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囦关镇,有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这里的人们质朴而热情。镇党委书记茗子站在讲坛前,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满是欣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囦关讲坛”终于在这里生根发芽,结出了累累硕果。
“茗书记,这次的课程安排得真不错,大家都很期待呢!”镇文化站王站长凑到茗子身边,轻声说道。
“茗书记,我觉得咱们囦关镇虽然不大,但老百姓对知识的渴望还是很强烈的。”李明在一次会议上说道。
茗子点了点头:“是啊,我也一直这么想。我们要为老百姓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那咱们就办个讲坛吧!”镇宣传委员小张提议道。
“好主意!”茗子眼睛一亮,“就叫‘囦关讲坛’吧!”
于是,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囦关讲坛”正式开讲了。第一堂课,茗子亲自邀请了镇上的老教师来讲授传统文化。台下座无虚席,群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茗书记,这讲坛真不错,以后得多办几场。”课后,一位村民拉着茗子的手说道。
茗子笑着点头:“放心吧,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囦关讲坛”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从镇上的干部到普通群众,从专家学者到乡村教师,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
“茗书记,这次我们邀请了省城的教授来讲课,您看行不行?”李明兴奋地说道。
茗子点了点头:“好啊,我们要让讲坛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贴近基层,关注民生。”
于是,讲坛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国际形势到百姓生活,从农业科技到文化传承,无所不包。茗子还带领团队建立了教学音像资料库和师资库,为讲坛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茗书记,您看这讲坛越办越好了,我们老百姓都受益匪浅。”一位村民感慨道。
茗子微笑着:“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会继续努力,让讲坛成为大家的精神家园。”
“茗书记,这次我们准备出版《囦关讲坛(辑一)》,您看选哪些课程?”李明拿着一份课程清单问道。
茗子接过清单,仔细看了看:“就选这17节精品课程吧,这些都是大家最喜欢的。”
“好的,我马上安排人去整理。”李明说道。
“我们要把讲坛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茗子说道,“我们要继续传承‘滴水穿石’的精神,让讲坛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常青生命之树’。”
“茗书记,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努力的。”李明坚定地说道。
“茗书记,您看这讲坛的名字起得真好,‘囦’字象征着我们这个小镇,而‘关’字,寓意着我们要突破知识的瓶颈,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一位老党员再次说道。
茗子微微一笑:“是啊,我们就是要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囦关的每一个角落。”
在茗子的带领下,“囦关讲坛”已经成为囦关镇的一张亮丽名片。它不仅传播了知识,更凝聚了人心,成为囦关镇干部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