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日记161
暮春时节,大观园里落英缤纷,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花般纷纷扬扬飘落,洒在蜿蜒的小径和清澈的池塘之上。沁芳闸边,溪水潺潺流淌,水面上漂浮着片片花瓣,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远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在绿树繁花的掩映下,显得格外清幽雅致。
怡红院内,贾宝玉刚刚在榻上慵懒地翻完几页书,伸了个懒腰,便起身在庭院中踱步。此时,雪雁抱着一摞衣物匆匆走过,不小心撞到了一旁的花架,几盆娇艳的兰花微微晃动起来。
“哎呀,雪雁,你这是怎么了,如此慌张?”贾宝玉连忙上前,稳住花架,关切地问道。
雪雁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红晕,略带歉意地说道:“宝二爷,奴婢失礼了,林姑娘让我赶紧把这些衣物送去洗呢。”
贾宝玉看着雪雁手中的衣物,摆了摆手,笑着说:“不着急这一时半会儿,你且过来,我正有话想和你说。”
雪雁微微一愣,心中虽有些疑惑,但还是放下衣物,走到贾宝玉身边,福了福身,乖巧地说:“二爷有什么吩咐?”
贾宝玉指了指一旁的石凳,示意雪雁坐下,然后自己也坐了下来,拿起桌上一本《西厢记》,兴致勃勃地说道:“雪雁,你可曾读过这些有趣的话本小说?”
雪雁摇了摇头,有些羞涩地说:“奴婢哪有那个闲工夫和本事读这些书呀,平日里光是伺候林姑娘就忙得不可开交了。”
“可惜,可惜,”贾宝玉轻轻叹了口气,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你若是读了,便知道其中的妙处了。就说这书里的门道,那可真是多着呢,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现,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两山对峙,烘云托月……”
雪雁听得一头雾水,忍不住打断道:“二爷,您说的这些,奴婢实在是听不懂,什么间架、曲折的,这书里的故事不就是讲些公子小姐的事儿吗?”
贾宝玉笑了笑,耐心解释道:“雪雁,你可别小瞧了这些故事。就说这‘间架’,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有个大框架,故事也一样。比如《西厢记》,开篇先点明了张生在普救寺偶遇崔莺莺,这就像是房子打下了地基,定好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地点。而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有了稳固的间架,故事才能立得住,不然就像一盘散沙,没个形状。”
雪雁微微点头,似乎明白了一些,又问道:“那曲折又是什么呢?”
“这曲折啊,就是故事不能平平淡淡地发展,得有起伏,有波折,这样才有意思。”贾宝玉兴致勃勃地比划着,“你看张生和崔莺莺,本是一见钟情,可偏偏老夫人从中作梗,横生枝节,要张生考取功名才肯许婚。这一来二去,两人之间的感情就经历了诸多磨难,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看得人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的。要是他俩一开始就顺顺利利地在一起,那这故事还有什么看头呢?”
雪雁若有所思,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原来是这样,那顺逆又是什么意思呢?”
“顺逆嘛,”贾宝玉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简单来说,顺就是顺着事情的发展方向来写,逆则是反着来。就像张生在追求崔莺莺的过程中,红娘的出现就是个顺的情节,她帮助两人互通心意,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可老夫人的阻拦就是逆,给他们制造了困难。有顺有逆,故事才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就好比划船,时而顺水而下,轻松畅快;时而逆流而上,充满挑战,这样的旅程才让人难忘。”
雪雁听得入了神,不禁拍了拍手,说道:“二爷这么一说,还真是有趣,那映带又是什么呢?”
“映带就像是一幅画里的各个元素相互映衬,相互关联。”贾宝玉站起身来,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在故事里,人物与人物之间,情节与情节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西厢记》里,张生的才情和崔莺莺的美貌相互映带,两人的爱情故事又和普救寺的环境、老夫人的态度等情节相互映带。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像咱们大观园里的山水、花草、亭台楼阁,相互映衬,才显得如此美丽。”
雪雁听得频频点头,又问道:“那有隐有现呢?”
“这有隐有现啊,”贾宝玉重新坐下,拿起书,指着其中一段文字,“有些情节和人物的心思,作者不会直接明说,而是通过一些细节暗示出来,这就是隐。而有的则是直接展现给读者,这就是现。比如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有时候她会通过诗词、眼神等隐晦地表达出来,这就是隐;而有时候她又会大胆地和张生互通心意,这就是现。这样有隐有现,就像捉迷藏一样,让读者自己去琢磨,去发现其中的奥秘,趣味无穷。”
雪雁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追问道:“二爷,那正闰又是什么呀?”
