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虽然有点远,但是全家人最后还是商议出来了决定。
开学前一天晚上,姬小颂蹲在院子里,给四个孩子收拾行李。
六岁的小家伙们排排坐在小板凳上,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
“妈,我们真要去城里上学吗?”
卫国抱着自己的小算盘,眼睛里闪着期待又忐忑的光。
“嗯,”姬小颂把叠好的衣服塞进布包,“省城最好的学校呢。”
卫民立刻举手:“那我能带我的工具箱吗?李老师说我可以参加航模小组!”
“带!”游永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四个崭新的军绿色书包,“不过要答应爸爸,不能把学校的课桌拆了。”
安安和康康捂着嘴偷笑,两个小姑娘早就把心爱的药材标本和彩色铅笔装好了。
游母擦着手从厨房出来:“都收拾好了?明天一早你爹赶驴车来送我们。”
姬小颂手上的动作顿了顿:“娘,你真要跟去陪读?这一去就是一学期……”
“那当然!”游母斩钉截铁,“四个娃娃才多大,没大人照顾怎么行?你爹明天也来,我们在学校附近租间房。”
游永和妻子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愧疚。
父母年纪大了,本该享清福的年纪,却要为孙子孙女奔波。
“就这么定了!”游父洪亮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
老人家扛着半袋面粉,身后还跟着姬铁柱和王秀花。
他们大老远的专门从老家赶来,也是知道了四个孩子的事情。
“亲家!”王秀花一把抱住游母,“听说你要去城里陪读,我给你带了床新棉被!”
姬铁柱则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布包:“这是咱家今年卖药材的钱,你们在城里用得上。”
游父连连摆手:“使不得!我们老两口也有些存的钱……”
“拿着!”姬铁柱不由分说塞过去,“四个孩子的学费省了,生活费可不能省。”
*
夜深了,大人们还在堂屋里商量陪读的细节。
四个小家伙却悄悄溜到后院,围坐在梨树下。
“你们说,”安安小声问,“城里学校真有李老师说的那么大吗?”
卫国掰着手指头算:
“李老师说有八个教室,两个操场,还有图书馆……”
“我想家了怎么办?”康康突然红了眼圈,小手揪着衣角。
卫民一把搂住妹妹:“怕啥!爷爷奶奶在呢!再说周末就能回来!”
第二天天还没亮,驴车就停在了院门口。
游父特意在车上铺了厚棉被,四个孩子被裹成粽子塞进车里。
游母挎着两个大包袱,里面装着自家腌的咸菜和晒的柿饼。
“到了就给家里打电话!”
姬小颂追着驴车喊,声音哽咽。
游永搂住妻子的肩膀:“周末咱们就去看他们。”
驴车吱呀吱呀走远了,扬起一路尘土。
姬小颂站在院门口,突然觉得这栋热闹了两年的房子,一下子空得让人心慌。
*
省城这边,游父游母的陪读生活正式开始。
他们在学校后门租了间民房,每月租金不便宜。
房子很小,只有里外两间。
游父用木板搭了个通铺,四个孩子睡里面,老两口睡外间。
厨房是公用的,游母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给孩子们做早饭。
“奶奶,我帮你烧火!”卫国总是第一个起床,麻利地蹲在灶台前。
“我来摆碗筷!”卫民负责把四个小碗排得整整齐齐。
安安和康康则踮着脚在门口的小桌上,把咸菜和鸡蛋分成四份。
开学第一天,四个穿着整齐的小家伙就引起了全校轰动。
班主任李老师特意把他们安排在教室前排,结果第一节课就闹出了笑话。
数学老师刚写出“25 + 37 =”,卫国就脱口而出:“62!”
老师惊讶地推了推眼镜:“这位同学,要列竖式计算……”
“老师,”卫国认真地说,“20加 30是 50,5加 7是 12,50加 12就是 62。”
全班鸦雀无声。
数学老师愣了半天,突然跑出教室,不一会儿年级组长就来了。
“再做几道题,”校长亲自出题,“68 + 79?”
“147。”卫国眨眨眼,“因为 60加 70是 130,8加 9是 17,130加 17是 147。”
年级组长倒吸一口凉气,立刻叫来了其他三个孩子的任课老师。
后来才知道,这孩子是特招进来的,加减法运算,那是最小儿科的事情了。
既然如此,那就直接安排更难的课程,这样的孩子,不能埋没了。
手工课上,卫民用冰棍棒做的“自动发射器”让老师爱不释手;
自然课上,安安准确地说出了校园里十种植物的药用价值;
音乐课上,康康只听了一遍,就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完整地弹了出来,美术课时,也是一样,有绝对色感。
放学铃响,校长亲自把四个孩子送到校门口。
游父游母忐忑不安地迎上去,生怕孩子在学校惹了祸。
“老人家!”校长激动地握住游父的手,“你这四个孙子孙女,可都是天才啊!”
从那天起,四个小家伙在学校过上了“特殊”的生活。
卫国被允许去高年级听数学课;
卫民参加了航模小组;
安安成了自然课助教;
康康则被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重点培养。
但游父游母的担子也更重了。
每天除了照顾起居,还要应付络绎不绝的家访老师。
游父特意买了本《如何教育超常儿童》,戴着老花镜研究到深夜;
游母则变着法子给孩子们补充营养,生怕用脑过度。
第一个周末,游永和姬小颂迫不及待地赶到了省城。
推开出租屋的门,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鼻子一酸:
四个孩子围坐在小桌前,卫国在教弟弟妹妹做数学题;
游父在灶台前炒菜,游母正在缝补孩子们磨破的衣肘。
“爸!妈!”四个小家伙欢呼着扑上来。
姬小颂一把抱住孩子们,挨个检查:“瘦了!康康你是不是没好好吃饭?”
“我吃了!”康康委屈地撇嘴,
“就是音乐课太费脑子……”
游永看着父母憔悴的面容,喉头发紧:“爹,娘,辛苦你们了。”
“辛苦啥!”游父爽朗地大笑,“这四个小机灵鬼,在学校可给我们长脸了!”
晚饭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汇报学校见闻。
卫国说校长特许他参加四年级数学竞赛;
卫民展示了他做的“自动浇水装置”;
安安认识了二十种新草药;
康康则学会了弹《小星星》。
夜深人静时,游母拉着姬小颂的手说:
“小颂啊,孩子们太聪明了,我们老两口怕耽误他们……”
“娘,你别这么说。”姬小颂紧紧握住婆婆粗糙的手,“你和爹把他们照顾得这么好,我和永哥感激还来不及。”
第二天临走前,游永悄悄在父母枕头下塞了二百块钱。
这是他们夫妻俩攒了半年的津贴,本打算买辆自行车的。
父母存钱补贴是一回事,但是自己也应该要多付出一些。
毕竟这几个孩子都是自己的。
*
四个孩子的成长速度比姬小颂和游永想象得更快。
不过13岁,几人就已经拿到了国内顶尖大学录取通知书,并且有了成绩。
姬小颂又用了五年时间,终于成为了一名军医。
带到新时代来临,一家人抓住机遇,终于活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
游永的职位一直往上升,姬小颂凭借过硬的医术,早早地成为骨干。
姬家无论是种植药材,还是种植蔬菜,都成了当地的大户。
姬建国在大学期间,谈了一个小女朋友,两人结了婚后定居在首都,一年回来一次。
李红梅后来在姬家的帮助下把濒临倒闭的纸厂买了下来,用了几年就起死回生。
所有的故事都有了美好的结局。
姬小颂平淡的一生,却似乎也过上了不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