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王朝的天空,仿佛也随着武则天年岁的增长,被一层沉重的暮霭所笼罩。皇宫内,那座象征着无上权威的宫殿,虽依旧金碧辉煌,却在武则天眼中,多了几分空旷与寂寥。
武则天静静地坐在宫殿的主位上,身姿虽仍保持着一贯的威严,可面容上已难掩岁月留下的深深痕迹。曾经如鹰隼般锐利的眼神,如今透露出几分疲惫与迷茫,恰似那被云雾遮蔽的星辰。她微微动了动身子,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身体各处传来的隐隐酸痛,仿佛身体在以这种方式无情地提醒着她,时光的巨轮正缓缓驶过,不可阻挡。
继承人的难题,宛如一团浓重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无数个静谧的时刻,她总是独自坐在窗前,目光越过宫墙,望向远方的天空。思绪在往昔与当下之间穿梭,李唐宗室流淌的血脉,承载着数百年的传承与根基;而武氏家族,在她的引领下崛起,代表着她亲手开创的武周王朝的荣耀与未来。
她所缔造的武周,是开天辟地的伟大功业,前无古人。她满心期望这个王朝能够千秋万代,昌盛不衰。然而,究竟该把这万里江山托付给谁,才能让武周的辉煌延续下去,这个问题如同一团乱麻,在她心中纠结缠绕,让她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与艰难的抉择。每当试图做出决定,李唐宗室的正统地位、武氏家族的殷切期望,以及天下万民的福祉,便如潮水般在她心中翻涌,让她始终难以决断。
这日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映在武则天略显憔悴的脸上。贴身宫女小莲端着一碗精心熬制的补药,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小莲的步伐已不复当年的轻盈,岁月同样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曾经乌黑的秀发如今夹杂着丝丝银丝,脸上也爬上了皱纹。
小莲轻声说道:“陛下,该喝药了。这可是太医院几位太医合力调配的,对您的身子大有益处。”
武则天微微点头,接过药碗,却并未立刻喝下,而是目光幽幽地看着药碗,似在自语,又似在问小莲:“小莲啊,你跟随我多年,看着这宫廷内外的风云变幻。你说,这天下之大,究竟谁能担起这武周的江山?”
小莲心中一惊,赶忙低头,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圣明,定能做出最妥善的抉择。只是陛下龙体为重,还请先服药。这些年,陛下为这江山日夜操劳,身子骨大不如前了。就像奴婢和德顺公公,也都渐渐老了,岁月不饶人呐。”
武则天轻轻叹了口气,将药碗放在一旁,目光望向窗外,缓缓说道:“是啊,岁月不饶人。我开创这武周,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本以为能为天下百姓谋万世之福,可如今在这继承人的问题上,却如此犹豫不决。若选错了人,恐将武周的基业毁于一旦啊。小莲,你跟在我身边多年,见识也不少,心里究竟怎么想,不妨直言。”
小莲微微抬起头,看了看武则天,鼓起勇气说道:“陛下,奴婢斗胆说一句。陛下您一直以天下苍生为念,这继承人自然也要能为百姓谋福。太子李显是陛下亲子,李唐宗室传承已久,在百姓心中或许根基更深。但武氏家族这些年也为武周尽心尽力。只是无论选谁,陛下都要为天下考虑,也要考虑各方的平衡,不然这朝堂恐怕又要掀起风浪。就像这些年,宫廷里的事儿,起起伏伏,大家都看在眼里,只盼着能有个安稳的时候。”
武则天听着小莲的话,陷入沉思,许久之后说道:“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这宫廷内外,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一个决定不慎,便是天翻地覆。唉,这千斤重担,都压在我一人身上。”
这时,门外传来德顺公公尖细的声音:“陛下,狄大人求见,说是有要事启奏。”德顺公公走进来,他的背也有些驼了,脸上满是岁月的沧桑。
武则天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宣他进来吧。”
不多时,狄仁杰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殿中,跪地行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则天看着狄仁杰,说道:“狄爱卿平身。今日所为何事?但说无妨。”
狄仁杰起身,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臣今日前来,还是为了继承人之事。陛下,李唐传承数百年,根基深厚,民心所向。且太子李显乃陛下亲子,若立李显为嗣,顺应民心,可保武周江山稳固。”
武则天微微摇头,说道:“狄爱卿,你所言虽有道理,可我武氏家族,为这武周的建立也付出诸多心血。三思等侄,对我忠心耿耿,能力也颇为出众,若将江山交予他们,亦可延续武周的辉煌。”
狄仁杰上前一步,诚恳地说道:“陛下,父子与姑侄,亲疏有别。陛下千秋之后,若立子为嗣,可配享太庙,永受后世香火。自古未见有姑母能入侄子太庙之事。还望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以长远计。”
武则天沉默良久,缓缓说道:“狄爱卿,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细细思量。你先退下吧。”
狄仁杰无奈,只得再次行礼,退了出去。
狄仁杰走后,武则天陷入了更深的沉思。这时,武三思进宫求见。
武三思一进殿,便满脸堆笑地说道:“姑姑,侄儿听闻您近日为继承人之事操劳,心中甚是担忧。姑姑开创武周,何等的丰功伟绩,这江山自然应由我武氏家族继承,方能将姑姑的伟业发扬光大。”
武则天看着武三思,说道:“三思,你有这份心思固然是好,可这天下并非易事。你觉得,你凭何能担起这武周的江山?”
