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李世民一战擒双王的消息像旋风一样迅速传遍各地,就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一般,激起了千层巨浪,整个天下都被这惊人的消息所震撼。许多原本对大唐心存疑虑、摇摆不定的势力,在听闻这个消息后,都被大唐的赫赫威名所慑服,他们意识到大唐的实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这些势力经过深思熟虑后,纷纷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向李渊表示愿意归附大唐。这些使者带来了各种珍贵的礼物和归顺的诚意,希望能够得到大唐的庇护和支持。
李渊得知这些消息后,心中自然是喜不自禁。他深知,经过这一战,天下大势已定,大唐统一天下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而且好事陆续有来,就在他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又一份特殊的奏书送到了他的案前。这份奏书来自于南方的李孝恭,李渊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好奇,不知道这份奏书会带来怎样的消息。
李渊打开一看原来是一直与他心有芥蒂的李靖为李孝恭出谋划策,并且制定出了一份极为详尽的战略规划。
这份战略规划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的,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攻取南方巴陵地区割据一方的萧铣势力。李靖的智慧和谋略在这份规划中展露无遗,他不仅考虑到了军事方面的各种因素,还对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考量。
李孝恭对李靖的这份战略规划非常重视,他仔细研究并整理了其中的要点,最终将其归纳为十个关键策略。这十个策略涵盖了从战略部署到具体战术实施的各个方面,可谓是面面俱到、无懈可击。
李孝恭对这份战略规划充满信心,他坚信按照李靖的计策行事,一定能够成功击败萧铣,统一南方地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这十策上奏给了李渊,希望得到李渊的认可和支持。
李渊手持李孝恭的奏书,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他转头看向身旁的裴寂和封德彝,微笑着说道:“李靖此人,虽然之前曾有举报朕的恶劣行径,但观其近几次的大捷,皆是为我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啊!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啊,对他太好是不行的,唯有多多鞭策,方能使其听话。你们看,此次他不就乖乖地投诚了吗?”
李渊越说越兴奋,他继续说道:“二郎打仗固然厉害,但若有李靖从旁协助李孝恭,必定也能取得大胜啊!如此一来,我大唐的军事实力必将更上一层楼!”
封德彝闻听此言,赶忙随声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此乃陛下的英明之处啊!”他一边说着,一边向李渊投去谄媚的目光。
李渊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将目光转向裴寂,问道:“裴监,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裴寂暗自思忖着,他深知李渊最近因为李世民的功劳太大、势力过强而心情烦闷。如今李靖的投诚,无疑给李渊带来了一线转机,或许可以借此机会扳回一城。
于是,裴寂定了定神,缓缓说道:“陛下,李靖既然已经表现出了他的诚意,那么陛下的下一步,不妨对他加以重用,让他感受到陛下的恩宠。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削弱秦王的势力,使朝廷的权力更加平衡。”
李渊听完之后,原本还稍显温和的眼神瞬间变得凌厉起来,仿佛两道寒光直射而出。他的眉头紧紧皱起,脸上露出明显的不悦之色,冷哼一声道:“哼!没错,如今二郎正值年轻气盛之时,又立下如此赫赫战功,难免会有些骄傲自满,甚至可能会变得目中无人。若是现在不对他加以约束和限制,恐怕日后连朕这个父亲,他都未必会放在眼里!”
一直侍奉在李渊身旁的张婕妤,眼见李渊怒发冲冠,心中暗喜,觉得这是个落井下石的好机会,于是赶忙附和道:“陛下息怒啊!您所言极是,那秦王如今真是愈发地嚣张跋扈了。且不提其他,单说上次攻下洛阳城一事,秦王可是缴获了大批的金银财宝和布匹锦帛呢。臣妾之前曾特意向陛下禀报过此事,恳请陛下恩赐一些布匹锦帛给臣妾。然而,当臣妾派遣使者前去向秦王讨要时,秦王竟然毫无顾忌地绷着脸,冷冰冰地回话说,那些财物都已登记在册,要分发给那些身份低微的将士们。这是什么话呀?难道在他眼中,我们这些妃嫔还比不上那些普通的将士吗?他如此行事,岂不是明摆着对陛下您不敬吗?”
