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茗子调到玉田县囦关镇任党委书记。每周二下午,镇委会议室总是座无虚席,干部们围坐在一起,等待着例会的开始。茗子坐在主席位上,看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心中却有些不安。例会总是千篇一律,传达上级文件精神,领导班子作指导,干部们偶尔附和几句。这样的会议,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茗子,下周例会还是老样子?”副镇长老张凑过来,轻声问道。
茗子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老张,我觉得我们可以试试新的方式。与其只是传达文件,不如变成课堂,请人来上课,大家觉得怎么样?”
老张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一亮:“这主意不错!要是能请到专家来讲课,肯定比我们干巴巴念文件强多了。”
茗子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计划。她立刻安排人联系县委党校,邀请余老师来开讲第一课。
开坛首讲,茗子亲自迎接余老师。老师一走进会议室,干部们立刻安静下来,目光聚焦在他身上。余老师的开场白简洁有力,瞬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讲座结束后,会议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茗子,这讲坛的形式真不错!”池主任拍了拍茗子的肩膀,赞不绝口,“下次能不能请个经济方面的专家来?我们镇的产业发展正需要指导。”
茗子笑着点头:“放心,我已经在联系了。”
从“我听”到“我讲”
随着时间推移,囦关讲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愿意来到这个基层讲坛。然而,茗子并不满足于此。她深知,干部们不能永远只是听众,他们也需要成为主角。
“老池,这次讲座你来讲讲吧。”茗子找到池新基,开门见山地说道。
池主任一听,差点跳起来:“让我做事怎么都行,让我讲课绝对不行!”
茗子笑了笑:“老池,你这么多年基层工作经验,肯定有很多心得。别担心,就当和大家交流一下。”
池主任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答应了。他认真准备了一堂题为《新时期如何当好镇村干部》的讲座。讲座结束后,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干部们纷纷围过来,和他交流心得。
“老池,你讲得太好了!我刚到镇里工作,正愁不知道怎么开展工作呢。”年轻的组织委员包玲激动地说。
池主任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都是我这么多年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帮到你们。”
从“你决定”到“我选择”
“办一个囦关人自己的‘百家讲坛’,更贴近乡镇工作需要,更关注民生热点问题。”茗子的雄心壮志从未改变。经过初期的摸索,囦关讲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茗子,我们库区林地多,防火任务重,能不能请个专家来讲讲森林防火?”镇库区办副主任林详找到茗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茗子立刻答应下来,联系了省扑火办扑救科白科长。讲座结束后,林详感慨地说:“这节课太有用了,以前我们用的办法都有点后怕,没造成伤亡真是万幸。”
类似的场景在囦关讲坛不断上演。干部们从最初的被动接受,逐渐变成了主动参与。他们通过党委书记谈心制、发放征求意见调查表等方式,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茗子则根据这些需求,精心安排每一期的讲座内容。
“茗子,现在大家的学习态度变化可大了。”镇干部林新自豪地对茗子说,“囦关讲坛如今是囦关人的‘百家讲坛’,也是囦关镇的一张名片。”
茗子微微一笑,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囦关讲坛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