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不仅培养有文官,也培养有武将。
他们自认为刘琨在和他们进行博弈,而他们自认为博弈的点在于,刘琨让他们献出家族里的人才,但却不想给他们那么多利益。
他们与刘琨的需求自然相反,他们想要在献出家族里的人才的同时,能从刘琨手上分得更多的利益。
就算刘琨分给他们世家的利益,没有昔年西晋王朝时期,司马晋室分给的多,可是也不能少太多。
现在是什么情况?
刘琨建国称帝居然没有告知他们世家,更没有召他们世家商议,好像完全把他们世家排除在外!
“难道这就是刘琨的终极手段?他这一招不得不说真是够狠!”
各世家的家主,没有一个脸色不难看。
任何一个王朝建国称帝当日,都必定给大批人封官封爵,这是最大的一次利益瓜分。
各世家如果不能参与,难以想象会错失多少利益,未来有多么被动。
他们自认为刘琨这是在故意针对各世家,逼迫各世家妥协,白用各世家的人才,却不打算给各世家多少利益。
世家们当然是又惊又怒。
可惜晋阳军崛起速度太快,晋阳军击败二十六万羯族军队两路进攻之前,各世家始终不看好晋阳军,加上当初要求刘琨亲自登临邬堡拜访刘琨没有来,各世家人才一直没有出世。
以至于不仅晋阳军中的武将,晋阳五郡各郡县的文官,也都没有各世家的人。
各世家此刻哪怕不满,内心惊怒,却也做不了什么,无法对刘琨进行任何反制。
他们这个时候才突然意识到,似乎他们并没有多少可以和刘琨讨价还价的筹码,除非他们能下定决心,只要刘琨不先向他们低头,他们家族里面的人才就一个都不许为刘琨效力。
而当下刘琨此举却已经先一步变相的告诉各世家,他有决心不用世家里面的任何人才!
各世家倒是有一种莫名的自信,只要刘琨想要进一步扩充势力,想要真正扫平诸胡,治理将来攻占下来的更多郡县,就必定离不开各世家的人才。
如果各世家豁得出去,坚持与刘琨博弈到底,最后刘琨一定会妥协。
但是博弈到底需要博弈多久?几个月,一年?
马上就要到来的建国称帝,各世家都能忍住不在当日分一杯羹?
就算一个世家有博弈到底的决心,其他各世家同样有这样的决心吗?
各世家的家主心里的答案都是,没有!
世家之间同样有竞争,想要齐心协力太难了。
“看来我们只能先妥协了,只要晋阳军立国得稳,未来就有很多时间可以一点点争取。”
有世家的家主叹息一声说道。
之前各世家想要和刘琨博弈的是,比如一个顶尖的世家人才,需搭配五个甚至十个平庸之才,刘琨想要用一个世家顶尖人才,便要相应的额外给五个甚至十个平庸的世家之人封官职。
至于什么是顶尖人才,反正自东汉时期就有一套考核机制,你作为主公,你要考什么你可以自己来定。
比如文官你可以出题考核天文地理,百姓治理。武将你可以先观其个人武艺,再考其军阵韬略等等。
反正每一个世家都自认为自己有一两个,按照东汉中后期,按照曹魏时期,西晋时期考核标准的顶尖级别人才,同时世家们还觉得,他们所谓的平庸之才,也至少是识字,能背几篇经典文章,反正也比普通百姓强得多。
此刻,各世家口中的‘妥协’,不外乎是他们家族里的顶尖人才可以先交给刘琨使用,不要求刘琨必须搭配多少其他平庸之才。
不管怎么说,至少这些交给刘琨的顶尖人才,肯定能先占得一些官职,先借机渗透进新建朝廷的体系之中,未来再慢慢谋划,一步步争取利益。
基于这样的心理。
从这一天开始,晋阳五郡境内,所在邬堡里面的各世家的家主,都不约而同的离开邬堡,以最快速度赶往晋阳城拜见刘琨、刘绍父子,打算当面表明自己家族的态度。
各世家的家主抵达晋阳城之前,刘琨、刘绍提前得到消息。
刘绍听到消息的时候,只是冷笑一声。
