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来就喜欢程燕檀写的话本子,尤其喜欢里面的诗,两人颇有惺惺相惜的意思。
到后面,程燕檀甚至邀请容妃也加入,也不是白帮忙,后续有了收益也都有一份。
虽然大家对这些银子都没那么在意,但这样处理无疑会让人觉得心里妥帖,这才导致承乾宫越发热闹。
容妃之前懒散的状态也一去不复返,越发勤快起来。
先跟仪贵人去锻炼身子,再跟程燕檀聊聊诗歌词赋,可比之前忙了许多。
至于为什么会来华阳宫,一是为了放松,毕竟华阳宫这里好吃好喝的不少,明贵妃布置的也很好看,来到这里就有种治愈人心的感觉,二是来听听齐姣的意见。
虽然她是门外汉,但有时候给的建议却非常中肯新奇,有这种人在,程燕檀自然不会放过。
程燕檀做事有些完美主义的倾向,对自己的要求很是严苛。
见段雅湘在,倒也不见外,也递了一部分正在写的戏本子给她看,索性是没写完的,也不怕泄露出去。
段雅湘在上书房时,在诗词创作方面向来是魁首。
乌净澄写的也好,但两人不是同一种风格,她较真务实,对仗整齐。
而段雅湘写的就随性多了,大多是风花雪月,闺阁女子的散漫天真,小儿愁态。
情绪更加饱满,更有灵性,所以也更受欢迎些。
齐姣之所以了解的这么清楚,是因为有报纸。
手里但凡有几首拿的出手的诗,都会送到皇家报社去。
到后面就演变成诗歌和文章含金量的根据,上的了报纸的,才是大家统一认可的佳作。
又是少年人,年少气盛,就写了不少送到报社,乌净澄后来的诗风变化很大,写的大多是塞外风光。
别说乌净澄,就连长安,长宁,都给报社送了不少诗。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塑造人设,作为皇家在外行走的代表,自然不能差了,文武双全,诗歌词赋,样样精通,也是给天下人树一个目标
上面的个人信息几乎是半公开,虽然用的名号不同,但对象是谁,大家都心照不宣。
齐姣偶尔会怀疑是不是报社放水了,只要露出身份,勉为其难也得上,但后面热烈的反响证明报社人的目光不错。
特别是有长安写的诗那期,直接卖脱销了,报纸卖了这么多期,对于它的销量,报社的人都有统计,基本能掌握其销量。
有一些“大热”人物的作品在上面话,报社会多印一些,例如杜正卿和何颂卓。
长安是最近的热门人物,报社已经加印了一批准备着,比那些第一公子上报时还多,后面发现还是少了。
因为他们都不止买一份,是看一份,珍藏一份。
那加印的那一点点当然不够卖。
受人生经历影响,长安她们写的诗都带了塞外的感觉,豪迈大气。
相比起来,段雅湘就显得独树一帜了。
其他贵女写的可能是同类型,但没有段雅湘写的好,天赋这种东西,有时确实很重要。
程燕檀也没少看报纸,现在看报纸已经是了解时事最快速的渠道。
对段雅湘写的那些诗也很是了解。
诗风和她这本《行商路》主人翁前期的心态倒很是符合。
“段小姐平时会写写话本子吗?”
段雅湘还以为她说的是看话本子,刚想点头,后面听清之后又有些不好意思了。
“倒是尝试过写,只是,后面也不了了之了。”
话本子是想写就能写,现在的纸笔又便宜了,但和能不能印出来售卖是两回事。
得书局的人看中,愿意印,才能见市。
段雅湘之前写的那些,一到书局这一步就行不通了,试了几次无果,便想放弃。
她倒是有钱能自己印,但只能给自己看,又有什么趣味,没意思的很。
能做的事情本来就不多,檀香仙人做的就是她现在能接触到的,有声望,能有所成就,也很符合贵女形象的事。
她写诗也不差,应当是有些天赋的吧?
后面倒是将她那点自信全都打碎了,不得不承认,这写诗和写话本子,还真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程燕檀脸色如常,“那你愿不愿意为花娘写几首诗?我看你很有天赋。”
段雅湘眼神微微抬起,眼底浮现出惊讶,花娘可是现在最火的话本子主人翁。
行商路上各种情节跌宕起伏,主要讲了主角从一个富家小姐到后面成了大皇商的故事。
现在有皇家商会存在,成为皇商不是没可能,也算是在紧跟时事。
段雅湘也很喜欢看话本子,这本《行商路》自然也没错过,稍微一回忆,就能想到前期的情节,这样一看,确实很符合。
她现在就冒出了许多诗,为花娘量身定制。
段雅湘一口就应下了,能在檀香仙人身边做事,本来就是好事,要是能得到一点指导就更好了。
程燕檀和段雅湘明天约在“指尖红”见面说。
现在“指尖红”的业务也扩大了,提供甜点饮品,商量事都常常喝茶吃饭,那么,吃点心也不是不可以。
来往的又大多是各家的夫人小姐,氛围也好,是个好去处。
有事做了之后,段雅湘因为分别的那点愁意也不见了,人忙起来就不会想东想西。
开开心心和众人告了别,永淳长公主在慈宁宫陪太后,她刚好去和娘汇合。
齐姣目送段雅湘出去之后,才转头,“今儿巧到我还以为是话本子的剧情了。”
“娘娘真敏锐。”
乌净澄以茶代酒遥遥敬了齐姣一杯,“净澄让我多照顾雅湘一下,说是以后要她自己交际,有人带着也好。”
“我思来想去,觉得还不如先给她找点事情做,这也不是勉强,刚好很符合,左右大家都不亏。”
倒不是程燕檀自负,只要段雅湘的诗上了《行商路》,想看的人肯定会更多一些。
她过了这么多年当家主母的日子,说起来还不如写话本子畅快。
“这样也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