本来就对李世民心怀不满的李渊,在听到张婕妤的这番话后,心中的怒火犹如被点燃的干柴一般,愈发熊熊燃烧起来。他怒不可遏,猛地一拍桌子,只听得“砰”的一声巨响,仿佛整个书房都为之震动。
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把张婕妤吓得浑身一颤,她惊恐地看着李渊,只见他瞪大了眼睛,满脸怒容,额头上的青筋暴起。李渊的吼声如同惊雷一般在宫殿中炸响:“岂有此理!秦王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发泄完心中的怒气后,李渊慢慢地坐了下来,他的胸膛还在剧烈地起伏着,显示出他内心的愤怒并未完全平息。他用左手抚着额头,似乎想要平息一下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在思考着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过了一会儿,李渊的情绪稍微稳定了一些,他的目光落在了书桌上的毛笔上。他伸手握住毛笔,略作思索,便开始在纸上奋笔疾书。只见他的笔触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不一会儿,一封信便写好了。
李渊慢慢地伸出手,将那封信轻轻地拿起,仿佛它是一件珍贵无比的宝物。他的目光落在信纸上,仔细地阅读着每一个字,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当他读完信中的内容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微微颔首表示赞许。信中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充满了对收信人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卿竭诚尽力,功效特彰,远览至诚,极以嘉赏,无忧富贵也!”这短短的几句话,既肯定了对方的努力和功绩,又表达了对其未来的期望和祝福。
李渊满意地点点头后,并没有就此停下。他拿起一旁的御玺,小心翼翼地将其盖在信的末尾,使这封信成为一封正式的玺书。玺印的红色在白色的信纸上显得格外醒目,仿佛象征着这封信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这封玺书的收件人是李靖,李渊之所以如此慎重地对待这封信,是因为他希望通过这封信来化解他与李靖之间之前存在的一些矛盾。写完玺书后,李渊并没有将其直接送出,而是又特意写了一封手敕给李靖。
在手敕中,李渊写道:“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表达了他对过去的释怀和对李靖的宽容。李渊心中自然有他的盘算,他知道李靖虽然是个外人,但他的军事实力却不容小觑。而且,李靖现在只是李渊堂侄李孝恭的副将,就算他立下再多的军功,军权也不可能真正落到他的手中。
因此,对于李渊来说,李靖不失为一个制衡李世民的好棋子。通过对李靖的拉拢和安抚,李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各方势力,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稳固。
之前就在窦建德被生擒的几天后,李渊在长安收到消息之后,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担忧。他深知李世民在窦建德的河北地区声望颇高,若不采取措施,恐怕自己在那里的地位会被李世民所超越。
于是,李渊当机立断,立刻派遣太子左庶子郑善果担任山东道抚慰大使,前往山东地区补选州县官员。与此同时,他还任命了一整套完整的任命班子,其中包括陈君宾为洺州刺史,以及将军秦武通等率领军队一同前往洺州。
李渊的这一举动可谓是一箭双雕,既可以通过补选官员来巩固自己在河北地区的统治,又可以借助军事力量来确保对该地区的实际掌控。他计划让这一整套班子双管齐下,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对河北进行全面接管。
李渊心里明白,天下即将统一,但河北地区并非是他亲自率军打下来的。为了在河北树立自己的威严,他决定在《平窦建德大赦诏》中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强硬态度。
这份诏书一经颁布,便如同一把火,瞬间点燃了河北百姓的怒火。李渊在诏书中的措辞严厉,完全没有顾及到河北百姓的感受,这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忽视和不尊重。原本对唐朝抱有一丝期待的河北百姓,此刻彻底被激怒了。
窦建德的大将范愿、董康买和高雅贤等人一看到李渊的诏书,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恐慌。他们深知李渊的手段狠辣,这道诏书无疑是一张死亡通知书。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逃亡,希望能够逃脱李渊的追捕。
在逃亡的路上,他们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当他们逃到一处偏僻的酒馆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然而,就在他们放松警惕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和他们一样的老兄弟。原来,这些人也都是窦建德的旧部,同样受到了李渊的通缉。
众人相见,感慨万分。他们意识到,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对抗李渊的,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可能找到一线生机。于是,他们开始频繁地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应对之策。
就在这一天,高雅贤面色阴沉地从怀中缓缓掏出了一张官府的逮捕令,并将其展开在众人面前。那逮捕令上的字迹清晰可见,仿佛在嘲笑着他们的命运。
高雅贤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绝望,他咬牙切齿地说道:“兄弟们,你们看看这是什么!李渊那老贼竟然已经下令要将我们捉拿归案,押送回长安!而且,洛阳的王世充不也向他们请降了吗?可结果呢?他们还不是把王世充的大将单雄信等人都给砍了!这一去长安,恐怕我们是有去无回啊!”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一般敲在每个人的心上,众人的脸色都变得极为难看。
这时,董康买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猛地站起来,满脸怒容地大声骂道:“李渊的那诏书简直就是狗屁!他根本就不把咱们河北人当人看!他说咱们连群结党、窃州据邑、擅置官僚,可他自己呢?他不也是窃了杨广的皇位吗?他装什么高尚啊!现在还假惺惺的大赦天下,天下免税一年?我呸!”
董康买的怒骂声在空气中回荡,带着无尽的愤恨和不甘。
坐在高雅贤旁边的范愿,一把抢过他手中的逮捕令,仔细端详起来。越看,他的脸色越发难看,最后终于忍不住破口大骂:“俺就说那李渊老贼不是个好东西,根本信不过!之前,夏王捉到李神通时,对他可是礼遇有加。可李渊那厮呢?一抓到夏王,就毫不犹豫地将他给杀了,这分明就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
高雅贤的脸色却充满了愤慨和不满,他把那张逮捕令揉成一团扔到地上。接着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周围的人群,声音激昂地说道:“夏王才是真正的厚道之人啊!我们跟随他出来闯荡江湖已经整整十年了,这十年来,他对我们从来都是关怀备至,从未亏待过我们一分一毫!”
说到这里,高雅贤的情绪越发激动,他挥舞着手臂,继续说道:“如今,我们已经身经百战,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我们不为夏王报仇雪恨,那我们还有何颜面去面对这天下之人呢?”
他的话音刚落,人群中立刻响起了一阵附和声。众人纷纷表示赞同,情绪愈发高涨。
在决定起义之后,为了确保这次行动能够顺利成功,他们决定先通过占卜来寻求神明的指引。
众人怀着忐忑的心情,在一间安静的屋子里,摆放好香案,燃起香火,然后开始虔诚地占卜。经过一番繁复的仪式,卦象终于显现出来。
众人围拢过来,屏住呼吸,仔细观察着那神秘的卦象。卦象上的线条和符号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每个人都希望能从中解读出一些重要的信息。
范愿凝视着卦象,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这卦象显示,我们应该寻找一个姓刘的人来领导这次起义。”
他的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沉默的夜空,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这么短的时间,他们要去哪里找个姓刘的大将呢?
就在众人陷入沉思的时候,高钧贤突然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有些激动:“我记得夏王之前有个大将姓刘,他就住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或许,我们可以去找他商量一下,看看他是否愿意加入我们。”
高钧贤的话让众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他们决定立刻动身,去寻找那位姓刘的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