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看着伏地的李旦,心中也有些动摇。他深知李旦向来忠诚,此次为了朝堂之事,又是主动退让,若真有人蓄意破坏,确实不能坐视不管。
“相王请起。朕给你十日时间,若你能查明真相,朕定不会姑息那些幕后黑手。但若你找不到证据,此事就此作罢,你也不要再提整顿朝纲之事。”陛下语气严肃,目光紧紧盯着李旦。
李旦谢恩起身,心中明白,这十日将是决定大唐命运的关键时刻。走出宫门,李旦望着天空,暗暗发誓,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揭开真相,为大唐扫除这重重阴霾。而在这紧张的局势下,张柬之和狄光远又能否顺利完成。
张柬之领命后,迅速展开行动。他利用自己多年在朝中积累的人脉和资源,秘密调查那些受威胁大臣的把柄。凭借着对官场错综复杂关系的熟悉,他很快就发现了几位关键人物的隐秘之事。
其中一位大臣,平日里道貌岸然,私下却与一些不法商贾勾结,通过泄露朝廷机密获取巨额钱财。张柬之掌握证据后,暗中约见了这位大臣。当看到那些铁证如山的书信和账本时,这位大臣吓得面如土色,双腿发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张大人,您……您就饶了下官吧,下官也是一时糊涂啊!”大臣声泪俱下,不停地磕头求饶。
张柬之面色冷峻,厉声道:“你做出这等有损朝廷之事,本当严惩。但如今有更重要的事,就看你是否愿意将功赎罪。”
大臣忙不迭地点头:“愿意,愿意!张大人但有所命,下官万死不辞!”
“很好。从今日起,你要在朝堂上坚定支持王爷的举措,并且留意那些与你一样被威逼利诱之人,及时向我汇报他们的动向。若有丝毫差池,这些证据便会立刻呈到陛下御前!”张柬之目光如炬,盯着大臣说道。
大臣连忙应下,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在张柬之的威慑与劝说下,其他几位受威胁的大臣也纷纷就范,朝堂上原本摇摆不定的局面,开始有了些许扭转的迹象。
另一边,狄光远重新组建情报网的过程却困难重重。韦后和武氏势力经过上次的清洗,防范更加严密,想要再次渗透进去谈何容易。但狄光远并未气馁,他广撒金钱,招募江湖上的能人异士,利用他们的特殊手段,逐步打开局面。
经过几日的艰苦努力,终于有了重要突破。狄光远的手下发现,那些谣言最初是从京城一家名为“悦来客栈”的地方传出,而这家客栈平日里常有一些形迹可疑之人出没。狄光远亲自乔装潜入客栈,经过一番巧妙的打探,竟发现了背后与韦后势力的关联线索。
原来,韦后手下的心腹买通了客栈的掌柜,让他组织人手在京城各处散布谣言。狄光远顺藤摸瓜,逐渐掌握了整个谣言传播网络的架构以及关键人物的名单。他深知,这些证据足以成为扳倒韦后阴谋的有力武器,但为了一网打尽,他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而李旦这边,在得到陛下给的十日期限后,每日都在王府中焦急地等待着张柬之和狄光远的消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李旦心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终于,在第九日,张柬之和狄光远几乎同时来到王府。
“王爷,幸不辱命!”两人齐声说道,脸上带着疲惫却又兴奋的神情。张柬之将朝堂上的情况详细汇报,表明已经稳住了那些摇摆的大臣。狄光远则呈上了他辛苦收集到的关于谣言背后主谋的证据,详细讲述了整个调查过程。
李旦看着眼前的证据,心中大喜,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好!有了这些,我们便有了十足的把握。明日,本王便进宫面圣,揭露韦后等人的阴谋!”
次日清晨,李旦带着证据再次入宫。当他将一切摆在陛下眼前时,陛下龙颜大怒。看着那些详实的证据,他再也无法怀疑李旦所言。
“韦后竟如此大胆,妄图搅乱我大唐朝堂,实在可恶!相王,你做得很好。”陛下气得拍案而起。
“陛下,如今真相大白,还望陛下严惩幕后黑手,以正朝纲,稳定民心。”李旦伏地奏道。
陛下沉思片刻,下令道:“立刻将涉事之人全部缉拿归案,韦后……先幽禁于后宫,等候发落。相王,此次朝堂危机多亏你力挽狂澜,接下来整顿朝纲之事,就全权交予你了,务必还我大唐一个清明盛世!”
