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有个男子叫霍桓,表字匡九。他父亲以前当过县尉,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几个孩子中,霍桓年纪最小,却特别聪明。十一岁时,他就因神童的名号考中了秀才。只是他母亲太过溺爱他,从小到大不让他迈出家门一步,直到十三岁,他连叔伯甥舅这些亲戚都认不全。同乡里有个武评事,喜欢研究道术,后来进山修行,再也没回来。他有个女儿叫青娥,十四岁,长得特别漂亮。青娥小时候偷偷读过父亲的藏书,心里很仰慕何仙姑的为人。父亲隐居后,她就立下志向不再嫁人,母亲也拿她没办法。
有一天,霍桓在门口碰巧看到了青娥。虽然他年纪还小,不懂男女之情,但就是觉得心里特别喜欢她,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就直接告诉母亲,让家里去提亲。母亲知道武家的情况,觉得这门亲事恐怕成不了,就故意找借口推脱。霍桓心里闷闷不乐,母亲担心违背孩子的心意,就托人去武家说亲,果然遭到了拒绝。霍桓整天吃不下饭,坐立不安,却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这时刚好有个道士走到他家门口,手里握着把一尺来长的小镵。霍桓借过来端详,问:“这玩意儿干啥用的?”道士说:“采药的工具呗,别看它小,再硬的石头也能凿开。”霍桓有点不信,道士就用小镵凿墙上的石头,石头直接碎成渣,跟凿烂木头似的。霍桓看傻了,拿在手里舍不得放下。道士笑着说:“公子喜欢就送你吧。”霍桓高兴坏了,想给钱感谢,道士摆摆手走了。
霍桓把小镵拿回家,试着凿砖凿石头,简直跟切豆腐一样顺溜。他突然脑子一热:要是用这玩意儿凿穿墙,不就能见到青娥了?光顾着高兴,早忘了这做法不合规矩。
到了半夜,霍桓实在憋不住,翻墙出了门,直奔武家。他用小镵凿穿两层院子的墙,才到内院。看见小厢房里灯还亮着,就趴在地上偷偷看,正瞧见青娥在卸妆。过了一会儿灯灭了,四周没声了,他又凿开墙溜进屋里。青娥已经睡着了,他轻轻脱了鞋上床,又怕吵醒人家被骂,就缩在被子褶子旁边,闻着她的气息,心里就觉得满足了。谁知道挖了半夜墙,累得不行,刚闭上眼就睡着了。
青娥一觉醒来,听见身边有均匀的喘气声,睁眼看见墙上凿的洞透进点微光,吓了一大跳。她赶紧起身,摸黑拔开门闩轻轻溜出去,敲窗户叫醒家里的女仆。众人点起火把、抄起棍棒一起过来查看,只见床上睡着个梳着小辫的书生,仔细一认,原来是霍桓。推了他几下才醒,霍桓猛地站起来,眼神清亮得跟流星似的,看着也不太害怕,就是害羞得一句话不说。
众人骂他是小偷,大声呵斥。他这才掉着眼泪说:“我不是贼啊,实在是太喜欢娘子了,就想靠近你一点。”众人又奇怪他怎么能凿穿好几层墙,一个小孩子哪来这么大劲儿,霍桓就掏出小凿子,跟他们讲这玩意儿有多神奇。众人一试,好家伙,真跟神物似的,都惊叹这是老天赐的宝贝。正打算把这事告诉夫人呢,青娥却低头不说话,看样子不太愿意。众人瞧出她的心思,就说:“这孩子出身好人家,名声也清白,配得上你家。不如放他回去,让他请媒人正式来提亲吧。”
第二天早上,众人商量:“要不要就说家里进贼了,把这事告诉夫人呢?”青娥低头不吱声。大家就催霍桓赶紧走,霍桓却回头找他们要小凿子。众人笑着说:“傻小子!还惦记着你凿墙的‘凶器’呢?”霍桓瞅见枕边有支凤钗,趁人不注意偷偷塞袖子里了,没想到被婢女看见,赶紧告诉青娥。青娥也不说话也不生气,旁边一个老妇人拍着他脖子笑说:“别看这孩子憨乎乎的,心里可机灵着呢。”说完拽着他,还是从墙上的洞钻出去了。
霍桓回到家没敢跟他妈说实话,就一个劲儿催着让再找媒人去提亲。他母亲心疼孩子,又怕他老惦记着这事,就想赶紧托媒人给他另说一门亲事。青娥听说后急得不行,偷偷让家里贴身的老妇人去给霍母透口风,说自己其实愿意嫁。霍母一听挺高兴,赶紧又派媒人去武家说亲。没想到之前夜里霍桓凿墙的事让小婢女给说漏了,武夫人觉得丢死人了,又气又恼。媒人刚到门口,她就挥着拐杖边骂边在地上划拉,把霍桓母子俩一块儿数落了一顿。媒人吓得跑回来,把情况详细说了一遍。霍母也火了:“这混小子干的事我压根不知道,凭啥这么无礼?当初抓贼的时候怎么不把这俩‘不知廉耻的’一起收拾了?”打这以后,见着亲友就哭诉这事。青娥听说后羞愧得恨不得去死,武夫人后悔也没用,霍母已经到处说了。青娥只好偷偷派人去跟霍母说好话,发誓非霍桓不嫁,说得那叫一个悲切。霍母被感动了,就不再提这事,家里给霍桓议亲的事也就放下了。
正好这时候,秦中有个欧公来当县令,看了霍桓的文章特别赏识,经常把他叫到官府里,对他特别好。有一天,欧公问他:“娶媳妇了没?”霍桓说:“还没呢。”欧公追问,他才说:“早年和已故武评事的女儿有点口头约定,后来闹了点小矛盾,婚事就耽误了。”欧公又问:“现在还想娶不?”霍桓脸红不说话。欧公笑着说:“我来帮你促成这事。”马上派了县尉、教谕这些官员,带着聘礼去武家提亲。武夫人正为之前的事后悔呢,一看官府来做媒,痛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总算定下来了。