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威廉姆斯车队
凌远点头:“继续。”
方案二:收购现有F1车队
格拉西翻开另一份报告,屏幕上出现当前赛季的F1车队名单。
他拿起激光笔,将两支可收购的车队标红,而其他车队的名字都被划去。
“如果我们要在2017赛季回归,唯一现实的选择就是收购现有F1车队。”
“根据国际汽联的规定,F1车队的注册变更需要在赛季前完成审核,通常,新赛季的参赛名单将在前一年的12月底最终确认。”
他用激光笔标注关键时间节点:
2016年12月:国际汽联最终确认2017赛季参赛名单。
2017年2月:各车队在巴塞罗那进行季前测试,新车正式亮相。
2017年3月:F1新赛季揭幕战,澳大利亚大奖赛正式开赛。
凌远点点头:“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在下个月底前完成收购,尽快完成股权变更和管理层交接,否则2017赛季就会被排除在外。”
会议室里短暂沉默,众人神情凝重。
他视线掠过被划去的车队:“先说说,为什么能买的只有这两支车队?”
格拉西开始解释:
梅赛德斯今年正处于统治地位(车队、车手双料总冠军),是戴姆勒集团的核心宣传资产,不可能出售。
法拉利作为F1历史最悠久的车队之一,几乎等同于F1本身,不仅不会出售,甚至不会允许其他厂商挑战其地位。
红牛由奥地利红牛集团全资控股,拥有极强的商业价值,同时已进入竞争力巅峰,不会出售。
迈凯伦不仅是一支F1车队,更是一家独立的高端汽车制造商,具有长期的赛车文化传承,不可能出售。
......
“所以,”他按下激光笔,屏幕切换到一张对比分析表,“目前唯一现实可行的收购目标,就是威廉姆斯车队和印度力量车队。”
“这两支车队是市场上能够收购的最优选择,其他可购买的车队要么排名太低,要么竞争力不足,发展起来需要太长时间,远比不上现有成熟的中游车队。”
威廉姆斯车队
收购成本:3亿—3.5亿欧元
2015赛季成绩:车队排名第6
技术储备:拥有独立的空气动力学研发团队,具备完整的赛车制造能力
供应链:长期使用梅赛德斯动力单元,技术合作关系稳定
问题:管理层资金紧张,倾向出售部分股份,全资收购可能需要额外资金支持
印度力量车队
收购成本:约2.5亿欧元
2015赛季成绩:车队排名第5
技术储备:依赖梅赛德斯供应底盘和动力单元,研发能力有限
供应链:完全依赖梅赛德斯技术支持,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问题:车队老板维贾伊·马尔雅不愿出售,即便愿意,仍需额外资金进行技术升级
技术总监看向凌远:“印度力量车队虽然目前成绩领先威廉姆斯,但它的研发能力相对薄弱,更像是一个客户车队。”
“而威廉姆斯虽然近几年竞争力下降,但它的空气动力学研发团队依然是F1赛场上最独立、最完整的之一。我们接手之后,只需要资金注入,就能立刻恢复竞争力。”
凌远目光扫过屏幕:“那就选威廉姆斯,我要100%控股,彻底重塑这支车队。”
财务主管点开一份新的预算报告。
“凌先生,收购只是一部分,我们还需要考虑升级成本和每年的运营预算。”他指着数据表格:
收购成本:预计3亿—3.5亿欧元,视谈判情况而定。
基础设施升级(1.5亿欧元):风洞与空气动力学实验室,模拟器与数据分析系统,制造工艺优化(碳纤维、风洞测试)
技术团队扩编(5000万欧元):高薪挖角核心工程师,强化研发实力。
“总计额外投入4亿—5亿欧元,才能让威廉姆斯重回顶级车队的行列。”财务主管看向凌远,语气凝重。
凌远点头:“年度运营成本呢?”
财务主管切换至下一页:
研发与测试:1亿欧元
车手及团队薪资:9000万欧元
赛事运营(物流、维修、赛事费用):6000万欧元
供应链(动力单元、变速箱、轮胎):1亿欧元
车队年度总运营成本:约3.5亿欧元\/年
他补充道:“如果我们想争夺世界冠军,预算至少要提高到3.5亿欧元\/年,与红牛、法拉利、梅赛德斯的投入水平相当。”
会议室内短暂沉默,所有人都等待凌远的决定。
凌远扫过屏幕:“收购后,第一年投入5亿欧元,彻底升级设施和团队。随后每年运营预算4亿欧元,确保竞争力逐步提升,这笔资金将由星瀚集团出。”
“F1不仅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个商业平台。集团不会把它当成单纯的支出,而是高价值的品牌投资。”他敲了敲桌面,“所以,你们的品牌回归计划呢?”
屏幕那头,玛莎拉蒂的高管们相互对视,思绪万千。
他们原本只是以为凌远要重塑玛莎拉蒂在F1的影响力,但现在他们清楚,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计划——一个让玛莎拉蒂重回F1总冠军的计划。
片刻沉默后,市场总监开口:
“凌先生,收购成功后,我们会启动品牌重塑计划,以确保玛莎拉蒂的回归不仅仅是F1赛场上的一次胜利,更是品牌全球影响力的飞跃。”
他点开一组数据,屏幕上显示出几项关键指标:
全球豪华车市场对赛车运动的兴趣:F1品牌曝光每年可触及6亿观众,其中高端消费群体占比超过40%。
历史回归效应:当梅赛德斯在2010年回归F1后,其全球销量在五年内增长了45%,证明F1对于品牌影响力的巨大推动力。
华国市场潜力:F1在华国市场的增长率超过20%\/年,且90%的F1中国观众为高收入或高净值人群,这是我们必须抓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