“正闰就好比主角和配角。”贾宝玉耐心地解释道,“在《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是主角,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主线,这就是正。而红娘、老夫人等人物则是配角,他们的出现是为了推动主线的发展,丰富故事的内容,这就是闰。虽然配角的戏份可能没有主角多,但他们同样重要,就像一部戏里,主角和配角缺一不可,相互配合才能演得精彩。”
雪雁恍然大悟,说道:“原来是这样,这些说法可真新奇,那草蛇灰线又是什么意思呢?听起来怪有意思的。”
“草蛇灰线啊,”贾宝玉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是作者在故事里埋下一些伏笔,就像一条蛇在草丛中爬行,留下隐隐约约的痕迹;又像用灰洒成一条线,若有若无。这些伏笔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在后面的情节中会起到关键作用。比如《西厢记》里,张生初见崔莺莺时,崔莺莺遗落了一只手帕,这看似是个小细节,实际上为后面两人的感情发展埋下了伏笔。后来张生通过这手帕向崔莺莺表达心意,手帕就成了他们爱情的信物。这就是草蛇灰线的妙处,让故事前后呼应,更加严谨。”
雪雁听得目瞪口呆,惊叹道:“二爷,您懂得可真多,那空谷传声呢?”
“空谷传声,就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贾宝玉兴致勃勃地继续说道,“就像在山谷里大喊一声,会有回声传来。在故事里,前面提到的一些事情,后面会有相应的回应。比如《西厢记》里,张生许下要为崔莺莺解除孙飞虎的围困的诺言,这是前面的伏笔。后来他果然通过好友白马将军杜确解了普救寺之围,这就是后面的回应,就像回声一样,让故事更加完整。”
雪雁忍不住拍手叫好,又问道:“那一击两鸣呢?”
“一击两鸣,就是一句话或者一个情节,能同时表达两层意思。”贾宝玉拿起桌上的扇子,轻轻一挥,“比如《西厢记》里,红娘说‘你既是个正人君子,怎生做出这等勾当来?’表面上是在指责张生对崔莺莺的爱慕之情有失君子风范,实际上也是在调侃他们两人的感情,这就是一击两鸣,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回味无穷。”
雪雁听得如痴如醉,又问道:“二爷,那两山对峙和烘云托月又是什么呢?”
“两山对峙,就像两座山峰相对而立,相互映衬。”贾宝玉站起身来,指着远处的假山,“在故事里,就是通过设置两个相对的人物或情节,来突出主题。比如《西厢记》里,老夫人的封建守旧和张生、崔莺莺的追求自由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两座对峙的山峰,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年轻人追求自由爱情的可贵。”
“至于烘云托月,”贾宝玉重新坐下,端起茶杯,“就是通过描写周围的事物来衬托主要人物或情节。比如在描写崔莺莺的美貌时,作者没有直接说她有多美,而是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像张生的惊艳、红娘的夸赞等,来烘托出崔莺莺的绝世容颜。这就像画云彩是为了衬托月亮的皎洁,让主要的东西更加突出。”
雪雁听得满心佩服,说道:“二爷,您这么一讲,我才发现这小说里原来有这么多学问,以前真是小看它们了。”
贾宝玉笑着说:“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呢,这些小说里的精妙之处,就像咱们大观园里的美景,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无限风光。以后你若是有时间,也不妨读一读,定会受益匪浅。”
雪雁点了点头,说道:“多谢二爷教诲,奴婢以后有机会,一定好好读一读这些书。”
此时,远处传来紫鹃的声音:“雪雁,你怎么还在这里,林姑娘找你呢。”
雪雁连忙站起身来,对贾宝玉福了福身,说道:“二爷,林姑娘找我了,奴婢先告退了。”
贾宝玉摆了摆手,说:“去吧,记得我说的话。”
看着雪雁匆匆离去的背影,贾宝玉重新拿起《西厢记》,沉浸在了那充满诗意与浪漫的世界里。微风轻轻拂过,花瓣落在他的肩头,仿佛也在倾听着他对小说的独特见解,感受着文学的魅力在这春日的大观园中缓缓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