象既包含本真之“我”,也包含虚妄之“识”,为何众生总是忽视本真,反而执着于虚妄之识?
上师回答:真我妙空势有,故众生往往见到有而见不到空。如此不难理解,充满无限可能的自在体就是“空”,而不是说有个“空”相。反过来,不能无限可能的东西就不能名“空”。此净妙明体,无形无相,自照圆满,觉明常住,又无迹可寻,唯有借识障才能管中窥豹。也就是说,自己觉明妄幻种种虚妄,才能现出自己本真之性,即自心取自心。然而,累世以来的众生,迷执虚妄的执念根深蒂固,反而舍弃本真,误将识障认作“我”,贪执不舍。
我问上师:这妙空本无的“我”,虽能借障显真,但若障尽之后,“我”又有何用?如此看来,这“有用之性”与“无用”又有何异?
上师反问道:言及“舍弃”,已然陷入虚妄执念。你且深思,你能见山河大地、赏美食佳人、生烦恼嗔怨,根源何在?
我回答上师:并非源于这些外境,而是因我有自照之性。若无此本真之性,识障又何所依托?见障即是见我。
上师回答:正是如此!若能悟透“见障即见我”,烦恼自可转为菩提,证得自在解脱。恰似观云者不会执着于云,而能安住于广阔天空,心无挂碍。所谓“明白即清净,清净即菩提”,犹如明了镜中幻象的猫儿,不再与镜中虚影争斗,自然悠然自得,又何来“舍弃”之执念?你问此“我”何用?答案就是它自在解脱,让你不再受苦、执妄生死。
我问上师:我已明了此中妙理,但如何证明众生皆具此“明镜”菩提妙心,没有分别,为世间唯一真相?
上师反问道:以两人共食一苹果为例,一人尝之觉甜,一人品之觉酸。说甜者,因有“甜”之心;言酸者,因有“酸”之心。但究竟是谁在感知苹果的酸甜?
我回答言:是各自的“我”在感知。可如何知晓各自的“我”实为一体?
上师回答:苹果既入你眼,苹果便是你;苹果既入他眼,苹果便是他。苹果既是你又是他,你与他又怎会是二而非一?
我反问道:我见苹果,为何说苹果即我,二者一体?
上师反问道:你以何为“我”?
我回答说:我以能见、能听等六根之性为“我”,若无此六性,我便如死寂一般。
上师反问道:你既以“见”为“我”,当你见苹果时,究竟谁是“见”?谁又是“苹果”?
我回答说:“见”即是苹果。若非苹果,“见”从何而起?“见”又如何成立?
上师回答:正是!此即“见障即见我”。
我又问道:既然两人同见苹果,实则都在照见本觉妙空,为何感知的人要执认迷障,一人觉甜,一人觉酸?
上师回答:此乃因执取不同、对障的认知不同。然而,本真之“我”并无分别。因对障的认知而生“心”,迷惑中认“心”为实有,名我有心,进而产生内外的分别,名心内心外。进而妄说虚空在外,实则为妙心无二无别,菩提本觉妙心本不动摇,故虚空本不动摇。继而四大、万物、众生等对境次第呈现。在识心认知的造作下,“我”这个相也就差异而呈现了出来,即名众生。这样的众生,在对立分别中,世世纠缠于仇恨贪怨,犹如梦魇缠身。尽管妙觉的觉知本性从未遗失,却始终无法觉醒。
他们读完,金帝师目光如炬扫过众人,妙成龙攥紧的拳头微微发颤,妙成凤睫毛轻颤似要接住每字每句,盛施圆手中的笔在书页划出凌乱折痕,魏子涵则屏气凝神,似怕漏过一丝真意。
“文字是枷锁,亦是钥匙。”金帝师忽将茶盏重重搁在石案上,茶汤晃出涟漪,“若困在言语里打转,便是买椟还珠。金帝师望着众人,忽然放声大笑,笑声震得檐角铜铃叮咚作响:“好!好!妙心本自圆满,何须外求?你们看!”他猛地推开窗,暮色中,归巢的鸟儿在雪地里掠过霞光,远处炊烟与云雾缠绕相融,一切皆自己清净本然。“鸟儿不知自己在飞,炊烟不觉自己在飘。当你们也能如此——吃饭时只吃饭,担水时只担水,那便是见性之时。”
当夜,鹿泉山万籁俱寂。妙成龙在禅房反复擦拭宝剑,却不再执着于剑刃是否锋利;妙成凤轻抚琴弦,音节流淌自然,盛施圆将批注满纸的经书只是淡淡读过去,也不思其明白或者不明白。
魏子涵独坐石阶,望着浩瀚星河。一只流萤停在他指尖,微光忽明忽暗。他忽然想起白天抛玉时的轻松,那不是失去的怅惘,而是挣脱枷锁的畅快。此刻微风拂过,他恍然惊觉:原来心无挂碍,竟如此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