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整齐的官员们正待着汇报,沉默而肃穆。
今日的朝会和往常一样,气氛严谨,谁也不敢多说一个字。
终于,随着朱元璋轻微的点头,朱标缓缓走上前。
他一袭深色龙袍,身形高大,面容冷峻,一双深邃的眼睛透着几分沉稳与思虑。
他微微低头,恭敬地向朱元璋行了一礼,随后开始报告。
“父皇,儿臣此次上报之事,皆为我大明江山社稷之事。”朱标声音平稳,语气中带着几分沉稳的王者风范。
“说说看,近来朝中有何进展?”朱元璋不急不缓地开口,话语中的威压犹如无形的巨石,落在每一个在场官员的肩上。
朱标稍微停顿了一下,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始汇报,“回父皇,儿臣近日督查京城周边民生,得知,许多民众疾苦不堪,物价高涨,生活困苦,百姓怨声载道。儿臣已指派地方官员,着手处理粮仓紧张之事,要求及时调拨,缓解民众困厄。”
“嗯。”朱元璋点了点头,虽然对这个汇报早有预料,但还是不禁微微皱眉,“继续。”
朱标低头稍作思索,语气沉稳地继续说道:“父皇,除了民生问题,近日北边匈奴又有异动,屡次越境骚扰,甚至意图试探我边疆防线。这已不是第一次了。”
这句话一出,原本肃静的朝堂顿时充斥着隐隐的窃窃私语,许多官员面色微变,却都不敢妄言。
边疆匈奴之患,从来就是大明的一块心病,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国库匮乏的敏感时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满朝文武神经紧绷。
朱标瞥了一眼众人的神色,又转向朱元璋,语气多了几分郑重:“儿臣已派人加强边疆驻守,令将士严防死守。但以匈奴的动作来看,他们似乎并非单纯的骚扰,而是意图挑衅。”
“我大明刚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正是休养生息之时,若贸然与匈奴交战,恐怕会让国库更加捉襟见肘,进而影响江山根基。”
朱标说完,整个朝堂陷入一片沉寂。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朱元璋身上,等待着这位皇帝的回应。
朱元璋缓缓抬眼,目光扫过满朝文武。
他的神情深沉,眉头微微皱起,手中把玩着龙纹玉玺的动作也顿了一顿。
片刻后,他开口了,声音低沉而略带疲惫:“匈奴之患,朕早已知晓。可如今国库空虚,实在无力再打一场大仗。大明虽胜,可将士们亦需休整,百姓亦需喘息。你们倒是说说看,眼下该如何是好?”
朱元璋的声音落下,朝堂上一时竟无人敢接话。
文武百官一个个低着头,心里盘算着应对之策,却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开口。
边疆之事非同小可,贸然开战可能胜也难支,若轻忽则更是大忌。
这样的难题,谁敢在龙颜之下胡乱建议?
这时,一名身穿深绿色官袍的中年官员缓缓走出队列。
他的面容刚正,五官瘦削,虽略带几分苍老之色,但目光却炯炯有神。此人正是翰林学士杨璞,一位以耿直敢言着称的清流官员。
“臣杨璞叩见陛下。”他微微躬身,声音浑厚有力,“臣有事禀告。”
朱元璋抬起头,目光从这位官员身上掠过,微微点了点头:“杨璞,你素来直言无讳,有何事便讲吧。”
杨璞稍稍整理了一下袍袖,面色沉静,但目光中透着几分凝重:“陛下,臣并非想就匈奴之事发表意见,而是另有一事,希望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安静,连那些本低头沉思的官员也纷纷抬头,露出几分疑惑的神色。
不谈匈奴之事,却说有其他重要事情禀告,杨璞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朱元璋的目光微微一沉,语气带着几分探究:“哦?有什么事比匈奴之患还要紧迫?说来听听。”
杨璞直视朱元璋,语气不卑不亢却清晰有力:“陛下,臣近日听闻一件事,实在心中忧虑,寝食难安。这件事虽不及匈奴之患那般急迫,但事关皇家威严,事关太孙之道,臣不得不冒死直言。”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眉头微微一挑,周围的文武官员也都露出了诧异的神色。
皇家威严?太孙之道?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已经足够让人联想到某些非同小可的事情。
朱元璋的手轻轻一摆,语气沉稳:“既然如此,你便直说吧。”
杨璞低头顿了顿,随后抬起头,正色说道:“陛下,臣近日得知,太孙殿下竟私自经商,名下商铺广和斋,更是因一款紫色布匹在京城名声大噪。臣听闻此事后,百思不得其解。太孙身为皇室血脉,乃未来储君,却不守皇族本分,竟涉足商贾之事,实在有损皇家威仪!”