武三思自信满满地说道:“姑姑,侄儿自幼追随姑姑,深知姑姑的治国理念。侄儿若继承大统,定当延续姑姑的政策,重用武氏子弟,让武周的威名远扬四海。况且,武氏家族人才辈出,定能辅佐侄儿将武周治理得繁荣昌盛。”
武则天微微点头,说道:“你有信心是好事,但切不可骄傲自满。这朝中还有许多大臣,对李唐宗室念念不忘,你若想服众,还需多多努力。”
武三思赶忙说道:“姑姑教训得是,侄儿定当谨言慎行,广纳贤才,争取让朝中大臣都支持侄儿。”
武三思走后,武则天揉了揉太阳穴,心中愈发纠结。李唐宗室的正统,武氏家族的期望,大臣们的不同意见,在她脑海中不断交织。
傍晚时分,太平公主进宫探望武则天。
太平公主一见到武则天,便关切地说道:“母后,您近日为继承人之事操心,可要注意龙体啊。”
武则天看着太平公主,说道:“太平,你自幼聪慧,见解独到。你说说,这继承人之位,该传给谁?”
太平公主思索片刻后说道:“母后,依女儿之见,此事需谨慎权衡。李唐宗室虽有正统之名,但母后开创武周,武氏家族也功不可没。或许可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既能保证江山的稳定,又能让武氏家族的荣耀得以延续。”
武则天问道:“那你可有具体的想法?”
太平公主说道:“母后,可立李显为太子,但同时重用武氏子弟,让他们在朝中担任要职,辅佐李显。如此,既能安抚李唐宗室和朝中大臣之心,又能确保武氏家族的地位。”
武则天听后,陷入沉思,许久之后说道:“太平,你的想法倒是新颖,容朕再想想。”
随着各方势力的介入,武则天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纠结愈发深刻。李唐宗室、武氏家族、朝中大臣,各方的诉求和期望都摆在她面前。她深知,自己的这一决定,将关乎武周王朝的兴衰存亡,可究竟该如何抉择,她依然没有头绪,只能在这重重迷雾中,继续探寻那正确的方向。
又过了几日,武则天在御花园散步,遇到了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
张易之满脸谄媚地说道:“陛下,近日见您为继承人之事烦恼,臣等心疼不已。依臣之见,武氏家族对陛下忠心耿耿,三思大人更是英明神武,若由武氏继承大统,必能让陛下放心。”
张昌宗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陛下,武氏家族定能将武周治理得蒸蒸日上,陛下开创的基业也能千秋万代。”
武则天看着他们,心中有些不悦,说道:“你们二人,少在朕面前说这些。这继承人之事,朕自有主张,你们无需多言。”
张易之与张昌宗吓得赶忙跪地,说道:“陛下息怒,臣等只是关心陛下,并无他意。”
武则天挥了挥手,说道:起来吧,以后莫要再提此事。”
经过多方的谏言与自身的深思熟虑,武则天的内心仍在激烈地挣扎。她时而觉得狄仁杰所言有理,传位给李显可顺应民心,保江山稳固;时而又觉得武三思的雄心壮志和武氏家族的忠诚可靠,或许能延续武周的辉煌。太平公主的建议虽看似两全其美,但实施起来又谈何容易。
夜晚,武则天独自一人坐在寝宫内,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暗暗思忖:“这天下,究竟该何去何从?是延续李唐的血脉,还是让武氏家族接过这江山的重任?若选错,武周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在这寂静的夜里,她的内心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无法平静,而那关乎武周命运的抉择,依旧悬而未决,等待着她在这迷茫的困境中,寻找到那一丝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