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利的原型,是我大舅家的大表哥。
应该就是1988年前后,大表哥的岳父帮他在乡政府问了个做饭的临时工,大表哥工作非常努力,赢得一致好评,后来遇到了好政策,正式招工成了公家人。
当然,他并没有像张胜利那样娶了县长千金,平步青云...
大表哥现在快退休了,依旧在乡镇基层工作,但他的为人处世却比书里的张胜利还强。
他话语不多,却见识不凡,沉稳厚重,精明强干,什么时候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丝不苟,总是忙着忙那,一刻都闲不住。
我大舅去世得早,家里其他三个孩子成家立业都是大表哥操心操办。
每次家族有婚丧嫁娶,大表哥就是责无旁贷的“大东”,跑前跑后,全盘操控,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谁都对他钦佩敬重。
但我知道,大表哥从小到大经受的磨难,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他只是把苦难都埋在心里,从来不和别人说起。
我尽可能地把张胜利写得像大表哥,可还是有些浅薄,因为我无法达到大表哥的修持境界。
张冬梅是好几个原型人物的糅合,还借鉴了其他书中的元素。
她虽然是个悲情人物,但凭着简单的善良,完成了灵魂的拯救,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所以,张冬梅去世的时候,心灵是平静的。
张春兰的原型,是我家乡民勤县有名的农民诗人“田鼠大婶”裴爱民,她的故事基本都是真实的。
她平平淡淡地种了半辈子地,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默默无闻地坚持看书写作几十年,年过半百却一炮走红,横空出世,出书,上春晚,参加各种活动...是新时代农村女性的代表。
谁要是有兴趣,可以去网上搜索“田鼠大婶”,也可以买她出版的书“田鼠大婶的日记”。
我和裴姐很熟,去她家拜访过四五次,聊过很多,人如其文,干净,纯粹,灵动,朴实,真诚,大度,坚强,乐观...人看起来却没心没肺傻乎乎的,状态令人羡慕。
丈夫去世对裴姐打击很大,但她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愁眉苦脸,依旧对生活大着嗓门说笑,或许是文学给予她的力量吧!
张学文的角色,最后蹭了一波“天水麻辣烫”的热度,但张学文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深邃的。
他的性格,应该是我最完美的想象,不焦虑,不内耗,不卑不亢,不慌不忙,荣辱不惊,得失坦然。
但现实生活中,天下熙攘,为利来往,这样的人太少了,或许真的只存在于想象中。
所以,张学文是我的一种思考和探索,或者说是精神理想,我希望有这样的人,真的能用上帝视角看清这个世界,超然于物外。
本书是群像式的描写,每一个角色我都希望他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因为世上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张胜利恪守儒家的处事原则,温良恭俭让,凡事三思而后行。
张冬梅很佛系,不到实在无法忍受,不会奋起反抗,佛渡有缘,悲喜却还得自渡。
张卫东崇尚用力量来构建秩序,确立自己的地位,比较霸道,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张春兰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向往田园的宁静。
张学文却有墨家的影子,非攻兼爱,行侠仗义,不计回报,以上帝视角蔑视功名利禄,喜欢自由自在。
而张永泰的处世之道,却是中国人朴素的哲理,融合了儒释道墨,却不拘泥刻板,子女们从他身上,各自学到了不同的人生原则。
我写过最长的一本书,是一本新媒体都市文,写了680万字,相比而言,这本《流年总有春》的60万字根本不算什么。
可对于现实题材网络小说来说,60万字已经是上限了。
也就七猫是个宽容的平台,容许作者写到60万字。
之所以写了这么长的篇幅,我是想尽可能写出每个角色鲜明的性格和命运感。
性格决定命运,但每个人的命运,又是时代的产物。
所以,本书最后归结到了这个最好的时代。
本书没有太多的主旋律描写,即便对周云和张胜利的刻画,也是有血有肉,并没有无脑鼓吹。
我只是想真真实实地讲好故事。
我相信,从一家七口的命运中,读者能体会到时代对每个人的影响。
在“尾声”一章中,我故意安排狗蛋再次出场。
熟悉我作品的读者都知道,狗蛋的原型就是我自己。
我前半生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直到四十二岁才开始网络文学创作,凭着对文学的热爱,用文字养家糊口,改变了命运。
其实,是时代改变了我的命运。
要不是互联网时代,要没有网络文学,我恐怕现在还在开饭馆,跑黑车...
张学文的打工经历,好多都是我自己真实经历过的故事,我不厌其烦地记录下来,祭奠那些颠沛流离却自由自在的青春岁月,感谢那段岁月教会了我很多道理。
限于篇幅,张学文和张春兰的故事,还是没有完全展开,略显遗憾。
但有缺憾的作品,或许才是最完美的。
本书无疑是我写得最自由,最畅快的一本。
《腾格里的记忆》写得也很嗨,但当时刚刚开始接触现实题材,文笔直白,结尾潦草。
《漠上青梭绿》和《云的声音》,我考虑太多,导致缚手缚脚,写得有了痕迹感。
这本《流年总有春》,我又找回了写《腾格里的记忆》时的松弛和自由,力求写出命运感、时代感和烟火气。
一家七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缺陷,故事细节也力求真实。
为了求证一些细节,我经常要搜大量资料,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当年的物价,还采访了很多那个年代的人,其中我哥给我提供的帮助最大。
我们兄弟俩平常没事从来不打电话,可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
我哥也曾经在贺兰山煤矿当过几年煤车司机,本书中好多簸箕沟的精彩故事,都是我哥给我提供的素材。
还有书中的一些民间小曲,也是我哥帮我搜集的。
还有一些小曲,是宁夏歌手苏阳老师的歌词,他将西北小曲和民谣、摇滚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音乐风格,是我最喜欢的歌手之一,在此向他致敬。
最应该致敬和感谢的,还是不离不弃的读者书友。
其中要特别鸣谢的,是一位叫“眼镜哥(纠错弟)”的老哥,他追读了我的所有现实题材作品,每天都帮我挑错别字,实在令人感动。
还有“葫芦阁主人”,“芦苇荡里一小船”,“琐星光”,“小段”,“晶晶”...
感谢他们在评论区和我讨论剧情,还把每月的必读票都毫不吝啬地赏赐给了我。
我之所以把这本书写到了60万,说实话不是为了挣钱,一来是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二来是要对得起书中的人物,最重要的是,得对得起这些多年支持我的老读者。
江山父老能容我,岂敢辜负书香情?
最后,感谢七猫!感谢我的编辑“公子川”!
千里马常在,伯乐不常有,更何况,白马并不是什么千里马。
不过是老骥伏枥,不甘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