李旦谢恩领命。一场惊心动魄的朝堂风云,似乎在李旦等人的努力下,逐渐迎来了曙光。但李旦深知,这仅仅是个开始,大唐的复兴之路依旧充满挑战,他肩负的责任,更加沉重。
李旦领命后,深知整顿朝纲刻不容缓。他迅速在朝堂上公布了韦后及其党羽的阴谋,满朝震惊,群臣纷纷声讨。李旦趁热打铁,开始对朝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首先对官员选拔制度进行了梳理。之前,韦后与武氏势力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卖官鬻爵现象极为严重。李旦命吏部重新审查官员的任职资格,对于那些靠不正当手段上位的官员,一经查实,即刻罢免。一时间,朝堂之上人心惶惶,不少平日里尸位素餐、溜须拍马之辈,都担心自己的乌纱帽不保。
在这过程中,自然也遇到了不少阻力。一些被牵连官员的亲属和朋党,纷纷在暗中活动,企图为这些官员说情,甚至还妄图再次制造混乱,阻碍改革。但李旦态度坚决,毫不退缩。他召集朝中重臣,严肃地说道:“大唐的兴盛,全系于诸位之手。如今若不整治这官场的歪风邪气,我大唐必将走向衰败。诸君当与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众大臣见李旦决心已定,也都纷纷表示支持。在众人的努力下,一大批不合格的官员被清理出朝堂,朝廷风气为之一新。
与此同时,李旦深知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广发求贤令,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治国理政的才能,都有机会入朝为官。这一举措吸引了众多寒门学子和有识之士,他们纷纷响应,为大唐的朝堂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经济方面,李旦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韦后乱政期间,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李旦下令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他还派遣官员到各地巡查,严惩那些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地方官吏,以恢复民生。
在军事上,李旦加强了对边疆的防御。他重用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增派兵力驻守边关,抵御外敌入侵。同时,对军队进行整训,提高士兵的战斗力。
然而,李旦的这些改革举措虽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但也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神经。那些被罢免的官员及其背后的势力,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们在暗中勾结,妄图卷土重来。
这些人联络了一些对改革不满的地方豪强,组成了一股反叛势力。他们打着“清君侧,反改革”的旗号,在地方上招兵买马,发动叛乱。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堂之上再次陷入紧张氛围。
李旦得知此事后,并未慌乱。他镇定自若地进宫向李显奏明情况。李显听闻后,心中忧虑,问道:“相王,此事该如何是好?朕实在不愿看到大唐百姓再受战乱之苦。”
李旦从容说道:“陛下勿忧,臣已想好对策。老将郭子仪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臣愿举荐他率大军前去平叛。相信郭将军定能不辱使命,将逆贼一举歼灭。”
李显点头道:“既如此,便依相王所言。郭将军若能成功平叛,朕定当重赏。相王,此次平叛及朝堂诸事,还得多仰仗你了。”
李旦领命而出,即刻找到郭子仪,说明情况。郭子仪毫不犹豫,主动请缨:“王爷放心,末将愿率大军前去平叛,定将这些逆贼一网打尽,保我大唐太平!”
李旦看着郭子仪,眼中充满信任:“郭将军出马,本王自然放心。但此去务必小心谨慎,切不可轻敌。大军所需,朝廷全力支持。”
郭子仪领命出征,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叛乱之地。叛军虽然来势汹汹,但大多是乌合之众,缺乏训练。郭子仪身经百战,用兵如神。他先是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步步为营,消耗叛军的锐气。然后,趁叛军懈怠之际,发动奇袭。
一场激烈的战斗过后,郭子仪大获全胜,叛军纷纷投降。为首的几个叛乱头目被生擒,押解回京城。李旦带着郭子仪进宫复命,李显大喜,当即下令将这些逆贼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经此一役,大唐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李旦的改革也得以继续深入推进。在他的治理下,大唐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蒸蒸日上。李显对李旦愈发倚重,李旦也不负所托,兢兢业业为大唐的兴盛鞠躬尽瘁,成为大唐历史上一段君臣齐心、共创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