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悄然铺满了天际,两人依旧沉浸在深邃的讨论之中,未曾察觉时光的悄然流逝。
杜如晦轻轻瞥向窗外那抹深沉的暗蓝,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温和与关切:
“殿下,您勤勉不怠,实乃国之幸事。但此刻夜色已深,星辰点点,正是休憩之时,还请殿下保重龙体。”
李承乾闻言,从繁复的思绪中抽离,抬头望向窗外那无边的夜色,
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仿佛才意识到时光的匆匆。
他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几分歉意与坚决:
“竟已如此夜深,真是未曾察觉。老师,您年事已高,更需保重,还是先回府安歇吧。
至于这些事务,我再细细琢磨一番,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杜如晦听后,眉头微蹙,随即步履坚定地走到案前,轻轻将摊开的地图卷起,
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殿下,我等虽身在繁华长安,却需时刻铭记即将踏上治灾之路的艰辛。
彼时,昼夜兼程,休憩之时甚少。故而,此刻在长安的每一刻安宁,都当倍加珍惜,养精蓄锐,以备不时之需。”
言罢,杜如晦的目光中满是期许与教诲,仿佛是在无声地告诉李承乾,
身为储君,更需懂得平衡勤勉与休憩之道,方能成就一番伟业。
李承乾望着老师那坚毅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默默点头,应允了这份来自长辈的关爱与智慧。
接下来的几日,长安城内忙碌而有序。
李承乾与杜如晦置身于堆积如山的救灾物资中,
周围是匆匆穿梭的官吏与忙碌的民夫。
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照在一张张专注的脸上。
他们俯身细看地图,手指沿着蜿蜒的路线滑动,时而低声讨论,时而眉头紧锁。
李承乾手持朱笔,在标有重灾区的位置重重一点,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
一旁,杜如晦轻轻捋着胡须,目光深邃,仿佛已预见前路虽艰,
但希望之光正穿透重重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
这日,晨光初破晓,长安城外已是一片肃穆。
苏武身着铠甲,英姿勃发,立于三千将士之前,他们队列整齐,铁蹄轻踏,尘土微扬,士气如虹。
城门口,李夜身着便装,眼神坚定,不时望向城内方向,期待着车队的出现。
终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伴随着车轮滚动的轰鸣,
一支由数十辆马车组成的队伍缓缓驶出城门,车上满载着救灾粮草与医药物资,
每辆车上都插着鲜红的旗帜,迎风飘扬,如同希望的火种。
李夜看到车队,快步迎了上去,脸上洋溢着诚挚与笑容。
李承乾自马车上探出头来,目光越过车辕,准确地捕捉到了李夜的身影,
随即轻跃下马,步履稳健地走向他,嘴角勾起一抹温暖的弧度:“二弟,你这是来送我的?”
晨光中,两人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交叠在一起,仿佛诉说着兄弟间无需多言的情谊。
李夜轻轻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敬佩:“大哥此行责任重大,我怎能不来相送?愿大哥此行顺利,早日凯旋。”
说着,他上前一步,两人紧紧握手,那份无声的支持与鼓励,在掌心中传递。
李承乾闻李夜之言,微微颔首,以示赞同。
李夜见状,续道:“陛下今朝需赴早朝,无暇亲自相送,
特命我转达关怀,望你此行多加保重。苏烈等人已在城外整装待发,
东方亦随行,你对此地颇为熟悉,切记,务使东方不离你左右!”
李承乾心头一暖,闻李夜关切之语,感激地点了点头:“二弟宽心,
愚兄此行已筹备周全,更有恩师相伴左右,自当无恙。
而你留守长安,亦要代我照顾好父皇和母后!”
李夜听了,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坚毅如铁,说道:
“大哥放心,长安有我,你尽管去前方救灾。若有什么急事,
可直接让当地的锦衣卫传快信回来,他们训练有素,定能迅速将消息送达。你瞧,”
说着,他指向远处城墙上一抹跃动的黑影,那是锦衣卫特有的信号传递方式,
“他们时刻准备着,就像守护长安的鹰隼,随时展翅高飞,为你我之间搭建起一座无形的桥梁。”
晨光中,那抹黑影格外醒目,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承诺与忠诚。
两兄弟就这样告别,李承乾回到了自己的马车上,一挥手,马夫扬鞭,马蹄声起,
所有马车组成的队伍缓缓启程,尘土飞扬中,车队渐行渐远。
杜如晦坐在李承乾身旁,目光沉稳,手执一卷地图,不时指点着路线。
车窗外,苏武率领的三千将士已整装待发,铁骑雄壮,铠甲在晨光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随着车队的前行,他们的身影逐渐缩小,却仍保持着整齐的队形,
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壁垒,守护着即将远行的勇士们。
晨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庄严而神圣,仿佛预示着这场救灾之行,必将充满艰辛,却也满载希望。
李夜送完李承乾后,脚步匆匆地回到了锦衣卫的衙门。
他深知大唐即将面临的连续三年灾情,心中焦急万分。
一踏入营地,他便直奔仓库,那里存放着他从异域带回的珍贵种子——土豆、红薯与玉米。
昏暗的仓库中,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个木箱,
那些金黄色的玉米粒、圆滚滚的土豆和细长的红薯藤在微弱的烛光下显得格外珍贵。
他轻轻捧起一把土豆,仿佛看到了它们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硕果累累的希望之景。
李夜的眼中闪烁着决绝与希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将这些作物推广开来,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