“此事若传到民间,百姓必然议论纷纷。更何况,皇孙名下商铺的收入,又当如何处置?是归皇家,还是归太孙个人?这些都足以引发朝臣与民众的疑虑。”杨璞的话掷地有声,语气中满是对朱雄英行为的质疑。
这番话如同惊雷般在朝堂上炸开,瞬间引发了哗然之声。文武百官皆忍不住低声议论,显然,这个消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属首次听闻。
朱标眉头微微皱起,面色不由得沉了几分。他没有想到,有人会在朝堂上状告自己的儿子,而且是用这种方式直接挑战皇家威严。
朱元璋闻言,眼神一凛,龙椅上的身躯微微前倾。
他的目光紧紧锁住杨璞,语气变得冰冷而威严:“杨璞,这话可不能乱讲。太孙殿下是皇家储君,若无真凭实据,你这番指控便是诬陷,乃死罪!”
“臣不敢妄言。”杨璞神色坚定,语气铿锵,“臣手中已有证据,证明广和斋确实与太孙殿下有牵连。且京中不少商贾都知道,广和斋的那款紫色布匹,便是由太孙名下的铺子独家供应。臣若有半句虚言,甘愿领罪。”
朱元璋闻言,双目微眯,深沉的目光中隐隐透出一丝寒意。
他直起身子,语气威严:“杨璞,既然你说手中有证据,那就拿出来让朕看看。若你说的是真的,朕绝不姑息!若是假的,你便自己知道后果。”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杨璞身上。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样的场面非同小可,稍有不慎,便可能引来一场风暴。
杨璞闻言,神情不卑不亢,稍稍整理了衣袍,随即沉声说道:“陛下,臣确实有证据。”
说罢,他向殿外一挥手,一个低眉顺眼的侍从立刻快步走进大殿,双手捧着一叠卷宗,跪地呈上。
王景弘接过卷宗,快步走到龙椅前,恭敬地呈给朱元璋:“陛下,证据在此,请陛下过目。”
朱元璋接过卷宗,翻开一页页细看,眉头越皱越紧。
卷宗上不仅详细记录了朱雄英几次离宫的时间,甚至连他与刘掌柜的会面地点、频次都一清二楚,更有几名目击证人的签名画押。与此同时,还有一份广和斋的账簿,明确列出了大量银两的进出明细。
朱元璋冷冷地盯着手中的卷宗,眉头紧锁,脸上的阴云几乎压得朝堂上所有人喘不过气来。
大殿内鸦雀无声,连呼吸都显得格外沉重。文武百官屏息以待,没人敢在这个时候多说一个字。
朱标站在一旁,目光沉静,但心中却波涛翻涌。他扫了一眼那摊开的卷宗,隐约能看到上面的字迹,知道事情已经不容小觑。
这个杨璞果然是有备而来,不仅是针对朱雄英,甚至可能是冲着整个东宫而来。
朱元璋的手缓缓地合上卷宗,动作极为缓慢,却带着一种让人心惊胆颤的威压。
他的目光从杨璞的脸上扫过,继而移向满朝文武。
他的声音低沉而冷厉,如刀锋般划过每个人的耳膜:“朕的大明江山,刚刚立足不久,边疆匈奴觊觎,国库拮据,百废待兴。眼下朕最需要的是上下**,克服难关。但朕没想到,连皇家之中,也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他一字一句地说道,每个字都像是一记闷雷,狠狠砸在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纷纷低头,连大气都不敢出。
“太孙殿下私自经商,朕暂且不论其动机如何,但这件事若真如杨璞所言,确实有损皇家颜面!”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拔高,眼中寒光乍现。
杨璞听到这句话,暗暗松了一口气,心中大喜,正欲再添一把火,便听朱元璋继续说道:“不过,朕也不能仅凭这些纸上证据就轻易定罪。皇家之事,岂容随意议论?此事牵扯甚广,朕必须彻查清楚!”