他在常建新影响下,以及这些年亲眼目睹各世家门阀一味龟缩在邬堡避世,丝毫不顾外面普通汉家百姓在胡人铁骑下如何凄惨,所以对世家门阀更多的是不屑与敌视。
刘琨听到消息的时候,则是无奈的叹息一声。
相较于刘绍记事的时候天下已经大乱,他当初年轻的时候,西晋王朝可是还处于‘盛世’之中,虽然这盛世只是世家门阀,贵族之间的盛世,但毕竟比天下大乱的时候有秩序。
刘琨自己混过世家门阀那一套,知道世家门阀的各种心理与手段,都不用等那些世家的家主来到晋阳城,他就猜得出那些世家的家主抱着什么心思来的。
有常建新提供大量书籍以及科举选官制度,这两年选拔出来的人才,刘琨用着感觉甚至很多人不比昔年世家出身的所谓‘顶尖人才’差,更是比世家那些平庸之才好用得多。
所以他倒也并没有去使用世家那些所谓顶尖人才的打算。
可是他又很清楚的知道,等各世家的家主到晋阳城以后,得知他连世家的‘顶尖人才’都不打算用,势必难以接受现实。
他无法预料,到时候那些世家会做些什么,会搞多少小动作。
当然,他并不是害怕什么,毕竟当前无论是晋阳军中的武将,还是晋阳城,以及其他各郡县的地方文官,都没有世家的人。
他只是很清楚,世家门阀对官位、对各种资源有天然的执着,你不让他们分利益,他们一定气急败坏,然后想方设法,用尽一切手段也势必要变相参与进来。
你无法直接把所有世家弄死,就阻止不了世家们搞各种小动作,给你制造出大量麻烦。
不过刘琨一时半会却也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看看到时候这些世家具体搞什么小动作,再见招拆招。
……
下午,常建新联系刘绍,把一批钢片和配套的皮料绳子送到古代时空的时候,刘绍顺道把世家的事情和常建新提了一下,询问常建新怎么看。
“我怎么看?”常建新沉吟了一下才道:
“世家那群人肯定不可能直接把他们都杀了,一则他们也是汉人,天下汉人数量已经很少了,而且很多汉人的传承也只有他们有。”
“二则晋阳五郡范围内的世家门阀数量,只占天下世家门阀总数的几十分之一,没有足够的罪名便直接朝他们下手,会引起天下其他所有世家门阀的敌视,彼时晋阳军驱逐胡人攻取天下,难度会大很多。”
有时候自己内部的人比敌人更麻烦就在于这一点。
面对敌人你可以狠厉的直接平推杀个干净,可面对自己内部的人,你抓不到人家足够的罪证,没有足够的理由,就不能随便动人家。
在当前这个五胡乱华,肆虐中原的时代,天下所有汉人都算是‘自己人’,世家门阀也是汉人的一部分。
“其实也没必要担心那些世家太多,晋阳军里的武将还没有世家子弟,晋阳五郡的各地方文官也没有世家子弟,那些世家搞不了什么大的乱子,他们顶多只能搞点小动作。”
刘绍点了点头,他也想到了这一点。
“我主要考虑的是,世家那些人才到底要不要用。”
他同样想到了此次那些世家的家主集体前来晋阳城,肯定会推荐他们家族里面的人才。
“用会有麻烦,不用却又会更麻烦。”
那些世家再怎么说,他们都掌握有资源,有文学传承,武艺韬略传承,家族子弟从小到大十年,二十年的培养,其中肯定是有一些值得一用的人才。
但是用这些人吧,世家必然借机渗透,一步步攫取利益。
在刘绍心里,用世家那些人才,弊大于利,如果可以他是完全不想用的。
可要是不用这些人吧,你这么直接连仕途的路都不给人家,和断人财路杀人父母有什么区别?天下世家还不得发疯?对晋阳军后续主动出击驱逐诸胡,攻伐天下很不利。
对面时空,常建新语气轻松的回应道:
“用,干嘛不用。建国称帝以后就是朝廷,朝廷选拔人才,难道还能指定不用哪一群人?公平何在?规矩何在?”