此话一出,杨璞的脸色微微一变。他本以为朱元璋会顺着自己的话,立即严惩朱雄英,但没想到对方却来了这么一手。
只见朱元璋转头看向王景弘,语气肃穆:“传旨,令锦衣卫彻查此事,务必查清楚广和斋与太孙的关系,还有这笔银两的流向。若有人胆敢捏造、诬陷,朕绝不轻饶!”
王景弘连忙俯身领命:“奴才遵旨!”
朱标心中一松,却不动声色,只是低头站在一旁。
他知道,朱元璋这是在保护朱雄英,虽然没有明说,但已经将事态从严厉的皇室风波缓和成了一个可以调查的事件。
朝堂上,文武百官神色各异。有些官员暗暗点头,觉得皇帝果然英明,既不偏袒也不急于定罪。
而那些原本希望趁机打压太孙的朝臣,则脸色微微难看,但却无从开口反驳。
朱元璋的目光再次落在杨璞身上,冷冷说道:“杨璞,你刚刚言辞凿凿,说自己所言属实,朕姑且信你一回。但你也要记住,若此事有半点虚假,你便是诬陷皇孙,罪不可赦!”
杨璞身子一震,连忙俯首:“臣定不负陛下信任,所言皆有依据,绝无虚假!”
朱元璋没有再理会他,而是缓缓站起身来,拂袖说道:“今日朝议到此为止,其他事务,退朝后再行禀报。散朝!”
朱元璋步履稳健地走养心殿,心中却翻涌着复杂的思绪。
“雄英这小子,倒是有胆子。”朱元璋心中冷笑,回想起前几日,朱雄英亲自呈上大笔银两的场景。
那可不是普通的数目,而是实实在在的万两白银。
即便是在国库紧张的情况下,这万两银子也足以解一时燃眉之急。
如今,大明正面临草原十八部的困局,国库资金捉襟见肘,这笔银子,无疑给了他一丝喘息的机会。
“这小子聪明得很,知道银子能保命。”朱元璋想到这里,脸上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
但转瞬间,他的眉头又皱了起来,“不过,这笔钱,既然进了国库,就得是国家的!他敢经商,便要付出代价。”
朱元璋冷哼一声,抬头望向远方宫殿金顶,目光深邃。
“雄英啊雄英,朕可以保你不被那些人逼得太紧,但你也别想独占这块大肥肉。你赚的钱,朕要用在刀刃上。”他的声音低沉,带着几分王者的果决。
紫桂阁内,灯影微晃,吕氏端坐在雕花的木椅上,手中把玩着一支玉簪,脸上挂着一抹得意的笑容。
刚刚得知朱元璋在早朝上的反应后,她的心情格外愉悦。
“好一个广和斋,好一个朱雄英。”吕氏冷笑着自语,眼神里满是算计的光芒。
李嬷嬷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问道:“主子,陛下虽未当场责罚太孙殿下,但已下令锦衣卫彻查此事,这对太孙来说,怕是不好过了。咱们的计划,总算见了成效。”
“锦衣卫彻查?呵,陛下也不过是顾全皇家脸面罢了。”吕氏微微扬起下巴,眼中闪过一丝阴狠,“这件事既然闹到了朝堂之上,太孙的名声就再也干净不了。皇家储君经商,这事儿无论查到哪一步,都是个污点。”
她的声音低沉,却带着几分刻骨的得意,“这小子倒是聪明,可惜年纪小,急功近利,以为能用银子讨好陛下,就能万事无忧?哼,皇家之中,能安然站稳脚跟的,哪一个不是步步为营、深思熟虑的人?他一个九岁的孩子,懂得什么大局?”
“主子英明。”李嬷嬷微微弯腰,恭维道,“不过,奴婢觉得,若太孙能借着此事挽回局势,怕是咱们的计划就有些落空了。不知主子是否需要再添一把火?”
吕氏眯起眼睛,修长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玉簪,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片刻后,她嘴角缓缓勾起,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你说得不错。光凭早朝上的事情,未必能让太孙真正失势。太子殿下一向护短,若他插手此事,恐怕事情很快就会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