“就如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设立军功爵制度,难道商鞅能指定世族贵族子弟不能通过参与去战场拼杀获取战功封爵,只能平民百姓参与?”
“任何一个制度,都不可能直白的直接把一群人剔除在外!”
“对于那些世家的人才,你只要坚持一点,那就是想当文官,便必须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以后才能出仕,且只能从小官做起。而想当武将则必须先参军入伍,和小兵一样从底层拼杀出来。”
“路摆出来,规矩摆出来,所有人一视同仁。”
“你们世家不是说你们培养的是顶尖人才吗?普通百姓子弟能读书参加科举,从科举走出来,你们世家的所谓顶尖人才难道竞争不过普通百姓子弟?”
“普通百姓子弟能参军拼杀,一步步立下战功成为将军,你们世家的所谓武学人才难道就做不到?”
常建新笑容有些阴险的继续道:“有说得过去的理由,那些世家纵然心里还是不满,不甘心,但他们的反应不至于立刻就会很激烈。”
“那些世家他们面对普通百姓的时候潜意识鄙夷、高傲,他们绝对不会相信,和普通百姓弟子一起参加科举,他们会考不过普通百姓子弟。”
“天下世家门阀的人口,只占天下总人口的不到百一,只要他们无法再垄断书籍,只要普通百姓有书可读,普通百姓之中多的是天赋过人的人才涌现,世家出身的人才占比,必然会被一步步稀释。”
“当有一天,世家门阀子弟发现,他们确实考不过普通百姓子弟,每次科举,十个功名他们世家门阀可能连三个都占不到,估计数年甚至十年时间都已经过去了。”
反正科举出题的是刘琨、刘绍父子,只要他们不往世家门阀子弟的优势方向出题,有的是办法变相削减世家门阀子弟考中功名的比例。
更何况,朝廷重要官职由谁担任还不是刘琨、刘绍父子说了算,世家门阀出身的人,刻意不让他们占据关键性的位置太简单了。
“短则数年,长则十年,胡人肯定已经全部扫除,甚至已经统一了天下。”
没了外部威胁,更不用担心世家门阀意识到以后反应激烈。
只要不让世家门阀的出身的人一来就直接当高官,当中高层将领。
想做文官只能走科举,想做武将只能从小兵做起上战场真正与敌拼杀,一步步积累战功。
世家门阀培养出来的‘武将’人才,没有几个是真能从小兵做起,到战场上一步步与敌拼杀出来,武将这条路,世家门阀想要逐步渗透很难。
留给世家门阀走的路便只有文官这一条。
而只要始终牢牢掌握兵权,加上本身是皇帝,掌握规则,世家门阀根本不可能翻得了天。
“等天下统一了,便把造纸术、印刷术,连同大量廉价书籍直接传播到民间去。世家门阀垄断知识的根基就直接废掉了。”
“那个时候,世家门阀便永远无法再成为魏晋时期的世家门阀,顶多只是一地一域的‘乡绅’。”
刘绍连连点头,很认可常建新说的这些。
正如常建新所说,他掌握规则,掌握武力,掌握权力,想刻意边缘化世家门阀并不难。
而等世家门阀察觉的时候,至少几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届时估计他已经扫平诸胡,甚至已经统一天下,更不怕世家门阀激烈反应,制造麻烦。
真敢制造麻烦,他不介意拿几家出来杀鸡儆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